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的一線城市會增加嗎?

我的海洋我的家


現在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都各具特色。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廣州和深圳地理位置好,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這四個城市是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肯定會增加的,但不一定是在五年之內,有可能很久,具體要看中國何時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如果中國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僅有四個一線城市是遠遠不夠的,有可能網絡媒體所選出的新一線大部分都會邁入一線城市。

如果評選一線城市,我最看好的是成都與西安兩座城市。

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成都。天府之國,經濟非常發達,已經有一線城市的一些經濟特徵了,比如說房價。很多人說成都發展是舉全川之力,像吸血鬼一樣。成都確實是依靠四川的資源傾斜發展的,但是要明白,四川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先發展起一個大的經濟中心,然後構建城市群,這樣才能讓四川更好的發展。

說說西安。西安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內陸港、絲綢之路起點、關中城市群領頭羊等特殊的戰略地位,發展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而西安可能依靠自己悠久的歷史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心。


五畝苑


其實,關於一線、二線、三線等城市的劃分並沒有官方的統一公佈,我們姑且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的“2019年新一線城市榜單”和各城市的GDP總量數據為參考來做推測。首先我們來看2019年我國的15座新一線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瀋陽、寧波和昆明。從數據來看,一線城市中深圳的數據為116.45,在四座一線城市中最低,在新一線城市中成都(指數為100)、杭州(指數為90.41)和重慶(指數為89.71)三座城市最為接近。

2018年我國城市GDP總量在1萬億元以上的城市,總共有16座,分別是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和鄭州等。其中重慶排名第五,GDP總量為2.03萬億元;成都排名第八,GDP總量為1.53萬億元;杭州排名第十,GDP總量為1.35萬億元。從上述數據來看,重慶似乎比較靠前,但是重慶市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總面積達8.24萬平方千米,可以說是大而不強。成都

未來我國的第五座一線城市,最有可能產生在“成都”和“杭州”之間,不過在五年之內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兩座城市各有優勢,成都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是四川省的省會城市,周邊區域除了重慶市外,幾乎無出其右者,具有很強的中心吸引作用,近幾年發展速度十分迅速,2018年常住人口超1600萬人,人均GDP為9.47萬元。杭州

杭州位於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地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經濟總量超過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內目前只有上海一座一線城市,少於珠三角地區的兩座,所以在長三角地區再添一組一線城市也十分合理。杭州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城市,近些年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互聯網經濟方面,加上G20峰會以及將來亞運會的召開,杭州迎來發展契機,2018年常住人口約為980萬人,人均GDP為14.01萬元。


地理沙龍


五年之內應該不會新增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三個主要特徵標缺一不可,分別是經濟體量、人均經濟數據,人口規模。

所以我們來簡單分析下目前幾個被認為是熱門一線候選的城市:成都、杭州、蘇州。

成都:

成都這兩年人氣飆升,更是被評為新一線城市之首,整體發展速度也很快。不過這裡我們要注意兩點,成都的經濟體量雖然力壓武漢、南京等同級別城市,但這是在比漢寧兩城多出幾百萬人口的前提下完成的數據,所以比總量尚可,比人均還有很大差距。別說收入水平,就是人均GDP比一線平均值都有40%的差距,這麼大的差距5年時間顯然是追不上的。至於“新一線城市之首”這個地位,的確值得肯定,但是要搞清楚這個新一線什麼意思,這是由上海第一財經欄目的一個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商業魅力指數新一線城市”排名,跟科教文衛甚至和收入都沒半毛錢關係,這僅僅是一個商業魅力綜合指數排名,和我們平時說的一二三線城市壓根不是一回事。所以成都的滿分成績是針對商業領域的告訴蓬勃發展而言,並非實力已經僅次於北上廣深。

不服氣的可以看兩張圖,分別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下和一線城市的差距一目瞭然。從數據情況來說,成都目前能夠滿足一線的三大基準條件只是人口規模,而經濟領域不論總量還是人均都還有很大差距。

