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你想看的都在這兒

14日,東阿阿膠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王春城辭職。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公告中稱,董事長王春城由於工作內容變動原因申請辭職,具體並未有過多透露。但外界顯然普遍認為,董事長的辭職和東阿阿膠業績的下跌有關。

就在上個月底,東阿阿膠披露了上市以來最糟糕的一份財報。2019年第三季度,東阿阿膠實現營收9.4億元,同比減少32.79%;淨利潤1594萬元,同比下降95.61%;扣非淨利潤為-457萬元。

東阿阿膠的業績並不是第三季度才開始下跌,今年7月15日,因為前一天發佈了上半年淨利潤將同比下跌75%至79%的預計,東阿阿膠股價直接跌停,第二天還繼續跌,兩天市值共蒸發38.65億。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曾經的“藥中茅臺”,傳承千年的“補血神品”狠狠跌下神壇,這次還有無辜的驢子出來背鍋嗎?

有跡可循,爆雷是早晚的事?

曾經,東阿阿膠是出了名的白馬股。自2006年上市以來,淨利潤從1.49億元一路走高至2018年的20.8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25%。過去12年,東阿阿膠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約20%,毛利率約65%,淨利率接近30%,因此被稱為“藥中茅臺”。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然而,今年的東阿阿膠業績“跳水”,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早在去年第三季度,東阿阿膠就出現了10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在10月底公佈的2018年三季度財報披露,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16%,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6.09%。

然而這次的虧損在第四季度就得到了“逆轉”,讓很多人根本沒來得及反應和細想。東阿阿膠2018年全年實現營收73.38億元,同比微降0.46%;淨利潤20.82億元,同比增長2.01%。一切太平。

即使這太平只是拆東補西粉飾出來的。

在出現了業績下滑時,東阿阿膠的應對措施有兩種:縮減成本,2018年全年的銷售成本同比下降了1.61%;賒銷,2018年年底,公司應收賬款合計24.07億元,同比大漲127%,應收賬款回款週期從2017年的21.75天上漲到34.51天。

這兩樣措施能長久嗎?當然不能。只是把引線稍微接長了一些,這顆雷爆炸還是遲早的事情。

“爆炸”來得也很快,今年的東阿阿膠簡直可以說是全線潰敗。

爭議不斷,阿膠是不是智商稅?

這些年,關於阿膠的爭議就沒有斷過。尤其是行業翹楚東阿阿膠,一直都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玩極限運動。

2014年,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陳罡發表了一篇文章:《阿膠,被“神化”的水煮驢皮》,文章中稱阿膠不過就是水煮驢皮,和水煮豬皮、水煮牛皮都沒什麼區別。從營養學上說,阿膠無法滿足人體對氨基酸的需求,甚至是一種劣質蛋白。

“當阿膠、腦白金、冬蟲夏草之流的銷售額不足以支撐鉅額廣告費的時候,就是國人科學精神開始抬頭之時。”

東阿阿膠每年拿出營收的20%做市場,也沒能挽救自己在消費者心中日益下降的認可度,甚至在很多年輕人心目中,買阿膠已經和交智商稅劃上了等號。

《人民日報》也曾發文,稱阿膠、紅棗、紅糖等“補血神品基本沒有用”。驢皮和豬皮、牛皮一樣,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補血效果並不顯著。

2018年2月,國家衛計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發佈官方微博《過年不值得買之阿膠》,稱阿膠只是“水煮驢皮”。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這篇文章發出來之後,掀起了軒然大波,阿膠行業備受質疑,雖然很快官方微博就道歉澄清了,中國中藥協會也發聲力挺阿膠,但是負面影響還是造成了,東阿阿膠作為行業龍頭首當其衝。

並且,澄清之後,還是有專業人士表示,從藥食同源的角度來講,阿膠有一定功效,對健康有一定幫助,並非簡單的“水煮驢皮”,只不過近年來產品功效有一些被誇大。

就在今天#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的微博話題下面,還有網友因為阿膠是否有用發生爭吵,基本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當然,他們極大可能本就沒有想要說服誰。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某網友微博,評論裡大多是認為阿膠有效的人。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在某位健康醫療大V微博中搜關鍵詞“阿膠”... ...

