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自貿區有望明年“誕生” 有利探索經濟全球化新模式

歷經7年談判後,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呼之欲出。據瞭解,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近期取得重大進展,15個成員國上週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下一步將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以便在2020年簽署協定。

世界最大自貿區有望明年“誕生” 有利探索經濟全球化新模式

供圖 今日頭條


  RCEP談判於2012年由東盟10個國家發起,邀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6個國家參加,目標是在與這些國家簽署的各個“10+1”自貿協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達成一個現代的、全面的、高質量的、互惠的新型自貿協定。


  “RCEP的談判過程較為複雜且歷時多年,最近一年的談判進程較之前明顯加快。這與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形勢變化有一定關係。”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從全球背景看,過去兩到三年,經濟全球化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某些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認為自身利益受損,便開始對全球化發展設置障礙,阻礙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這些障礙使另一些國家被迫作出反應以應對全球化的退坡。從區域內部看,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且人員往來和經貿活動非常頻繁。RCEP便是基於亞歐大陸人員往來和經貿活動所作出的制度設計和協定安排,它是主權國家之間消除貿易壁壘,促進經濟合作的一攬子新規定。如果這種規定得以徹底實施,將極大促進區域內各國的國際經濟合作及本國經濟發展。此外,RCEP的建立有助於探索一種新的全球化模式。目前RCEP的15個成員國人口達22億,GDP達到29萬億美元,出口額達到5.6萬億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資流量為3700億美元,這些指標基本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對全球經濟將產生較大影響。所以RCEP建成之後,未來或將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把一些區域性合作擴大至全球範圍。


  何代欣認為,當前協議方案的簽署對區域內國家以及中國而言意義深遠。首先,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RCEP成員國為避免受到更大的貿易衝擊,需要重新整合各自的主要貿易伙伴,並儘快轉向新的發展軌道。RCEP的存在搭建了更好的交流平臺。如果各方能夠在其中互利互惠,那麼接下來可能會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同時也會有更好的爭端解決機制。其次,中國在過去一年中受到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以及內部經濟轉型的衝擊較大,穩增長、穩就業、穩投資等壓力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急需新的國際貿易環境,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合作與聯繫。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經濟條件下,各國在經濟主權劃分和國際貿易合作之間也會面臨一些新問題。RCEP將試圖去解決這些新問題和挑戰。”何代欣表示。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近期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RCEP談判有關情況時也表示,該協議對中國非常重要。2018年中國總貿易額達4.6萬億美元,對RCEP14個國家的總貿易額超過1.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達到6200億美元,進口達到7600億美元),可見佔比之高。因此,協議的達成對於中國擴大對區域內國家的進出口有很大好處。從投資數據看,中國2018年對RCEP14個國家的投資額達160億美元,吸引區域內外資達到140億美元,規模也相當大。因此,該協議達成有利於中國穩外貿、穩外資,以及建立健康、可持續、平穩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此次因“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暫時沒有加入協定。何代欣分析,印度暫未加入協定有其自身原因。“從印度本身的經濟結構看,製造業相對落後,而區域內其他一些國家的製造業或者商品製造具有相對較強的優勢。一旦全面打開國門,相關產品或商品迅速進入,將衝擊印度本土市場。其次,今年以來印度經濟增速下滑較快。從較新的數據看,已降至5%,之後可能還將繼續下行。如果外來商品再次衝擊本土市場,印度本國的低收入人群可能面臨更大的生存、生活壓力,進而可能會轉化為政治壓力。”


  此外,何代欣還認為,印度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或已有考量,並不完全是經濟因素。“印度是亞歐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同時勞動力年輕,以英語為主。他們與西方世界的聯繫較為緊密,且整個社會形態也較接近。印度的發展模式其實更依賴於西方國家。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如何在未來的經濟合作中找準自身位置,仍需考慮。”

記者 戚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