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井巷,邵陽曾經紅火的那條青石板弄子

板井巷最早是一條青石板弄子,從東風路大街這邊進去,打昭陵西路出來。

老輩人造屋修園子頗多講究,無論如何得在旁邊留出一條過身的巷道來。如若你堵了人家的路,路人過一回咒罵一次,有礙家運風水,對後人大不吉利。

板井巷,邵陽曾經紅火的那條青石板弄子

從人民廣場到青龍橋,距離不算長但弄子卻留了好幾條。

板井巷是人民廣場過來的第二個弄子,下面還有人民巷、鐵爐巷、中河街。

上世紀70年代那時,板井巷旁邊的昭東市場,原來是一家生產棉毛衫內衣的工廠。靠東風路這邊是內衣廠的大門,進門有一個小型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毛主席的光輝形象塔。

80代初,內衣廠遷到江北觀音庵,這裡便改名為邵陽市針織廠。因為這家廠是專門織襪子的,所以我們大家習慣叫它襪子廠。

板井巷路邊的民房,看上去已經有點年份了。距離巷口不遠右手邊,有一條橫岔著的窄小弄子,裡面還有一個住著人家的小院子,這裡便是早些時候內衣廠的食堂和家屬樓。

邵陽城裡帶井字的地名很多,比如三眼井、五井塘、九井灣等等,都與水井有關,板井巷自然也不列外。

板井巷的那口井,這座城市不少60後大多都見過,在靠昭陵西路巷口進去不遠的石板路邊。

早些年有一陣子,板井巷的豬蹄粉面、糜肉餛飩在這座城市小有名氣。要是趕上週末,好多人一大早從青龍橋那頭開車慕名而來來,就是想嚐嚐板井巷這道鮮。

哥當年住的地方離板井巷只有幾步之遙,去那兒吃早餐的時候比較多,最常吃的是靠井邊那家。

邵陽人有個習慣,無論幹什麼事只要一火爆,其他人準會立馬開始跟風。

板井巷出名了,一時間從巷頭到巷尾,弄子兩邊一夜之間全部變成了餐飲店。

哥去過的地方雖不多,最長的時間在省城也只待過兩年,但跟長沙相比,感覺咱邵陽人做生意就倆字,實在。

在長沙吃早餐和邵陽不同,賣的大多是那種扁扁的荷粉。那時候的價錢跟邵陽差不多,記得好像都是兩塊五,臊子是木耳豆腐。邵陽人賣粉面的臊子,大多是用揉醃菜的大瓦缽或鍋子裝,長沙人盛臊子的傢伙什是我們家裡裝湯的小搪瓷盆。他們那兒放臊子用的是筷子夾,而邵陽這邊打臊子是用長把鐵瓢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愧是喝湘江大河裡的水長達的,做起生意來一個個都成了精。

不由得讓人想起寶慶人耳熟能詳的一句打油詩:長沙裡手湘潭漂,鄉里伢伢學牛叫。

長沙裡手在別的地方如何,咱不得而知,但在當年的老寶慶府,這句打油詩差不多從小孩到大人,個個都能倒背如流。

其實,這也怨不得別人。看看當今眼下,越是大地方,人情味越淡。就好像邵陽現在某些大一點的小區,一部電梯四戶人,隔壁主人姓啥哪個單位,基本上是一頭霧水。

反倒是那些與外界接觸得少,受汙世風染相對少的地方,民風淳樸,人情味特別濃厚。

哥從小在邵陽城步大山裡長大,當地待人的那種誠懇與真摯,只要在那兒生活過的人,一旦聊起當地的風土人情,大多都會心生敬佩,感慨不已。

的確,只要你跟他們相處在一起,整個人的靈魂都會得到一次淨化。

水有源,樹有根。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彷彿一個家庭的家風,那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遙想當年,為了拿下那漢口的寶慶碼頭,咱寶古佬是何等凝聚團結,何等英武血性。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只要其中哪一個人偷奸耍滑,絕有可能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當年在板井巷吃過的人都知道,那兒的粉面店無論哪家,那份量紮實得那是沒得二話。其中有一家專賣肉糜餛飩的,那個鮮香至今仍令不少人交口稱道,回味難忘。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停產多年的襪子廠搞開發,一個名叫唐建彪的開發商在那搞了個昭東市場,剛開張那陣生意還算比較火,隨著整個城區市場的崛起,加之網購的巨大沖擊,現在看上去顯得有點蕭條。

不久,邵陽百貨大樓後面的大華酒家拆除,一個名曰日月星城的樓盤拔地而起,板井巷的那口井被填埋。

板井巷,邵陽曾經紅火的那條青石板弄子

沒有了井的板井巷,從此失去了靈氣。如同一個丟失了靈魂的人,開始變得蓬頭垢面。

板井巷當初名氣最大的顏記,也早已搬遷至日月星城樓下,繼續幹著他的老本行,貌似生意還不錯。

當年那些生意紅火的竹筒飯莊,如今早已或關門歇業另謀生路,或苦苦支撐期待奇蹟再現。

但歷史不可能重演,自從當年填井的第一瓢土,被人無情撒向神一樣的井口之時,一切就彷彿已經註定。

神奇的板井巷,象一個沒有了靈魂的軀殼,從此湮沒在喧囂紛擾的萬丈紅塵之中。

那天,突然想起來要給板井巷留下點影像,無意間在巷子後面內衣廠的小院裡遇到一位老者。

爺子姓申,年逾七旬,原來在邵陽市內衣廠搞機修,退休之後一直住在板井巷背後的院子裡。和他一同住在這個院子裡的人家尚有30來戶。

這是一幢磚混結構的三層樓,一個通間被隔開成兩半,廚房大多被住戶安置在走廊,看上去老態龍鍾,目測有些年份。

當下,邵陽正在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市委書記、市長一天前還專程到短陂橋、肖家衝兩家特困企業進行下訪。不知道板井巷這一塊的棚改,什麼時候才能啟動。

申師傅戴著老花鏡,一邊跟我聊天還不忘刷著微信,就是不知道他究竟刷沒刷到當天的這條新聞。

看得出,蝸居在板井巷筒子樓裡幾十年的申師傅和他的那些鄰居們,盼棚改盼得心裡挺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