杭州

杭州現在的確已經有了一線城市範兒,科教文衛無短板,經濟結構合理,發展速度快而穩,城市定位清晰,民富程度高,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已經躋身一流水準,就連房價都是直奔一線。但為什麼五年之內不可能呢?因為杭州經濟體量還不夠大,人口規模也不夠大。一線城市經濟體量最小的是廣州,2.15萬億,而杭州只有1.32萬億;一線城市城區人口最少的也是廣州,1040萬,而杭州目前城區人口是640萬。

蘇州

蘇州的經濟規模已經非常接近於一線城市,人口規模也很龐大,但蘇州卻很難成為一線,原因其實很簡單,一線城市清一色的是市區經濟,而蘇州是縣域經濟。雖然蘇州民富不亞於一線,但一線城市的特點是什麼?是有一個世界級的主城區,有一個總部大企業林立的主城區,尤其金融業地位都是世界級的。而蘇州的經濟命脈是幾個超強的縣級市,縣域經濟發達程度遠超市區,縣區民富程度比市區還高,這和一線城市剛好是相反的。比市區城建和繁榮度,別說一線城市,連南京、武漢都比不了。另外蘇州的硬傷是沒機場,雖然蘇州離上海無錫的機場都很近,但一線城市都是世界級航空樞紐,並且都在像雙機場城市發展,這一點來說,蘇州的定位相差太多了。所以蘇州從三要素來說是這當中最接近一線的,也是經濟最強的,但卻是最不具備一線氣質的城市。

以個人觀點來看,下一個一線城市或許是人氣並不火爆,受關注程度也不太高的天津。天津並不像杭州、蘇州、成都這些城市有特點,但卻是最沒有短板的城市。論經濟規模、人均經濟、人口、樞紐價值、城市規模、城建、科教文衛,哪一樣都是國內領先地位,儘管沒有很突出的數據,但也沒有拿不出手的數據。外加直轄市和沿海城市的身份,成為下一個一線的優勢比上述三個熱門城市都要大。


城市發展報告


未來五年,沒可能有新的一線城市。現階段的15個新一線城市,各有各的問題,而且不解決基本沒希望晉級一線城市。如果有,那隻能是合併後的蘇州。未來五年,上海很有可能要拿走4縣,上海破萬後,人口,面積和產能以及日趨成熟的金融,無限接近遠東第一超越東京的目標。

而現階段的蘇錫常模式,已經在外資動搖的情況下,開始受到大量的質疑。今年蘇州無錫大量企業關門,包括工業園。蘇州模式或者說外資模式現在甚至可以說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沒了崑山,太倉,蘇州無錫(老城區)生存的最好的方法是合併,兩地產業協同度高,中間共享碩放機場。

合併後,面積一萬,常住人口1500萬。在合併後,開啟人才政策利好可以迅速超過兩千萬人。蘇州無錫現階段發展水平很高,但是增長已經無法和杭州深圳相媲美。而合併後可以吃掉上海外遷的大部分企業,廠子。基礎建設加工業基礎完備,產業從上海轉移可以逐漸填充逝去的外資,和向上層建築發展。合併後的蘇州,可能依然無法超越廣佛合併和上海。但依然有機會超越卸載非首都功能的北京,和用地緊張的深圳。

最後,希望蘇州模式不要倒下,轉型或者更新,希望改革開放最初的的形態能得以保留。

附1: 上海吃掉的四個縣是崑山,太倉,嘉善,平湖。兩個蘇州,兩個浙江。之前沒能說明白,造成困擾不便請諒解。


別裝了小橘貓


未來五年估計沒戲,除非有國家重點扶持,後期十年後,個人覺得武漢,杭州希望最大,成都雖然現在看起來華麗,覺得後勁不足,合併了不少 問題四川越來越窮,感覺已經到極限。然後南京的話,主要省內沒有絕對地位,加上zz因素,起碼政策上很難得到國家支持,先天性弱勢。武漢的話比較全面,地理位置不錯,教育資源好,工業基礎強,缺點就是民營經濟不行,不夠富裕,經濟活力不足,如果政策偏移內地,武漢機會很大。然後杭州的地理位置更好,背靠長三角,而且軟實力強,經濟有活力,背靠浙江強省,民營經濟好,感覺杭州最有機會


磊子97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認為未來五年中國的一線城市肯定會增加的。

因為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是一線城市,一看經濟發展問題,二要看人口總量及增長態勢,三要看城市對經濟的的輻射及帶動效應。

