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資本,海盜,鄭成功,南洋華僑,五百年來的下南洋運動

二號頭目 九邊 2月18日


故事還是要從頭開始聊,中國人一般不咋提經濟方面的歷史,不過吧,如果探尋世界的本源,其實都能追到一個核心問題上去,啥問題?錢。

比如,我們以往把明朝建國後厲行嚴格的管制,大搞計劃經濟,原因膚淺地說是朱元璋就是那麼一個人,不過這些年非常嚴肅的研究顯示,其實明朝建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對,沒貨幣,貨幣哪去了?

被元朝人拿去中亞做買賣了,元朝人不是走哪都帶著一群色目人嘛,元朝甚至取消了科舉,讓色目人擔任帝國官員,色目人就是中亞慕斯林,他們最擅長的事就是做買賣,倒買倒賣,中國境內的白銀被他們給倒騰到中亞去了,導致元朝後期通貨不足,幹啥事都發紙幣,紙幣根本就沒有購買力,老百姓承受著恐怖的通貨膨脹,沒多久天下全反了,蒙古人又回草原放羊去了。

元朝死了,但是缺錢這個毛病又傳給了明朝,明朝沒錢,只好搞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最不需要貨幣嘛,而且搞“寸板不得下海”,其實就是防止剩下的白銀外流。事實上除了元朝這個二貨,其他朝代對外貿易一般都不會使用貨幣貿易,比如宋朝,就是用茶換馬,大家聽說的“茶馬古道”,就是做這方面買賣的,鄭和下西洋,也是以物易物,重金屬貨幣天生有通縮屬性,也就是市場上越來越少,最後整個市場沒錢了。

後金的崛起也一樣,以往說努爾哈赤牛逼,早年積蓄力量,找準機會起兵,通過赫赫武功,最終入主中原。其實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他哪來的錢?

以往這個問題是不需要研究的,因為傳統史學全是圍繞帝王將相的幸福生活,直到大家意識到忽略了一頭“灰犀牛”,“灰犀牛”就是那種明擺著的東西大家竟然沒注意到。女真人作戰比明朝邊軍厲害,大家能理解,可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女真人怎麼裝備也比明朝邊軍還厲害?

盔甲兵器都比大明的先進不說,後來竟然拖著大炮到處溜達,這就匪夷所思了,那種感覺就是有天你發現你們隔壁村的王二狗昨天還是赤貧,今天突然開著一輛勞斯萊斯,你第一反應肯定不是王二狗竟然會造這東西了,而是他從別人那裡弄到的,偷的搶的,反正不可能沒有理由不需要關注。

那他們到底怎麼搞到這些玩意的呢?對,買的。

從哪買的?山西。

錢哪來的呢?跟朝鮮做買賣賺的。

朝鮮哪來的錢呢?美洲白銀流進來的。

多說一句,當時滿族經常去抓海東青和傻狍子跟朝鮮換銀子,海東青就是這玩意,漂亮極了:

白銀資本,海盜,鄭成功,南洋華僑,五百年來的下南洋運動

這就接上了我們之前聊過的,16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發現天量白銀後,一半被拉回西班牙,西班牙用這些錢造無敵艦隊,造大炮,陸上西班牙大方陣,跟荷蘭人打,跟德意志打,跟英國人打,跟慕斯林打。。。。另一半被拉到菲律賓那一帶,然後這些錢分兵兩路,一路從中國東南沿海走私進入明朝,另一路從朝鮮進入東北,東北人,也就是女真人拿著這些銀子和山西商隊做買賣,交易鹽鐵。

這些白銀是西班牙人驅使著印第安人,嚼著古柯葉從波多西銀礦中挖出來的,整個過程中一直伴隨著血腥和死亡,隨後這些錢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引發戰亂和紛爭,而歐洲就是這個過程中一邊互相打,一邊完成資本主義積累,隆隆隆地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這也是為啥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這句話如果單純從金融史層面來講,一點問題都沒。

這些白銀來到中國東南沿海也一樣,在中國南方引發了海盜作亂,在東北引發了後金反叛。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解釋,山西人是怎麼把物資倒賣給女真人的呢?中間可是隔著一個蒙古啊!?

