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刚刚在电影院看了李安的电影《双子杀手》,因为他是李安,是目前华人世界唯一拿得出手的华人电影之光,所以我一直都对李安充满了信心,他的电影故事性,与哲学内涵都很丰富,商业价值让电影不枯燥,哲学内涵让电影有深度,可以双重解读,是每个渴望商业,又渴望艺术的人一定会去看的。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这部电影,之前在北美票房扑街,但是在欧洲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上映后,却票房逆天,好评不断,是因为北美电影人理解不了电影的哲学内涵,而欧洲的艺术理论功底深厚,能够从快餐文化中看到李安精心布置的良苦用心,镜头语言,艺术叙事特别符合欧洲哲学大师辈出的文化底蕴。

买电影票的时候,是夜里12点,电影院里已经排满了人,影厅3分之2的座位已经排满。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做过功课,1994年克隆羊多利诞生,1995年好莱坞就开始拍关于克隆题材的电影了,97年电影剧本写成,限制于技术条件,剧本数度易手,先后交给《权利的游戏》、《指环王》的编剧来改,(尽管当时那些编剧还都是小透明,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他们就已经开始在创作这部电影的剧本了),之后20年剧本一直都没有人能够拍下来,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条件所限。

李安接手《双子杀手》的剧本,威尔史密斯13年就在访谈上说:

求求李安大兄弟了,再不和自己合作,自己就老了。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李安答应了,但威尔史密斯万万没有想到,这部剧本,讲的就是人到退休的年纪,遭遇年轻版本的自己的追杀的故事,就是只有等到威尔史密斯老了才能拍的电影,于是又这么一等七八年,终于熬到了威尔史密斯老了,51岁了这年,终于拍了这部电影——《双子杀手》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为什么这部电影要让李安拍呢?

因为李安拿奖已经拿到手软,好莱坞大奖,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李安都是手捧数座奖杯,拿了几遍大奖的存在了,只有李安有威望担当史无前例的特效的领路人,《双子杀手》需要一个懂得运用特效,又懂得美国意识流文学,又能够呈现哲学思考的人出现,才能够拍这部电影,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在采访中:李安想了想,人生已经年约65岁,是时候反思一下自己,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青春的意义了,如果人生能重来,会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呢?好莱坞和李安就这么决定了,由李安主动去带领大家攻克难关。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在电影上映之初,我就看过电影的预告,知道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特工亨利年迈准备退休,却发现政府为了避免文件机密泄漏,要杀掉他,政府派出以亨利基因为模板,比亨利还年轻30岁还要多的克隆人,来杀亨利,亨利多过重重灾难,最后把克隆人感化救赎了的故事。

关键词:政府,年老版特工亨利,克隆,年轻版特工亨利,追杀。

关键词象征着:追求效率的工业化社会,寻找到自我的人,体制化,批量复制,被体制化后的年轻人,自我的追问与和解。

通过多年学习上,对电影文本解读,我清晰的知道《双子杀手》是一部讲反思的电影,李安把人到暮年,青春的自我,对自己的反思,追问,追寻,迫问,当做了一种青年时代的思想,对中老年的人生的追杀,追击,是属于意识流的电影文本,李安在电影文学性叙事上的挑战,是天才级别的,《双子杀手》看似故事简单,实则有着不亚于《盗梦空间》《搏击俱乐部》意识流神作的气质。

亨利的退休,导致了政府的追杀——退休这天,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语境中,等同于审判日。

审判日

审判日这天,人要遭到上帝的审判,好人被被镰刀收割去天堂,坏人被镰刀收割下地狱被火烤。

审判日在《终结者2》中是天网,在《神奇女侠》中是ai计算机——至高存在,在《黑客帝国》中是计算机锡安,在剧本《双子杀手》中,就是亨利作为杀手从政府退休这一天,他们的作用都是对主角进行审判,主角的作用都是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觉醒,扭转命运,掌控自己的命运,抗拒审判,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51岁的特工杀手亨利

在《双子杀手》中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亨利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成熟的,有所经历的,心灵经受创伤,很完美的存在了,他的人物弧光是前后没有什么变化的,他改变的是克隆出来而年轻的自我,年轻的自我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重新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从人物转变上来讲,威尔史密斯不是主角,而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年轻版本20岁的杀手亨利,一般传统好莱坞大片,主角是要人物前后有所转变的,杀手亨利和李安一样,已经到达一定的境界,他们更多的意义是帮助年轻人寻找到自我,帮助年轻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的命运,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政府—审判

