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前言

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發現的《緣化袈裟記》在揭開建文帝蹤跡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碑沉睡在新田縣文廟,一直無人去解讀。2011年,我們把“師亡代立”按詞典的正規解讀為“師不繼位為君”還遭個別人嘲笑。他們認為這應該解釋為“師傅死了,我們代它立碑”,“磚家”的解讀真是不一般。《緣化袈裟記》既有缺字,又帶佛語,還有很多通假字,解讀起來真的是有很大的困難。不過,在這裡我們又有了新發現,洞心村《胡氏族譜·龍池寺記》則直接(截)了當地說,龍池寺就是建文帝建的。

(一)《緣化袈裟記》碑所記內容

緣化袈裟記

——小行德祖梅等師亡代立之記序

(正標題):緣化袈裟記

(副標題):小行德祖梅等師亡代立之記序

(正 文):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古亙今垂跡。開□□□□年□□成。大明皇朝先師鐵峰悟真流下。師祖曰:“為師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衣,主剃本清為備燕師,弗克行。幼隨師祖撫長,□□□□□□師之恩家梅□金襴袈裟入寺,壯觀亼天,勒石以記之。不希燕天豈復,何言代立?□□□□□之善,書刻碑之志。善布福建寺。

(二)《緣化袈裟記》譯文

標題:緣化袈裟記——師祖梅當和尚記

副標題:小行德祖梅等師亡代立之記敘——師祖梅等禪師不繼位為君王的記事序文

句①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古亙今垂跡。

——山叫安曇山,寺叫龍池寺。從古至今都是普渡眾生的好去處。

句②開□□□□年□□成

——某年某月開始建,某年某月建成。

句③大明皇朝先師鐵峰悟真流下。

——大明皇朝的前輩師傅鐵峰在此駐留下來。(“流”通“留”,可查字典。)

句④師祖曰:“為師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

——師祖梅說:“我當師傅的突然選擇皈依佛門,只是想讓燕王安定下來,(不再有戰爭了)。

句⑤□□□□□□□衣,主剃本清為備燕師,弗克行。

——……我們的主人剃渡本清入寺為僧用來防備燕王的追殺,但是並沒有立即這樣執行。

句⑥幼隨師祖撫長,□□□□□□師之恩家梅,□金襴袈裟入寺,壯觀亼天。(“亼”通“集”)

師祖的孩子跟隨師祖撫養成長,(□□□□□□師之恩家梅),穿著用金縷織成的袈裟進入了寺廟,十分壯觀,所以刻石記下這件事。

句⑦不希燕天豈復,何言代立?(“豈復”通“愷復”)

——不曾想到燕王的天下日漸平復,還怎麼談繼位為君王呢?

句⑧□□□□□之善,書刻碑之志。

——□□□□□之善,書寫碑文把它記錄下來。

句⑨善布福建寺。

——行善布福建寺。

(三)“不希燕天豈復”可從反面證明“大明皇朝先鐵峰”是建文皇帝

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緣化袈裟記》碑文上“不希燕天豈復”截圖

說明:碑文上的“燕”字,除卻中間的“口”較為模糊不清外,其它筆畫都在,故可以確定為“燕”。如果用現代痕跡學去鑑定,那“口”字也能辨認出來。

“不希燕天豈復”中的“豈”通“愷”,“豈復”即“愷復”,意為平復,取得勝利的意思。全句為:不曾想到燕王取得勝利平復了天下,我們還談什麼繼續做君王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師祖梅是失敗了,走投無路了才做的和尚。我們由此聯想到《奉氏族譜·萬十公傳》中的記錄:“永樂易建文之統紛爭十餘年”,此二記互為印證。這從反面證明龍池寺師祖梅是建文帝。

還有一點值得提示的是,在浙江證道寺有建文帝自稱為“梅”的詩。談遷在《棗林雜俎 ·建文皇帝遺蹟》一書中著錄:“武康縣證道寺題壁:‘江湖遍覽此間停,終日觀瀾坐梵扃,近水魚遊千頃碧,長空鳶戾九霄青。聖賢道配乾坤德,日月光華草木馨。愧我遠來山寂處,誰言道有少微星?歲次辛亥孟夏梅□書

’。相傳建文帝題,大書遒逸,末一字未辨。”書者為梅,而傳為建文帝,說明建文帝僧名中有“梅”字。這與龍池寺的《緣化袈裟記》記錄互相吻合,而《緣化袈裟記》為梅親立,其子親書,這證據達到頂格狀態

(四)《緣化袈裟記》所反映的歷史事實

(1)建文帝及其兩個兒子朱文奎、朱文圭都在湖南省永州府寧遠縣南鄉龍也寺入寺當了和尚。這些內容可以從正副標題及正文內容得到反映。

(2)大家稱當了和尚的建文帝為“梅”,他在寺廟裡擔任住持的僧名叫“鐵峰”。《緣化袈裟記》正文中有“大明皇先師鐵峰流下”一語,另在今新田縣洞心村的《胡氏族譜·龍池寺記》中也有反映。請見下面截圖。