也不復雜,你要是知道他們後來貿易發展到直接把中國的物資放到駱駝上,一路運送到莫斯科,對,俄羅斯那個莫斯科,全程上萬公里,你就知道把物資賣給女真人簡直太小菜一碟,才六七百公里,山西走私商人會表示毫無壓力。我們前文說過,長城和邊塞有個主要功能就是“阻斷貿易”,元朝的蒙古人回到蒙古後被明朝貿易制裁,才十幾年就被封鎖到連鍋都沒了,兵器和縫衣針都是祖傳的。不過明朝晚期的長城和邊塞千瘡百孔,早就失去了阻斷貿易的功能,到處都是漏洞,難不倒山西人。

由於山西商人不懈地資助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清建國後山西表現最突出的八個商人集團被封為“八大皇商”,拿到了各種奇怪的經營許可,什麼綏芬河和伊犁的貿易權,甚至早期銀行業務,大清鎮壓太平天國的財務相關業務都是山西人操辦的,康乾雍三朝徵準噶爾,左宗棠徵新疆,物資也都是山西商人給運送,有點像現在美軍也是委託第三方運輸公司往海外戰場投放物資。山西人有點像慕斯林,都是貿易起家,本來在新時代會大展拳腳,不過悲催的是發現了海量資源,山西有煤,慕斯林有油,貿易本能被鉅額財富給腐蝕了。

說完了北方,我們說南方,明朝的海盜業務崛起於1500年左右,就是海瑞的那個年代,為啥這個時間點突然有了海盜呢?因為我們初中學過嘛,1500年之後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大航海,溜達到東方來了,在琉球建立了根據地,要做買賣,希望買中國的茶葉瓷器什麼的,琉球在哪?琉球是一串島,在地圖上幾乎看不到,後來被日本人吞併了,現在美國駐軍的那個沖繩,就是琉球的地盤,部分。

西方人帶著大炮走到哪,戰火跟貿易就會跟到哪,貿易好理解,大家語言不通,但是都認識銀子,比劃幾下,買賣就做成了,帶著錢過來,裝滿胡椒粉和絲綢回去。那為啥會打仗呢?

不復雜,比如你窮的要死,突然發現你周圍出現很多有錢人,包裡拎著現金去買珠寶,然後把珠寶塞在包裡在路上大搖大擺地溜達,你第一反應是啥?羨慕有錢人的幸福生活想做舔狗?也對,說明你天性善良安貧樂道。不過你隔壁的王二狗可能就不這麼想,他覺得可以幹他孃的一票,幹輸了賤命一條,幹贏了可就發了。

就這樣,財富引發了戰亂,很快就打了起來,貿易一直都伴隨著海盜、保護費,黑社會等等,並且王二狗打劫成功後順便拿出船上財富的一部分去改裝大炮,招募水手,準備繼續打劫,海盜集團就這麼出來了。而且王二狗如果腦子足夠活,會反應過來既然別人能做買賣,自己不能?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迅速就會演化成武裝商團。

而被打劫的商隊只要收益大於損失,貿易就會進行下去,而且荷蘭人是有海軍的,隨時準備揍海盜。由於當時技術代差不明顯,海軍對海盜形不成絕對優勢,所以一直保持著一種均態。

而海盜內部也會有一系列的勢力劃分和交戰連橫,跟國家之間似的。

那明朝期間的海盜是怎麼回事呢?明朝海盜有兩種,一種是前期的“倭寇”,明朝不是海禁嘛,但是全世界都喜歡中的瓷器絲綢茶葉茴香豆怎麼辦?部分心眼活的中國人跑去日本做基地,招募整個東亞所有亡命之徒,跟明朝江南大戶做買賣,這些大戶都是朝中大員退休回家,手眼通天,敢於並且有辦法突破封鎖跟那些所謂的倭寇做買賣。為啥選擇日本為基地呢?日本窮嘛,管不過來,到處黑社會。我們經常說,權力討厭真空,政府的手伸不到的地方,自然就會有黑社會的手。

但是明朝朝廷大員經常不厚道,比如拖欠貨款什麼的,還威脅海盜可以儘管去告,導致海盜經常上門砍人,也就是武裝討薪,順便隨手打劫,朝廷聽說退休回家的老臣全家被殺,責令趕緊鎮壓,沒想到負責鎮壓的兩任大佬朱紈和胡宗憲鎮壓海盜過程中傷害了朝廷大員的利益,他倆都被大員們找了個理由下獄處死,才有了我們知道的戚繼光,戚繼光這人遠遠不是簡單的武將,非常靈活,跟朝中大佬張居正關係特別好,才避免了剿匪把自己剿死。

我們歷史書上說戚繼光滅了海盜,其實不是,只是說戚繼光打的海盜從此以後不上岸了。在他之前,上岸打劫是一件零成本的事,海盜們自然何樂而不為,在他之後,上岸風險急劇增加,所以一般不上岸。

不過只要貿易有一天,海盜就不會停止,嚴格意義上講,海盜一直持續到三百多年大清滅亡了,海盜還沒亡。有些書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說後來明朝開放海禁,海盜就沒了,這也是扯淡,海盜既然沒了,那活的比明朝都長的鄭氏家族是咋回事?