具備這幾項功能的城市,目前這個還有很多個,比如成都、武漢、長春、西安、杭州等等,尤其成都和武漢更有可能成為一線城市。

因為,2017年成都和武漢的GDP分別為13889.39億元和13400億元,兩大城市的人口總量分別為1604.5萬人和1089.29萬人,人口規模都達到了一線城市的水平。而西安市和杭州市人口也分別近1000萬人口了。

而且成都、武漢、杭州和西安等城市的工業、商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未來經濟發展潛力都方面都具備了一線大城市的功能,具有一線城市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條件。

因此,未來中國再出現三至四個一線城市應該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開偉觀察


不論大家是否相信,筆者認為在未來20年裡都不可能出現同北上廣深實力相當的城市,只要這個標準不變那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增加一線城市數量呢?答案是否定的。

新一線城市具備晉升一線城市實力嗎?

一線城市數量這麼多年都沒有變化,為了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最近又評出了15個新一線城市。而新一線城市其實大部分就是以前的強二線城市。

我國城鎮化建設還需要發展至少20年以上,每年有1000多萬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而這些新一線城市是最強勁的人口吸引城市,通過不斷的城市擴張、人口引進,逐步完成從現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向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城市過渡。

2018年評出的15個新一線城市分別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

從這些年的各大城市總體規劃國家批覆數據看,城區常住人口數量超過500萬的也是鳳毛麟角。

預測未來人口引進情況,到2035年城區人口最有可能達到1200萬的城市是:重慶、成都、武漢、南京、天津等幾個城市。而達到千萬的城市估計是:杭州、鄭州、長沙等城市。像蘇州、東莞、無錫人口發佈比較散,無法聚集在核心區範圍;其他的城市更是難以聚集到千萬以上人口。

未來的一線城市又會如何發展?

從上海(2017-2035)城市總體規劃批覆看,到2035年上海人口控制在2500萬,比現在的2415萬隻增加了85萬人口;同樣,北京的人口在未來也是控制在2500萬以內;廣深二個一線城市在未來20年裡也會擴大的2000萬以上。

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還不僅僅是2000萬以上的城區規模,還要加水北上週邊密集區域、廣佛同城區域,以及東莞鄰深地區和香港的區域合作的更大範圍。

這些城市還不僅僅在於土地的擴容,還有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增強全球範圍內的核心競爭力,甚至未來成為全球城市。

而新一線城市,即便未來發展成為1000萬人口以上的超級城市,可與2000萬以上的一線城市相比還是差距太大。核心競爭力也無法相提並論。

因此,筆者的觀點是未來20年內都不可能有新的城市加入一線城市行列。更不用說5年之內,這不過是個幻想而已。


鞅論財經


一線城市不是國家規劃的,而是全國人民公認的,要達到一線的高度,必須在經濟實力,社會文明,科技創新,政治資源上都有超出一般城市短期內無法企及的高度,長期也很難以追上的碾壓般的超然的實力,北京的政治資源,上海的經濟實力,深圳的科技創新,廣州的綜合實力,無一不是展現出一般城市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且幾乎難以追上。況且這些城市除了特點突出外,綜合實力也超強。

當杭州說自己是一線,南京,蘇州都會呵呵,當武漢說自己是一線,長沙,鄭州也會不服,同樣成都,西安,重慶也是一樣的。無他你沒有對其他同級別城市碾壓般的實力,也就無法成為一線。

國家只能規劃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的成色遠不如一線城市,主要目的是平衡資源,服務國家大戰略。


南山楓葉峰


能進入第五城市的我估計是杭州市。連片上海的蘇州市在市場經濟、產業等事實上已是一線了。但行政叫法又不是,一不是副省級,二又無獨立飛機場。杭州的私營市場經濟以及市民的收入已接近廣州。重慶管理人口太大被拖累。旁邊有雄安新區建設熱潮的天津雖然是直轄市,已不如重慶武漢南京紅火。


廣都木又寸


很可能是南京,因為南京除了四大一線城市,人均GDP最高的直逼廣州,廣州15萬1,南京14萬8千多,其次杭州、武漢、成都低於天津、重慶、成都人均最低沒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