在电影中,政府官员充当了执行审判的角色,由年轻版本的杀手威尔史密斯代政府官员执行,当51岁的亨利杀错了人,20岁的年轻版本的自己,就是亨利(威尔史密斯)的青春的良知,对自己的审判——所以电影里亨利说:“年轻版本的自己,就像是自己曾经杀过所有人的鬼魂来找自己复仇一样。”虽然亨利帮助国家完成特工任务,但是也确实在被国家蒙蔽下,错杀好人,错杀有用的人,杀了一些不该杀的人。就像我们一样,在工作的压力下,在上司领导的逼迫下,虽然做了很多杰出贡献,但是还是伤害到了一些不该伤害的人,做了很多不该做的错事,我们细细一想,总是会对过往的人生而感到愧疚,感到难过。

关键词:junior(年轻亨利)——追杀

在个体心理学的心理学世界,追杀的意义非比寻常,回忆你做噩梦的日子,梦里被人追杀,看似是一种追杀,实则是人的心灵渴望亲密关系的一种体现,当你感到孤独,又渴望亲密关系,但却找不到合适理由的时候,你就会梦到自己被追杀,在梦中,以一种被迫的方式,完成亲密关系的接触,理智层面的我们在梦中往往难以接受,就会不断的跑,躲避这种亲密关系,抗拒这种亲密关系,于是理智的我们在梦中一边跑,渴望亲密关系孤独的我们就一边追,就完成了在梦中不断重复的追杀,这便是《双子杀手》的心理学内核。

这一心理学模型,放在电影叙事中,就变成了——年迈的亨利,因为孤独,渴望亲密关系,举目四望朋友因为年迈都已经死去,只能躲进回忆中,与青春的自己和解,但却因为自己作为杀人工具的——工具人,在国家政府CIA的蒙蔽下,不知情的杀错了好人,青春的自我,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心灵拷问,一遍又一遍的追问自己作为工具人时的良知,年迈的亨利无法原谅过去的自己,无法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由于孤独,所以渴望和解,便产生了循环不断的追杀。

《双子杀手》这个故事里,亨利畏惧溺水,让我想到了马克吐温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婴儿时期的时候,马克吐温其实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两个人长得非常像,如果没有标记,连父母都无法分辨出来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但是恰好有一天保姆给双胞胎洗澡的时候,把标记物摘掉了,恰好又一不小心把其中一个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是哥哥,还是弟弟,从此马克吐温就以马克吐温的名字活在了人世间,人们以为他是马克吐温,但也许真正的马克吐温已经淹死在那个洗澡盆里也说不定。

也许《双子杀手》里的亨利,已经由于怕水溺死了,这个不怕水的亨利,已经是新的亨利了也有可能。

在契诃夫《樱桃园》的悲剧中,成年人的死亡,是无数个心灵上的小我安静的死亡组成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太多小小的自我,在压力,学业,爱情,房贷,父母,事业,工作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死在某个寂静的夜里,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是组成自我的一部分,电影把一场亨利与克隆人亨利的打斗安排在骷髅教堂中,正是隐喻的这些,人在一生中,无数次的自我与自我战斗,最终迫于一些无奈,一部分的小我死亡在黑夜里,成为教堂里的骷髅,安放在教堂的地下通道里,也有一部分的我,走出了黑夜,就像《双子杀手》骷髅教堂激烈搏斗后,亨利走出了教堂,克隆人亨利负伤游出了教堂。————李安把人们心灵的角力场,搏斗场,具像化成了电影中的骷髅教堂,将人类内心里的博斗展现在银幕上,看起来都是打戏,实则是内心戏的具像化表象,这也是李安电影能把我看的心悦诚服的重要一部分。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看到骷髅教堂里的无数个骷髅的时候,我就像看到了在无数次抉择面前,无数个迫于压力,死去却不甘心的我。他们都是我与外界战斗,迫不得已死去的我。

年轻版本的克隆人亨利,从小被军事化特殊训练,训练成为一名最强的工具人——杀手。一开始年轻版本的克隆人亨利,他是没有自我的,在车上年轻版本的亨利对大叔版本的亨利讲:去当医生?律师?我什么都不会,除了杀人,我别的干不了。

而成熟的51岁大叔亨利一语道破,告诉他——“你之所以不会,是因为他们只教你那些,你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