鄭家的崛起始於他爹鄭芝龍。

鄭芝龍是福建人,早年不好好抓學習,到處溜達當二流子,下南洋,去過菲律賓,跟著當時的葡萄牙人做買賣,竟然學會回了葡萄牙語,後來竟然皈依了基督教,還有個英文名字,叫尼古拉。

尼古拉顯然覺得跟著葡萄牙什麼沒啥前途,後來東渡去了日本,在那裡學會了日語和荷蘭語,並且娶妻生子,不過這不是第一次娶妻生子,這是第二次,之後還有三次。這次的媳婦是個日本人,兒子就是鄭成功。就在鄭成功出生那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攻佔臺灣,以臺灣為根據地開展遠東貿易。有意思的是,日本平戶竟然有塊石頭,上邊寫著鄭成功是在這裡生的,看來應該是順產,這個平戶就是當時中國海盜在日本的根據地:

鄭芝龍在日本那段時間非常詭異,到現在也沒說清楚到底發生了啥,反正鄭芝龍投奔了大海盜李旦,他倆之間的關係非常引人遐想,據說是同性戀。。。這個鄭芝龍可能是一個凱撒一樣的人物,能說會道,男女通吃,能屈能伸,能彎能直。

鄭芝龍那段時間負責李旦海盜集團和荷蘭人之間的溝通事務,並且偷摸學會了荷蘭人組織海上貿易的套路,之後一系列奇怪的操作之後,海盜頭目李旦死了,龐大的李氏海盜集團就這麼歸鄭芝龍了。你說他倆是正常的上下級關係似乎不太可能。

中國境內對鄭家那段歷史記錄比較少,這也正常,毛主席早就說了,中國的正史記錄的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怎麼會去記錄一個海上流氓呢。倒是荷蘭人有不少文獻提到鄭家父子,因為寫海洋史就避不開鄭氏父子,在英文裡,“一官”就是鄭芝龍,因為鄭芝龍以前叫鄭一官,“國姓爺”就是鄭成功,就是這個“Koxinga”,至於鄭成功怎麼成了國姓爺了,我們一會兒講。

鄭芝龍在之後的歲月裡如魚得水,一邊進攻明朝大陸,一邊在海上劫掠,當時大陸有旱災,老百姓經常活不下去,海盜來了後就跟著海盜跑了去當海盜了,此時已經是明朝晚期,北方女真反了,陝西有李自成,四川有張獻忠,東南還有鄭芝龍,海上還有東印度公司,焦頭爛額,只好對鄭芝龍一次又一次的招撫,這個鄭芝龍每次造反完了就接受招撫,然後再造反,週而復始,實力越來越大,後來在多次海戰中擊敗東印度公司,雄踞東亞海域,這個非常不容易了,荷蘭人吹牛逼自己是海上馬車伕,那個馬車就是“東印度公司”,鄭芝龍此時的實力可想而知。

鄭氏集團是一個海盜商業複合體,事實上英國就是這麼個玩意,英國國家就是海盜商人,一開始是肆掠起家,等到發展起來後用武力把荷蘭西班牙打趴下,隨後開始在海軍的護衛下做買賣,按理說鄭氏集團這麼發展下去,完全有可能發展成英國那種海洋帝國。

但是他們止步於做倒爺,從中國沿海港口拿了貨,轉身賣給荷蘭英國商人,由荷蘭英國商人運輸到歐洲販賣,鄭氏家族一直都是海外貿易的其中一環,高度依賴中國本土,並不會擴展貿易,這也為他們後來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據說此時的鄭芝龍有超過20萬人的兵力,3000多艘大小船隻,整個東亞海域都姓了鄭,無論是明朝還是日本海軍亦或是荷蘭海軍都沒法跟鄭芝龍的隊伍抗衡。

1644年明朝完蛋後,明朝的好幾個王爺被扶持成了皇帝,也就是我們說的南明,鄭芝龍多機智啊,想效仿朱元璋,朱元璋當時也是扶持了一個傀儡小明王嘛,然後以小明王的名義東征西討,等沒了利用價值,這個小明王“不小心”掉進水裡被淹死了。

鄭芝龍也準備這麼搞,也扶持了一個明朝王爺做皇帝,這就是“隆武政權”,不過在這段時間,大家都不把這個皇帝當回事,海盜嘛,做事講究能有鬼了,只有鄭成功早請示晚彙報,皇帝很感動,把明朝的“朱”姓賜給了小夥,所以鄭成功你叫他朱成功也可以。

