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洋橋”成為了上海著名的“銷贓市場”

圖說靜安地名:大洋橋

大洋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洋橋”成為了上海著名的“銷贓市場”

1986年地圖中的大洋橋一帶

彭越浦是吳淞江北岸支流,向北流經原閘北區全境。以前,在現在的交通路有一座跨彭越浦的木橋,是上海的慈善團體——普善堂出資建造的,被叫做“普善橋”。20世紀20年代,上海工務局拆除“普善橋”木橋,重建為水泥橋,仍然稱為“普善橋”。水泥本是“舶來品”,是“洋貨”,早期的上海人稱之為“洋灰”,後來又以“洋涇浜語”把它稱作“水門汀”。普善橋是該地區出現的第一座體量很大的“洋橋”,於是就被當地人稱之為“洋橋”“大洋橋”,併成為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洋橋”成為了上海著名的“銷贓市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洋橋”成為了上海著名的“銷贓市場”

今日交通路大洋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的蘇北難民進入上海避難,許多難民在大洋橋一帶搭建棚屋定居下來。於是,大洋橋一帶成為上海地區知名度較高的棚戶區居民點。不少進入上海的蘇北難民以拾荒為生,並在大統路中興路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舊貨市場和“銷贓市場”,稱之為“大統路舊貨市場”。20世紀80年代建設新的上海火車站時,大統路舊貨市場被取消了。以後,舊貨市場的從業者逐漸向大洋橋地區轉移。由於這裡地處上海火車站北廣場的恆豐北路和恆豐路立交橋,立交橋的橋洞下有較大的空地,加上上海火車站北廣場人流量大,人員複雜,在大洋橋地區形成了一個規模更大的舊貨市場,擺攤者、兜售者、捉漏者(古玩業行話,就是在地攤中尋找貨主不識貨而遺漏的好貨)、銷贓者沆瀣一氣、麇集於此。90年代後,上海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設進入了高潮期,也是上海和全國民間收藏方興未艾的時期,許多人把從拆房子收購來的舊貨帶到這裡擺攤出售,外地人也把收購來的舊貨放在這裡的攤位上銷售。當然,更多的人到這裡來是為了覓寶、捉漏,於是大洋橋作為區片地名,其所指區域逐漸縮小,即恆豐路立交橋橋洞下附近的一片區域,“大洋橋”不僅是“舊貨市場”的代名詞,也成為上海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地名。進入21世紀後,大洋橋舊貨市場被取締,地名的知名度也逐漸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