認為阿膠效果真實有效也好,認為是“智商稅”也好,都是消費者的個人選擇,阿膠市場火爆後,大量“三無”“雜牌”和微商湧入,更是對整個行業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作為行業龍頭,在品牌形象方面,東阿阿膠每年的鉅額廣告費彷彿只是打了幾個輕飄飄的水漂,面對越來越大聲的質疑,東阿阿膠一直沒有更加有力有效的反擊。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老生常談的千年傳承、《本草綱目》記載佐證、楊貴妃暗中服用阿膠等老梗愈發難以服眾,然而在宣傳上,東阿阿膠顯然還沒有什麼新的方向。

頻繁漲價,因為驢太貴?

雖然在宣傳方面沒有什麼新的點子,但東阿阿膠在漲價方面一直沒有鬆懈過。

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這麼難看,東阿阿膠給出的理由很是說得過去:“主要是受整體宏觀環境以及市場對價值迴歸預期逐漸降低等因素影響。”

翻譯一下:阿膠價格太貴了,消費者不買賬。

鮮姐沒有買過阿膠這種高端的東西,去搜了一下,東阿阿膠天貓旗艦店的“鎮店爆款”,250克的阿膠正價1499元。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搜完價錢後,鮮姐還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自己太窮了,為什麼阿膠這種在網上彷彿是家中常備的“補血神品”,在我看來貴到根本下不去手,難道我就是網友口中的“沒錢吃阿膠”的檸檬精?

然而,很多關注阿膠市場久一點的人就會有印象,阿膠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麼貴的,尤其是東阿阿膠,在漲價方面,東阿阿膠堪稱A股之最。

自2006年上市以來,東阿阿膠前後提價17次,阿膠塊的零售價從每公斤160元一路飆升至每公斤6000元,漲幅近40倍,比房價還要可怕。阿膠這種保健食品,已經變成了奢侈消費品,從價格上直接勸退了我等窮人。

東阿阿膠能做到一年內提價幅度超過50%,也算是牛氣沖天了。2010年,東阿阿膠累計提價幅度達到60%;2014年更是高達79.65%。

那東阿阿膠為什麼這麼敢漲價呢?每一次,東阿阿膠的給出的理由都樸素直接讓人無法拒絕:

驢皮稀缺漲價。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財報顯示,直接原材料及能源佔公司營業成本的90%以上。驢皮的成本佔比約80%。從成本構成上來看,這個理由真是再合理不過了。

然而幾個月前,鮮姐就扒過數據算過賬。

2000年,我國驢皮收購價格僅為25元/張;2014年迅速增長至1500元/張;2017年年末,我國驢皮收購價格已經達到2500元/張。

然而,就算是2500元/張,可明明750元的驢皮就能熬製出1斤阿膠,而東阿阿膠的售價,可是3000元/斤,這漲價的力度可是遠超驢皮啊。

況且,東阿阿膠自己和驢皮漲價也脫不開干係。

東阿阿膠2006年上市前,還只能算是地方特產,即使利潤率一般,但也算是一家獨大,沒有什麼能構成威脅的競品。

上市後,東阿阿膠進入大眾視野,顯然不可能再滿足於“地方特產”這樣的定位,東阿阿膠開始大力宣傳,打造品牌,頻繁提價,阿膠逐漸成為了暴利產品,大量企業湧入,都想分一杯羹。數據顯示,2008年,阿膠市場規模僅64億元,到2016年達到342億元,複合增長率超過20%,阿膠企業超過200家。


有網友調侃:“做大了阿膠市場,錢卻都讓微商們賺走了,董事長可不得辭職嗎。”

行業如此火爆,驢不夠用也是真的。

我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驢國,1990年,毛驢存欄量高達1100萬頭,驢原本是中國農村的主要畜力來源,後來隨著城鎮化,養驢就和養豬養羊一樣,成了一項經濟活動。

然而,養驢並不划算,由於沒有規模化育種,一頭驢仔的價格高達5000-7000元;出欄週期長達1-2年,出欄率大約只有20%;繁殖能力差,一般來說三至四年才有兩胎,且每胎只有一隻。

於是,我國毛驢存欄量直線下滑,到2006年只剩719.5萬頭,2017年下降到456萬頭。

這樣的供需矛盾之下,驢皮價格當然要漲價。

東阿阿膠這樣的大企業,當然更加深謀遠慮,早在2002年,就投資2億元在山東、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地建立了多個“標準化養驢示範基地”。

然而結果並不怎麼好,規模化養驢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目前,東阿阿膠在山東無棣縣的養殖基地雖然還在,但只剩下200畝左右用於種驢的繁育。2018年,東阿阿膠的生物性資產只有5000萬元。

“自產自銷”行不通,國內驢皮稀缺且昂貴,但是東阿阿膠還可以進口別國的驢皮啊!