這個鄭成功儘管是在日本出身,但是接受的卻是全盤的儒家教育,並且非常熱忱,一肚子報效國家的激情,讓他爹一愣一愣的,感覺這個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

我們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清兵入關時加上老弱病殘二十來萬人,根本沒法支撐那麼大的統一戰爭,後期清軍主力已經變成了明朝投降過去的隊伍,那個時期沒有民族主義一說,老百姓其實並不關心誰做皇帝,只有知識分子才關心,不過明朝晚期知識分子又都是一批賤骨頭,成天最操心的兩件事就是賺錢和皇帝的私生活,等到大廈將傾,知名東林黨領袖,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看著大勢已去,在妓女媳婦的建議下去跳河,試了下水之後很惋惜的說,水太涼,沒法跳,反倒是他的妓女老婆跳了,不過也沒淹死。這些人後來很多又成了清朝的官員。

本來清兵都是東北人,在南方作戰想想都虛,南宋那會兒就是女真人到了南方受不了回去了,讓南宋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不過這次大量的漢族部隊補充進入清兵隊伍,使得清兵不再懼怕中國南方溼熱和水網,隨後清朝南下,沒多久就攻陷了福州,鄭成功的日本媽也上吊身亡了,鄭芝龍看形勢不對,趕緊又投降了。那個隆武皇帝被抓後,也絕食自殺了。

鄭芝龍投降了好幾次朝廷,輕車熟路,不過這次碰上清朝了,不像明朝那麼好說話,明朝時期鄭芝龍作為海盜一直跟明朝高層眉來眼去,這下換上女真人了,之前的關係網全沒了。清朝要求鄭芝龍勸他們家的其他散佈在海上的勢力向清朝投降,大家基本上都聽勸去投降了,唯獨兒子鄭成功死活不去投降,清朝政府一怒之下把鄭芝龍全家全拖到菜市口剁掉了腦袋,他們鄭家只剩下鄭成功一個人了。這事吧,鄭成功就算去投降,也得被屠,死局。

鄭成功收拾剩下的隊伍跟清兵繼續作戰。

鄭成功對清朝發動過多次反擊,最猛的一次,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不過很快就打不動虛了,退回去了,這次南京之戰後,鄭成功覺得大陸已經守不住,帶著剩下的隊伍去臺灣,準備在那裡長期固守。

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的時候,臺灣此時是荷蘭人的地盤,而荷蘭此時又是巔峰狀態,手裡的武器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跑到堡壘裡死活不出來,所以戰爭進行的並不順利,兩萬鄭成功部隊圍攻幾百人的荷蘭軍隊,打的非常費勁,攻不進去,戰爭持續了近十個月,後來前來給荷蘭軍隊補給的荷蘭運輸船碰上風暴,荷蘭人補給無望,出城投降,臺灣被收復。

隨後在雅克薩發生了俄國入侵大清,大清出兵兩千多死磕,俄國只有幾百人,硬是挺了好幾個月,後來挺不住,簽了《尼布楚條約》,當時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西方軍隊憑藉幾百支步槍就可以頂著幾千幾萬人打,戰爭規則已經變了,不過兩次戰爭都以中方勝利告終,就沒人當回事,那個時候,其實東西方已經開始慢慢的拉開了距離。

鄭成功攻下臺灣後,沒兩年就死了,他們鄭家的海上帝國神話還在繼續。

從鄭芝龍開始,鄭家一方面自己做買賣,另一方面收保護費,海上所有船隻每船收三千兩銀子的保護費,一年上千萬的收入,跟大清的死磕過程中儘管損失不少陸地部隊,但是海上力量並沒有受影響,所以鄭家的影響力一直都在。

不過就在大清順治18年,也就是1661年,鄭成功向臺灣進發那年,大清開始執行遷海令,也就是將將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島嶼的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遷移到界線以內,在沿海一帶形成一個無人區。

事實證明,《遷海令》是中國歷史上最狠的拆遷政策,順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拆遷部主任。現在要是拆個居民的房子,貼告示費口舌,還得討價還價,沒個一年半載完不了,要是在碰個“釘子戶”,拖個三年五載的很正常。可在動手能力超強的清朝,順治可沒這些時間耗,也沒有心情耗,他不管沿海居民的死活,直接下達遷界時間:三天。

三天,就短短的三天。順治一沒有準備拆遷費,二沒有準備安頓房屋,三沒有準備耕作土地,全憑一張嘴,一道聖旨,就將沿海數十萬居民搞定。其效率之高,拆遷強度之狠,你們隨意感受下。

