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總結:房顫抗凝治療、心率控制和節律控制|臨床“藥”點

房顫患者需進行抗凝治療、心率控制和節律控制,如下表所示。

一文总结:房颤抗凝治疗、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临床“药”点

抗凝治療可降低房顫患者發生血栓栓塞性卒中的風險,但同時可增加顱內出血和其他嚴重出血的風險。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無中-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未進行機械瓣膜置換的房顫患者)是否服用口服抗凝藥應取決於患者的CHA2DS2-VASc評分。指南推薦,CHA2DS2-VASc≥2分的男性和≥3分的女性,進行口服抗凝治療;CHA2DS2-VASc=1分的男性和CHA2DS2-VASc=2分的女性,可考慮進行口服抗凝治療;CHA2DS2-VASc=0分的男性和CHA2DS2-VASc=1分的女性,不必進行抗凝治療。所有中-重度二尖瓣狹窄及進行機械瓣膜置換的房顫患者均應進行抗凝治療。

目前,非維生素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劑(NOACs,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又稱為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或者新型口服抗凝藥,而非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香豆素或其他),被推薦用於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中-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機械瓣膜置換者應服用華法林進行治療。

2.左心耳封堵

左心耳(LAA)是房顫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來源。在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中,進行LAA封堵可降低血栓栓塞風險。對於有長期抗凝禁忌證的非手術房顫患者,可考慮進行經皮左心耳封堵術。

心率控制

在慢性房顫的一線治療中,心室率控制作為節律控制的替代方法已被廣泛接受。由於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預防嚴重併發症方面,使用這類藥物進行節律控制並不優於單純的心率控制。寬鬆的心率控制(靜息心率<110 bpm),特別是在結構正常且無心衰的患者中更容易實現,且與嚴格的心率控制(靜息心率<80 bpm)同樣有效。另外,在一些患者中可通過房室結消融和永久性心室起搏來控制心率。

1.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

靜脈注射β受體阻滯劑(如美託洛爾或艾司洛爾),可在房顫或房撲時急性控制心室率。口服β受體阻滯劑通常用於長期的心率控制。對於冠心病或收縮功能障礙的患者,β受體阻滯劑優於鈣通道阻滯劑。但哮喘或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應謹慎使用。

2.鈣通道阻滯劑

非二氫吡啶鈣通道阻滯劑,地爾硫䓬和維拉帕米在房顫和房撲時可有效減慢心室率。在有潛在心臟病的患者中,靜脈注射這些藥物可使患者發生低血壓或心動過緩,尤其是同時使用心臟抑制劑(如β受體阻滯劑)時。對於哮喘患者,長期使用地爾硫䓬和維拉帕米或優於β受體阻滯劑,但它們不可用於失代償性心衰或Wolff-Parkinson-White綜合徵患者。

與地爾硫䓬和維拉帕米不同,二氫吡啶鈣通道阻滯劑(所有其他鈣通道阻滯劑在美國都可用)通常沒有心率控制的作用。

節律控制

對於有症狀、不穩定房顫患者的緊急復律而言,應首選直流電覆律。抗心律失常藥物,尤其是胺碘酮,也被用來恢復和維持正常的竇性心律。

1.抗心律失常藥

目前,抗心律失常藥可用來預防陣發性房顫的發作和維持心臟復律後竇性心律。

2.導管消融

射頻消融可以恢復竇性心律,在維持竇性心律、改善症狀、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面可能優於抗心律失常藥物。相關併發症很少見,但可能致命。在有症狀的心衰患者和射血分數降低的情況下,導管消融可減少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體重減輕

肥胖是房顫的危險因素之一。在一項隨機試驗中,共納入了150例症狀性房顫和BMI>27 kg/㎡。研究顯示,與單純的生活方式建議相比,結構化的體重管理程序可減少房顫發作的次數、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醫脈通編譯自:Drug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JAMA. 2019; 322(18) :1819-18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