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記憶·檳榔嶼的印度雜貨店

2019年8月,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


影像記憶·檳榔嶼的印度雜貨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走入一家雜貨店,卻被裡面的味道燻了出去?不是異味,而是這家店本真的味道,只不過你實在是不習慣。

世界已是個地球村,我們相信,在經濟發達的都市裡可以品各國食品,嘗天下味道。事實並非如此,你可以習慣日料、泰國冬陰功湯、美國炸雞、法式牛排、巴西烤肉的口味,但並不代表有多人知道什麼是非洲菜。往近了說,那個在歷史上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它的味道卻並沒有隨著哲學、宗教、藝術等一道流傳到東亞,甚至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瞭解咖喱。

在被稱為小印度的檳榔嶼老城區,我走入一家印度人開的雜貨店,亂糟糟的,滿眼是陌生的貨物,地上堆著好幾只大麻袋,幾種辣椒,還有……都是是我不認識的香料。更濃烈的味道從一個角落傳來,我繞過貨架,但見鐵架上擺著數只塑料桶,裡面是各種黃、紅色的粉末。彷彿“轟”地一聲,濃烈混雜的香料味撲面而來,鼻腔敏感的我完全扛不住這等攻擊,只得迅速撤離。到這裡我才理解,咖喱應當是自家調製的,可以有無窮種變化,絕非我們超市裡見到的那幾種粉和膏。這就好比懂得用調料的人,怎會看得上十三香?

在尋味中國海外篇系列的《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和《新加坡的加東叻沙》中,提到過兩個由不同機構評選出的世界美食榜單,兩個榜單的Top 1都是咖喱:“印度咖喱捲餅”和“泰國馬沙文咖喱”。必須承認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印度的味道比中國味道影響力更大,印度、印尼、大馬、泰國等等,這些國家人口加起來比中國多去了。咖喱是天天吃的百姓味道,中國美食的代表是北京烤鴨,有多少中國人吃過,一輩子能吃幾次?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源於印度,流行於東南亞甚至日本的咖喱,在中國的影響力甚至不如Top 50榜單排在倒數第一的美國奶油爆米花。同樣的,中國味道似乎也走不進印度。

這兩個在地球上僅存的,能夠將幾千年文化脈脈相傳的文明古國,這對曾經彼此敬仰相互學習的鄰居,到了現代就像是咖喱與麻辣燙一樣,怎麼也調和不到一口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