鄭家作為一個類似黑社會收保護費的組織,保護費自然少了很多,主持臺灣又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如果維持之前的大流量貿易,每年還有盈餘,但是禁海令執行之後,臺灣的鄭家年年赤字,儘管依舊是東亞海上最強一極,但是一步步開始慢慢衰落,最終等到1681年,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康熙隨後下令攻臺,臺灣很快就被攻陷,兩岸統一。

統一臺灣的意義毋庸置疑,如果一直不管,在二戰後可能就發展成了新加坡那種形式,我國在法理上也缺乏對統一臺灣的基礎,但是清朝政府在統一戰爭中犯了幾個巨大的錯誤,也就是遷海令。

這個遷海令對我國的傷害特別大,從那以後,華人不再以集團的形勢出現在海洋業務中,中國也徹底失去了融入近代世界的機會,南洋華人也散為各種小社團,沒有再形成大規模的組織結構。下一次南洋華人走上歷史舞臺,是他們集資支持孫大炮幹革命。事實上一般咱們自己區分的很細,但是海外學者們普遍把汪直,許棟,鄭成功集團,清末支持孫大炮幹革命的“洪門”,改革開放後拿著巨資投資中國大陸的華僑(中國改開後第一批啟動資金就是華僑),以及現在的亞洲四小龍,統稱“南洋華人”,這是沒有被寫入正史的一條中國歷史的支線。

明朝兩次對海洋的嘗試,第一次是鄭和下西洋,政府組織史無前例規模的海上業務,最終也因為當時的大洋上啥都沒,當時歐洲窮的一逼,就算去了歐洲,也只能加深大明覺得只有中國有文明的印象,下西洋無利可圖最終停轉。

而且海洋貿易不是說想搞就搞,據彭木蘭他們考證,鄭和下一次西洋,往往能把位於揚州的國家造船廠周圍所有的樹都砍光,後來英國人也碰上了這個麻煩,發展海洋貿易太過癮,以至於整個英國的樹都被砍完了,沒樹可咋造船,只好去美洲造船,在美洲扶持起來一個白眼狼,也就是後來的美國。

第二次對海洋高度組織性嘗試是民間自發,非常非常類似英國模式了,英國當時也是民間組織起來海盜集團,比如那個著名的德雷克,就是私掠船主,本身就是武裝商隊,等到英國和西班牙開戰後他又成了英國海軍上將,英國就這樣發展起來了近代海洋業務。

而我國在臺灣戰役之後參與海洋力度一下子變小了,但是不是說沒了,而是以極度分散的方式繼續參與海洋業務,對於福建廣東人來說,海洋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不管政府是否支持,他們都要下南洋。而且跟大陸之間的臍帶一直也沒斷開。

十幾年前看的一本書,後來央視根據這本書和其他的內容拍成了紀錄片,好像叫什麼《南洋機工》,作者是南洋富商,大清年間就跑南洋去做買賣,精明的不得了,但是一討論國家這事就糊塗,被康有為坑了被孫大炮坑,只要是給國家捐款他們家就捐,有些款明顯是被坑了可是下次還是不理智,抗戰開始後他們族長召集大家去抗日,他們家那幾個年輕人是首都南京被攻陷後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沒希望時回國的,幾個華僑年輕人(抗戰中陣亡華僑基本都是南洋華僑)戰死在武漢會戰跟日軍空戰中,在長沙會戰中一個華僑士兵志願綁上手榴彈去當敢死隊屍體都沒找回來,就是作者他爸。

1949年聽說要均平富清算資本家趕緊跑出來,到了1978年國家說是改革開放需要投資,他們家又鼓動大家回國投資,當時很多人都擔心政策風險,但是他們還是回來了,事實上改開早期資金主要就是南洋華僑籌集的。

文章末尾他說,孔子孟子其實都是兩千年前的人,但是中國人一直覺得非常近,長城早在清朝初期就已經廢棄但是依舊存在每一個華人心中,國大人多,漢奸壞逼也很多,但是家國情懷就跟手腳上的繭子似的,只要到了危機時刻國家一被人摩擦立刻就長了出來,部分精英和知識分子還有無數的普通老百姓,他們就是寧願去當炮灰,他們家給這個國家在一百年裡貢獻了好幾條人命無數錢財但是他們不後悔,他也不懷疑國家會好起來。

當地有人問他爺爺,說你們還沒明白嗎,你們祖國根本不在乎你的的奉獻,他爺爺說我們也不在乎她在不在乎。 十年前看《三體》,裡邊那句“主不在乎”,我一直懷疑就是從這裡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