作為國內唯一一傢俱備海外驢皮進口資質的阿膠企業,東阿阿膠已經在埃塞俄比亞、澳大利亞、巴西等十多個國家進口驢皮,2017年進口比例超過30%。

2016年前後,一張驢皮的價格被炒到3000-4000元。可中亞地區一頭驢的價格才500-600元人民幣。於是很多人跑到國外宰驢剝皮,再運回國內,以牟取暴利。暴利就會催生黑產,甚至有傳聞說,走私驢皮一度比販毒還賺。

英國非營利組織“驢避難所”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至少有180萬張驢皮參與國際貿易,而中國是驢皮最重要的進口國;美國“野馬自由聯合會”表示,美國有大量的野驢被非法運到墨西哥進行屠宰,然後再賣到中國去,美國野驢險些因此滅絕;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的驢都差點被中國買到絕種... ...

就算滿世界瘋狂找驢,驢皮還是不夠用。根據產業信息網發佈的《2019年中國阿膠行業分析報告》,按照每年正常出欄120萬頭計算,再加上驢皮進口因素,我國全年可生產的阿膠總數量也就3000多噸。

看上去3000多噸也確實不少了,然而要知道,根據山東阿膠協會公佈的數據,2018年的阿膠產量是5000噸。

這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市面上2000噸阿膠都是假的,和驢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號稱真材實料的阿膠當然更有理由漲價了。阿膠漲價,驢就漲價,再導致阿膠繼續漲... ...反正都是消費者買單咯。

然而消費者真的買單嗎?

事實證明,和鮮姐一樣覺得阿膠太貴吃不起的人還是很多的。

數據顯示,東阿阿膠銷量從2006年的2100噸降至2017年的1300噸,11年間下降了38.10%。

招商證券研報估算過:每提價30%,東阿阿膠現有客戶便流失10%。

和客戶一起流失掉的,還有東阿阿膠的市場份額。2012年,東阿阿膠佔據著80%的市場份額,是絕對的龍頭霸主;到2016年,東阿阿膠的市佔率已經下滑到了32%,福牌阿膠和同仁堂後來居上,且價格都比東阿阿膠要便宜。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天貓旗艦店的福牌阿膠,250克正價1160元。

加上東阿阿膠之前的瘋狂漲價,很多人像囤茅臺一樣囤阿膠,然而阿膠是有保質期的,一旦滯銷便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後續出貨越來越困難。

為了清理庫存,東阿阿膠也開始“放下身段”,打折促銷了。

2006年,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曾提出“價值迴歸”,就是要阿膠迴歸到20世紀30年代阿膠的等值價值。

鮮姐也算過,比照清朝時每斤阿膠交稅銀一兩七錢換算,如今阿膠的價格應該在4000元/斤—6000元/斤,嗯,是RMB。

價格漲了,市場丟了,消費者不買賬了,庫存清不掉了,現在又要降價銷售,1499元的“紅標”阿膠賣八九百,可是看看財報,嗯。

不僅如此,資本市場對東阿阿膠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

2010年前後,東阿阿膠確實是券商機構的“大寶貝”,2010年,券商機構對其進行過20多次調研,2011年更是達到28次,甚至喊出了“滋補第一品牌”、“千億市值”的口號。

然而,年年成績單好看,市值卻連年走低,市盈率從2010年的50倍下降到12倍左右。機構投資者們不是傻子,東阿阿膠的隱患,他們比誰都清楚。

今年的東阿阿膠,算是把自己的雷區徹底顯露了出來,至於何時能改變虧損的局面,是不是要考慮真正的“價值迴歸”,消費者還願不願意買賬... ...

鮮姐不知道,鮮姐只想唱一首《涼涼》。

業績爆雷,東阿阿膠董事長辭職!“藥中茅臺”要涼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