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筒疑下架 百度社交的故事該如何講下去?

聽筒疑下架 百度社交的故事該如何講下去?

ID:BMR2004

聽筒疑似下架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百度上線了一款匿名社交APP——聽筒,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群體,用戶可以在360、百度、華為、小米等安卓應用商店下載使用。

11月15日,《商學院》記者發現在華為、小米、vivo 等主流手機品牌的安卓應用商店已經搜索不到聽筒,在OPPO的應用商店,記者能搜到該產品,但提示“內容正在調整,暫不提供下載”,蘋果APP Store也沒有關於聽筒的任何信息。

對於聽筒是否已經下架、推出的原因以及後續的運營策略,截至發稿,百度方面並沒有回覆《商學院》記者的採訪。

近來,校園社交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但在人人網之後,一直沒有出現大的玩家,聽筒能承載得起百度對社交的野心嗎?

瞄準校園社交

今年的4月1日,百度宣佈推出“丘比特”,正式進入社交領域。

在官方的介紹中,丘比特是百度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識別微表情,給予智能建議,用於改善情侶關係的智能社交助手。

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在愚人節開 “高科技玩笑”並不少見,如阿里的支付寶手機、騰訊的美食AI風味探測器小程序。

儘管丘比特並未成真,但百度最終還是通過聽筒APP進入了社交領域。作為一款校園匿名社交軟件,用戶在註冊時(可用百度賬號註冊)就需要填寫“學校所在城市”,並上傳校園卡/學生證/畢業證方能完成學校認證,獲取學校勳章,用戶。

完成認證後,用戶會隨機得到一個來源於金庸武俠劇的名字。據瞭解,聽筒的核心功能主要有三個,即匿名社區、地圖社交、線上匹配好友。

在匿名社區中,主要有5個內容板塊:推薦、吐槽、求撩、求助、美好。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板塊中發佈圖文或者視頻內容,並決定是面向所有用戶還是僅自己可看。

地圖社交其實就是基於地理位置查看好友,在聽筒中接入的是百度地圖,用戶的位置可以是學校位置,也可以是實際位置。

此外,點擊地圖上的用戶頭像,會顯示對方校園、星座、年齡、愛好等信息,並自動換算雙方匹的配度,從而決定是否與對方進行文字或者語音聊天。

線上匹配好友就很好理解了,開啟次功能,聽筒會在每晚9:00,系統為用戶自動匹配在線好友,並限定要在24小時內聊天。

2003年誕生的百度貼吧可以看作是百度第一次進軍社交領域。在百度貼吧內,那些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用戶聚集在一起,展開交流討論和互相幫助,吸引了大批用戶。

2006年百度圈子功能正式上線,試圖將貼吧與空間結合了起來,明顯有些對標QQ空間的意味。在百度的流量加持下,百度空間的發展勢頭很猛,一度成為了國內最大的SNS社區平臺之一。

但由於沒有好友關係鏈做支撐,再加上功能又比QQ空間少很多,最終在2015年,百度空間宣佈被關閉,其中的內容遷移到了百度雲。

2008年,百度又推出即時通訊工具百度Hi,它同時還能用於商務交流。時任百度副總裁俞軍表示,“百度Hi”將起到粘著劑的作用,從而有效沉澱用戶在社區交易中形成的關係鏈,提升社區粘性。

彼時,李彥宏甚至親自更新博客推廣百度Hi。如今的百度Hi雖然還活著,但最終百度Hi成為了百度內部員工辦公使用的邊緣性產品。

2017年,百度再次進軍社交領域,推出了一款校園社交應用“正鯨說”。按官方介紹,“正鯨說”是百度推出的一款校園生活類App,這款軟件聚合了校園生活、信息、社交等功能。在蘋果應用商店,“正鯨說”依然可以下載。但最新的版本已經是一年前發佈的,功能也轉變為百度校園粉絲的線上交流平臺。

在社交賽道上,不缺資金、流量、技術的百度為什麼屢屢嘗試卻一直沒有突破呢?這或許從李彥宏的談話中可見端倪。

在2011年,李彥宏談起百度的社交戰略時指出,百度要將社交與搜索整合,而不是單獨反戰一個社交網絡。因為搜索是百度的核心業務,對用戶的日常需求也至關重要。

換而言之,百度的業務重心並不在於社交,社交最終時要為搜索服務的,但信息的搜索完全是獨立個體的行為,並不依賴社交關係鏈。

聽筒會重蹈覆轍嗎?

“社交無戰事”。在微信、QQ已經覆蓋國內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短期內社交行業再難起波瀾。

沒有想到的是,2018年以來這一領域卻是硝煙瀰漫。騰訊用近二十年編織的那張大網,正面臨著一波又一波兇猛的衝擊。其中,校園社交正成為巨頭的主戰場。

艾媒諮詢CEO張毅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是用戶對微信的審美疲勞以及5G技術的發展,可能讓眾多公司看到了新機遇。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字節跳動已經投資了“Biu校園”,阿里巴巴旗下“Real如我”,京東金融上線的“梨喔喔”都被認為是主打校園社交,曾經的校園社交霸主人人網也重新復活。

命途略顯波折的聽筒會何去何從呢?

在張毅看來,瞄準校園社交的方向並沒有錯,因為學生依舊是社交應用中最活躍的的群體,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交友。“由於微信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熟人關係鏈,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也參與到校園社交的競爭中來,所以還是要做好打長期戰的準備。”張毅這樣告訴《商學院》記者。

互聯網分析師葛甲則認為,校園社交本身是成立的,但是由於國內用戶更習慣使用的是即時通訊,所以導致校園社交在國內很難做起來,反而不如興趣社交有潛力。

對此,《商學院》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