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一个正常成年人该有的智商和情商,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不会让别人难堪,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说话做事八面玲珑。

但是一到这些家长要和自家的孩子交流的时候,顿时像是变了个人一样,怎么说难听就怎么说,怎么惹人讨厌就说什么,有的时候好像双商失灵了一样,只要开口讲话,孩子必定会失望或者生气,真是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对此,家长们内心也充满了疑惑,"我好像也没说什么,为什么孩子就变得不爱跟我交流了呢",这种理所应当、理直气壮的态度常常会让家长们一错再错下去。

在家长们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比孩子上学的学业更加重要,从这个出发点开始,对于孩子的叮嘱就变得重复且乏味,并且主动忽略了孩子很多心理层面上的重要需求。有趣的是,无论平时多么情感纤细的家长,当面对孩子的"闲聊"时,自己的情商仿佛就彻底下线了一样,从而不能够运用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同理心,频频"跑题",在亲子关系之中竖起了"沟通无效"的高墙。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亲子沟通所必须的"共情能力",家长必须把它从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中提炼出来,放在亲子关系沟通之中,这样做,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必再费任何力气。

温柔的共情能力

"温柔"是我们必须要给孩子上的一课,每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内心都是一张白纸,只存在温和与活泼的区别,两种性格的孩子内心出发点都是善良而温柔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有些"坏主意",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比较活泼的同时缺乏常识和知识,对"坏事"往往认为是有趣的一种游戏方式罢了,家长的指责和耐心引导也很容易被这些孩子认为是爸爸妈妈和自己在进行游戏互动,因此导致了这些孩子有了"淘气、不好管"的标签。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家长们在教育温和或者活泼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常识和知识的补充,不能单纯以强行的指令去命令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说,不明原因的指令是会让人类有冲破规则的冲动的。

家长所缺乏的"温柔"和"共情能力",往往是因为作为监护人,与孩子对同一件事的关注重点不同,而家长往往有些固执己见,不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

1. 5-12岁

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认识的小伙伴摔了一跤,腿磕破了"了的时候,孩子作为旁观者,自己心情上是会感受到害怕、难过的,这是任何一个事件的"目击者"都会出现的心情,小孩子和成年人都会出现这种同情的心态,是正常人该有的正常心理状态。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而家长在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受伤,让孩子远离受伤事件的源头,防止孩子受伤。这个心态是家长作为一个合格的监护人应该有的心态,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家长往往在选择表达方式上出现了错误。

若是自家孩子年纪小,家长大多会选择用批评、斥责的方式去训斥自己的孩子,因而直接忽略了孩子想要寻求安慰和安全感的初衷。

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沟通是很有用的,严厉的态度能够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严肃性,有效避免孩子远离危险事物,减少意外受伤的发生。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当孩子旁观他人受伤的时候,也一定看到了受伤的人流血、哭泣等等反应,这些情况已经非常真实地向孩子意外情况的危险性。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其实孩子已经受到了教育,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家长来安抚自己的不安情绪,而训斥则会让孩子感觉到莫名其妙,因为受伤的并不是自己,自己也没有做错事,因为告知家长自己看到别人受伤而遭到训斥,孩子自然很不理解,次数多了之后,自然会认为无论自己说什么都会挨骂,就会拒绝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

2. 13-成年后

若是自家孩子已经是青少年或者高中、大学学生、已工作的成年人,家长往往会表现得很冷漠,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能够保护自己,于是上述的"防止自己孩子受伤"的心态不再产生,于是转而产生了另一种更加偏离主题的心态:

孩子关注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影响了正常学习(或工作)——真是瞎闹、找骂

家长常用的回应语句比如"你怎么那么闲""成天瞎操心""别人的事跟你有关系吗""你怎么不看看人家学习好的""管好你自己""跟你学习有关系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说这么多你分数能上去吗""你怎么不看看别人一个月赚多少钱,光操心这些事情能发奖金吗"……从全方位打击了孩子的心理。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最经典的莫过于,喜欢这样交流方式的家长,几乎全部养成了连话都不让孩子讲完就打断的习惯,家长们甚至连孩子这次讲的故事和上一次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仅仅是故事开了个头就被家长制止了,而后发问"跟你的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

其实,孩子从13岁开始步入成长发育的时期,心理的发育也突飞猛进,这个时期开始孩子的内心对情感会更加敏感,也更加需求家长和他人的关注,同时对家长和他人的关注度也会提高,对一些敏感的话题也非常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实原本就非常容易变得害羞,对于很多事情会在内心浮想联翩但是保持表面上平静,不与人交谈太多,而他们和家长诉说自己的生活日常发生的琐事时,其实是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是很难得的。

当孩子主动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时,是希望得到家长正面的关注的,同时也是将一些生活中的困惑说出来,期待家长能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是莫名其妙的指责。

用正常的逻辑来对待孩子

孩子被拒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也被拒绝了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家长的存在,其实和缺席孩子的成长经历并没有什么区别,家长千万不能做这样"莫得感情"的监护人。

所谓用"正常的逻辑"来对待孩子,其实并不困难,当孩子来和我们讲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时,家长首先要克制住自己想要批评和打断的冲动,先让孩子把事情讲完,感受到孩子在这件事中感受到的情绪,是开心还是忧伤,是兴奋还是难过,注意孩子的情绪,而后向孩子询问"你怎么看这件事",让孩子去说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表达家长们自己的观点。

我们家长作为成年人,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一定很熟悉这样的场面,当朋友和我们倾诉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听对方讲清楚前因后果,而后观察对方想让自己做什么,是单纯地倾听附和对方的情绪,还是寻求建议或帮助,而后我们才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和孩子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那是你不懂得“共情”

用同样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代入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可以了,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样的交往方式很"虚假",其实不然,我们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会因为对方和我们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而愿意给对方尊重,愿意听对方完整地表达自我,这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上的成熟的人际交往方式,而并不是所谓虚假的"看别人脸色"。

当家长作为成年人,却认为给予孩子尊重就等于看孩子的脸色时,可能现代科学的育儿方式已经不适合这样的家长了,看一下心理医生可能更有用,或许是控制欲和自卑情绪过于严重,导致这些家长不能够客观地看待人际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