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胡氏族譜龍池寺記》

(3)建文帝梅當和尚的原因:是見大勢已去,而燕天已定,為安定天下,不得已而為僧。文中有原文:“為師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不希燕天豈復,何言代立?“

(4)建文帝的兩個兒子也跟著他在龍池寺當了和尚。”幼隨侍師祖撫長“。在後面的考證中,我們也在寧遠縣找到了建文帝太子的墓塔,在寧遠人們稱他默宗太子。後文再行論述。

(5)建文帝並不是真的住在了龍池寺,在龍池寺他只是選了個替身,這個替身就叫本清。這也可以從《緣化袈裟記》中找到原文:”剃本清為備燕師“。那建文帝究竟在哪一個寺廟呢?這個我們也考證到了,建文帝梅其實到了今寧遠縣中和鎮的慈覺寺做和尚。不過,他在這裡當和尚也不久,然後就”早而真俗“,即成了個不住在寺廟裡,而是住在家裡的“在家出家”的和尚。

(6)在龍池池陪同建文帝一起當和尚的名單中有一人叫“本能”,文中稱他為“師伯僧本能”,這個本能就是邵陽《楊氏族譜》中所提到的琳公,楊應能。

《楊氏族譜》中說:“琳、能音同字別,系我公無疑。”詳細情況後文再述。

(五)《胡氏族譜·龍池記》載龍池寺為建文皇帝所建。

關於龍池寺由建文帝梅的重建時間,碑上已經模糊不清,但可以從《永州府志》和《胡氏族譜》及龍池寺碑《重建龍池寺碑記》來確定。《永州府志》載龍池寺建於永樂二年,而《胡氏族譜》則說建於“洪武”間。明顯是永樂年間,為何會說是建於洪武間呢?我們來細看一下府志與譜錄的的相關記錄。

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康熙《永州府志》關於龍池的記錄

康熙《永州府志》載:“龍池寺在南三都,明永樂二年建”。

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胡氏族譜》之《龍池寺記》

《龍池寺記》載:“距族左數武之龍池寺者餘先公居安福時與僧大德所建寺基簡陋禪房蕭條。迨大明洪武先師復與僧善堅重修庵院備置鼓鍾規模為之一振……”這段文字可以有三種斷句法。

斷句法①“距族左數武之龍池寺者,餘先公居安福時,與僧大德所建,寺基簡陋,禪房蕭條。迨大明洪武,先師復與僧善堅重修庵院,備置鼓鍾,規模為之一振……”

斷句法②“距族左數武之龍池寺者,餘先公居安福時,與僧大德所建,寺基簡陋,禪房蕭條。迨大明,洪武先師復與僧善堅重修庵院,備置鼓鍾,規模為之一振……”

斷句法③“距族左數武之龍池寺者,餘先公居安福時,與僧大德所建,寺基簡陋,禪房蕭條。迨大明洪武先師復與僧善堅重修庵院,備置鼓鍾,規模為之一振……”

其實斷句法②和斷句法③的斷句意思是一樣的,它們所表達的是“洪武先師”與僧人善堅重修庵院。斷句①則把“大明洪武”直接看成了時間。那麼,究竟那種斷句法對呢?這就需要《緣化袈裟記》碑出來作評判了。

《緣化袈裟記》說,龍池寺是“大明皇朝先師鐵峰流下”,《胡氏族譜》也說是“招僧鐵峰住持”,而龍池寺記則記為“大明洪武先師復與僧善堅重修庵院”,這三處的記錄意思應該是一致的。又康熙《永州府志》記龍池寺建於永樂二年,那麼斷句①的斷法顯然與《緣化袈裟記》和《胡氏族譜》的意思相悖,只有斷句②和③才是符合原意的。即《緣化袈裟》碑上的“大明皇朝先師鐵峰”等於《龍池寺記》裡的“大明洪武先師”(也是鐵峰)。“大明洪武先師”是啥含義呢?

新發現(五):新田《胡氏族譜》斬釘截鐵地說,梅就是建文皇帝

《龍池寺記》

朱棣攻進應天后,立即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此後,建文年號根本不存在於史籍中,原有的史籍中的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也統統改洪武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這樣建文帝號就被朱棣人為地改為了“洪武”,所以後人稱建文帝,也稱“洪武帝”。也就是說,洪武帝有兩個,一個指朱元璋,一個指建文帝朱允炆。由於這裡的“洪武先師”是在永樂二年建的龍池寺,朱元璋已經去世六年,不可能再指朱元間,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是指建文帝。

所以說,《胡氏族譜》的這種記錄法,實際是斬釘截鐵地表達了龍池寺是建文皇帝建的。

結語:

無論龍池寺的碑,還是包圍龍池寺的洞心村《胡氏族譜》都記錄龍池寺為建文帝所建,這證據還不足的話,我們就再看後面的的相關原始碑刻。敬請期待。

新發現不易,歡迎訂閱關注,更歡迎轉發、分享。讓這些新史料讓更多的人知道。也歡迎各位讀者提供你家鄉的相關傳說與記錄,讓我們共同來揭天這個歷史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