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邊哥聊踢拳#泰拳#格鬥#搏擊#散打

70後搏擊愛好者綜合指數

<strong>:崇尚血性 逞強好勝 硬漢情節

<strong>:武俠小說 功夫電影

<strong>:李小龍 成龍 史泰龍 施瓦辛格 尚格雲頓

<strong>:XX派武館 XX散打俱樂部 XX跆拳道 XX空手道

<strong>:風雨操場 公園 水泥地 木板地

<strong>:破沙袋或沒沙袋 碩大又漏棉花的不成型拳套 各種形制的護具

<strong>:《拳擊與格鬥》\\《搏擊》\\《精武》

七零後,多少都會受《少林寺》\\《武當》\\《武林志》影響,雖然新中國不再需要人民去行俠仗義,但小朋友們心裡總是揣著“老子哪天也能仗劍天涯”的豪氣,這是那個時代小朋友們心裡多少都會裝著點的情節。但李小龍的影片,卻恰恰並沒有影響當時的七零後,原因是,七零後的小時候,影片都非常有限,也沒有錄像帶,更沒有光碟機,李小龍的電影在七八十年代並沒有進入中國內地。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但這些紅遍大江南北的武俠影片,讓小學時期的七零後們最多隻是生硬的模仿,真能進入拳館武館系統訓練的幾乎沒有,因為改革開放前的那個時代,武館還是個稀罕物件,學習也是孩子們未來在雙職工父母手裡接班的唯一出路。偶爾傳出個新聞,哪個小傢伙受了《少林寺》的蠱惑離家出走,跑到少林寺拜師,被遣送回家,這畢竟是少數。

七零後們十多歲的時候,中國社會迎來了市場經濟,大量國外電影以盜版錄像帶的形式進入國內,施瓦辛格\\尚格雲頓和史泰龍的電影創作也到達巔峰,經典硬漢作品接連不斷,健碩的體格,冷峻的外表,點燃了七零後們胸中的火焰。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學功夫,只能購買專屬那時候武術搏擊愛好者的精神食糧《拳擊與格鬥》\\《搏擊》\\《精武》。然而看過的朋友就能知道,當時這些雜誌的信息來源也是五花八門魚龍混雜,內裡什麼牛鬼蛇神都有,特別是其中那些拳館的廣告,更是山寨聚集地。但同時,筆者也在一期《拳擊與格鬥》裡看到了介紹安迪哈格的文章,被K-1比賽深深吸引,乃至後來通過各種海內外關係獲取K-1賽事的日本出版光盤,這是後話了。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70\\80\\90後的學拳環境變化(70篇)

習武,跟著雜誌自學可不是辦法,那時候健身房和武術館,散打俱樂部,也開始初見雛形,成了七零後們學習的寶地。稍有業餘課餘時光,就泡在這些地方。汗臭腳臭,髒兮兮的環境,堅硬的水泥地,揚塵的土地,破洞而露出地面的地毯,是當時這些訓練場所的寫照。偶有借用少年宮或文化宮舞蹈場地的,便是最高逼格,也就是硬邦邦的實木地板,筆者在以上幾種場地都訓練過,磨得腳底打泡,結疤 ,結疤又磨掉,血肉模糊。然而很得意,覺得這就是爺們的樣子。所以更堅毅的訓練,雙拳練出繭子,哼,爺們。打破酒瓶劃得手骨外露,哼哼,爺們。那時候無論散打,空手道還是不知道源自哪裡的“自由搏擊”,打實戰都幾乎沒有護具,戴倆毫不成型的爛拳套就開打,臭烘烘汗涔涔的拳套一個戴完另一個戴,一場比賽一群人掛彩,賽後拍個集體照,好幾個頭上不同部位貼著紗布,高高興興,哼哼哼,爺們!

但其實,那時候的技術非常粗糙,不論哪種拳種,拳法都不標準,多是王八拳亂揮。節奏沒有,就是開局就猛衝猛打。腿法混亂,各種來源的腿法都能混跡賽場。倒是散打的摔法相當犀利,空手道的肘法也常常見血。

時代總是在進步,練的人多了,市場競爭大了,國門開放了,好的東西也就慢慢進來了。九十年代,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從剛開始的胡亂教學,到正統拳館進入,帶來了讓七零後們耳目一新的訓練方式,也讓七零后里的鐵粉們有了跟隨標準系統學習的機會。

可以說,七零後的武術搏擊愛好者既不幸又幸運,不幸在於環境的混亂,大多數七零後都沒有機會正統規範的學習,這裡面大部分現在已經人到中年,早已沒了曾經習武的風範。少部分,成了現在搏擊市場被打假的對象。幸運的是,有機會進行系統專業訓練的七零後,都在拳館創立名號最用心思的時期,學到了地道的東西。現在他們部分人群,正是中國各大搏擊賽事,知名拳館,拳種相關組織協會的領軍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