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中國經濟,正在受到愈加熱烈而真實的關注。

根據橋水基金(Bridgewater)11月13日向美國提交的最新持倉數據,在大幅砍倉新型市場資產的同時,橋水小幅增持了中國ETF和中概股。其中,在2019年第三季度,橋水新進了中通快遞(ZTO)和蔚來汽車(NIO),並增持了阿里巴巴(BABA)、愛奇藝(IQ)和騰訊音樂(TME),不過金額較小。

無獨有偶。景林資產比橋水提前一日向美國證監會提交持倉報告。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景林持有美股中概股的總市值為16.12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BABA)佔比45%。

達利歐(Ray Dalio)在近期多次發文提示人們注意當下經歷的”危險而經典的歷程“、甚至警示人們情形或已嚴重到”世界已經瘋狂、體系已經崩潰“的地步。而作為中國經濟的堅定看多者,他則建議全球投資者、並用橋水的實際行動證明:現在是進入中國的最好時機。

事實上,達利歐的看多並不偶然。中國經濟自70年前開始積累的動能在過去20年內逐漸爆發、形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這不僅體現在國民財富的快速積累:根據瑞信研究院2019年的《全球財富報告》,自2000年起,中國家庭財富總值從3.7萬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年中的63.8萬億美元,增長接近17倍,增速超過多數其他國家的3倍。

這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新經濟公司走進國際資本市場。以美國資本市場為例,根據《巴倫》中國近日發佈的《2019中概股投資價值報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以美國為主要上市地、並仍在交易的中概概念股票共182只,總市值超過8800億美元。

中概股數量和體量的變化不僅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增速,同時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途徑——尤其是在中國金融市場正在放開的背景下,這尤其值得關注。

當本土個人投資者遭遇國際資本市場

《2019中概股投資價值報告》是《巴倫》中國聯合《財經》、老虎證券在2019年11月12日發佈的。形成報告的研究過程包括對上述182只股票經營及市場數據的模型計算、互聯網問卷調查及評審團調研。 對比機構投資者對於中國資產的看多和加倉,《2019中概股投資價值報告》的互聯網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個人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投資呈現“雙低”態勢,即低投入、低收益。

投資額度及佔比: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60.41%的受訪者將整體投資金額的30%以上部分用於投資中概股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11.44%的受訪者稱其投資金額超過30萬美元

收益率: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這裡無法客觀考證收益率的有效性以及拉長到年化收益率的情況。

儘管國際資本如此看好中國經濟,但受制於投資途徑和投資經驗,受訪者投資中概股的收益雖沒有傳說中“七賠二平一賺”這麼慘,但跑贏指數的比例也只有近四分之一,投資者呈現出的低投入低收益特點也是有跡可循的。

缺乏專業支撐的貪婪要不得

個人投資者與同科班相比往往缺乏金融專業知識,甚至缺失基本常識。當有價證券存在定價誤差的時候,套利者一定會發現並抹除利差。在有效市場裡,公開的信息分析、技術分析都不能使你獲得超額收益,在信息一致的前提下,個人投資者憑什麼獲得比專業投資者更多的收益呢?

更何況,個人投資者很有可能會獲得更少的信息,並且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甚至專業能力去分析宏觀環境的影響、理解大類資產的輪動、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市場表現,更難以深入鑽研一兩個細分行業。在這個信息就是價值的年代,掌握的信息有限,獲得的價值也就有限。

此外,機構投資者因持有更大體量的資金,而對其交易行為具有更強預見性。他們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看到即將發生的風險和機會。試想,個人投資者持有100萬本金,即使獲得10%收益率(調查期內標普500指數總回報8.2%,上證指數總回報4.6%),也即獲得10萬元收益。同時,無論是10萬元還是100萬元,都對幾十萬億美元的美股市場毫無影響。

尤其是在當前的宏觀和投資環境中,資產配置的重要價值是“資產保值”而非“發家致富”

心態好投資才能穩健收益

鑑於投資渠道、操作規則等影響,投資者在中概股上表現出更好的“耐性”,但依然無法擺脫國內資本市場操作的慣性。

個人投資者為何頻頻被割韭菜,因為很多個人投資者熱衷於炒短線,但面對嗅覺靈敏、資金雄厚的遊資時,基本毫無還手之力。高開拉昇(誘多)→跳水翻綠(主力出逃)→反包漲停(雜牌軍入場),多麼熟悉的節奏。前一日重金買入的遊資紛紛出逃,毫髮無損安全撤離,而個人投資者席位總是很“湊巧”地出現在買入方,獨自面對極其惡劣的短線行情。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頻繁換手,拿得住漲,拿不住跌也是投資收益不高的一大原因。 個人投資者的投資交易操作往往與近期的突發熱點、新聞報道、內幕消息等變化相關。且不說這些信息價值的真假,哪怕是滯後性所帶來的投資決策可能都是截然相反的效果。突發熱點,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都有可能是幾率性事件。對於投資者而言,應看重中期或相對長期的投資收益和風險,以此來決定交易動作。

美股是機構投資者的王國

根據海通證券分別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的兩份有關A股和美股的對比報告,美國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比例分別為93.2%和57%。兩次數據的懸殊差異主要來自統計口徑的不同。後者選取了美聯儲金融賬戶表(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的數據,統計結果較可信也更官方。

反觀國內市場,截至9月29日的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場公募基金產品的算術平均回報(非年化)為13.43%,同期滬深300指數累計漲幅約28.45%,只有18%的公募基金產品跑贏了滬深300指數。由此可見,即使是專業機構投資者想要跑贏指數也並非易事,對於信息掌握、專業技能都相對處於弱勢的個人投資者投資者來說則更加困難。

機構投資者在美國資本市場的絕對優勢無容置疑。和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更理智、更有技巧,同時對市場的反向作用力也更明顯,也因此具備一定行為預見性。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建議囿於A股操作經驗、股市投資經驗薄弱的個人投資者適時適度尋求機構投資者支持,借用機構投資者的專業技術、資金力量,為自己獲得更穩健的收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走的更遠。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正確炒美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