这多么像年届65岁拿了无数大奖的李安对年轻人的教诲,这让我想到了《世说新语·品藻》中的一句名言:“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纵使你身上拥有美好的一切,但我就是我,即便很普通,也要肯定自己的价值,因为肯定自我,蕴含了自我的无限可能,不管多么渺小,也是宝贵的,值得肯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你有没有发现,李安的这部电影取景,放在了平民化的街道,海浪,沙滩,船只,游船,民房,街道,都是非常平民日常的生活化场景,但是却成为了打斗的第一现场,也是李安的有意为之。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布达佩斯街景

因为生活就是一场心灵的追逐迫问,生活就是心灵的战场——所谓直心是道场,心灵是自我搏斗的修罗场。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如果日常反思人生,总会发生在生活的场景里内心的搏斗。

卡伦霍尼就写了一本书——叫《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豆瓣评分8.6分,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助于你理解李安在《双子杀手》中的精心布置。

比如书中所说——

“在表面非人性的行为后边,有一个受着痛苦的人。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活击败了他,而他寻求着代偿。”

就可以完美解释为什么亨利和年轻的克隆版本的亨利,都会只有在趴在地上,扣动扳机击杀目标的一瞬间,才能够灵魂精神得到安宁,因为亨利和年轻的亨利,都在寻求着精神的代偿。

在电影中,考夫曼饰演的军官告诉亨利,你是完美的杀手,所以我们克隆你,成为杀手。

而老年的亨利则告诉考夫曼饰演的军官,我是不完美的。因为亨利知道身为杀手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完美是反人性的,在表面非人性的完美杀手的行为后面,是亨利夜夜失眠,承受着噩梦的侵扰,是绝望的,孤独的,痛苦的,就像工业社会中,大公司下的我们,看似运转良好,完美无缺,但其实背后的我们是痛苦的,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着代偿的残缺的人。

社会运转,体制运转,需要效率,需要批量生产,社会需要工具型的人,社会需要把人——体制化,异化成为社会的工具,并以此为模版,体制化复制出一个又一个的亨利,电影中军官是这么说的——“我们复制出完美的杀手亨利,派去执行任务,不会有创伤应激障碍,不会有失误,不会有痛苦,完美高效,能够保卫美国,能够让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然而这就是一种异化,正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役》那样,战争对人是一种异化,追求效率的社会,对人同样是一种残酷的异化。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被工业体制异化的现代人

李安则巧妙的在《双子杀手》中以科学技术克隆,来隐喻现代化工业社会追求效率,对人的体制化,对人的异化,对人的体制化后的批量生产,看似每个人克隆人都是完美无缺,实则每个被体制化克隆出来的人,都忍受着被工业化社会异化的痛苦。

亨利深知这一点,所以期待着退休,期待着CIA职业杀手生涯的落幕,期待着能够做回自己,年轻人是具有可塑性的,老年的亨利也一样。

“不仅仅只是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所有的人都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内心的冲突》

李安在《双子杀手》,肯定了人发现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体制化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年轻人去试错,不要怕走弯路,军官代表着社会体制,代表着现代追求效率的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军官认为最强的杀手是亨利,军官只看到了表象,却看不到亨利身为人的痛苦,李安则借亨利之口告诉我们:最强的不是人的外在,最强的是人的心灵。

电影叙事很流畅,但是和以往不一样的点在于——主角人物没有前后转变的人性弧光,没有前后转变,所以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很难有一种看完电影后自己强大了起来的幻觉,没能让酷爱商业大片的观众过足瘾,所以可能很多人评分不是那么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李安那样功成名就,可以稳定的教诲他人,肯定别人生的价值的,代入老亨利,是需要一定门槛的。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第三个出现的克隆人

给人最震撼的一个镜头还有——第三个防弹的在武力上更加强大的年轻的克隆人亨利,在被亨利和第二个觉醒的克隆人杀死之前,他年轻的脸上迷茫疑惑不解的眼神,看得太心疼太心疼。不过在第三个亨利出场后的3分钟里,打斗片段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酷炫的,简直让人看到爆炸,燃烧起来,又恐怖又令人窒息,又充满了震惊。

最后电影的海报也设计得很精彩,具有电影的意蕴: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一个把枪放下,一个把枪举起,象征着一个人在两个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不同的心态,年老的亨利已经放下,年轻的亨利还有许多要去面对。

我准备再刷一遍120帧4k版本的《双子杀手》,票已经买好了,明天再看一遍,回来再更: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文化博主解读《双子杀手》

李安挺住,票房,交给我来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