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文|江徐


愛,只有一個字,卻最難定義。愛情究竟是什麼,一千個人心中藏有一千種答案。

金代詩人元好問,用憐憫與慈悲的文字,為一對殉情的大雁,寫出一首悽婉纏綿的愛情詞。

1.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公元11世紀末,元好問出生在山西忻州一個書香世家。從小的教育環境,加上天資聰穎,元好問七歲能寫詩,十四歲熟讀經史子集,具有“神童”之譽。

寒窗苦讀數年,元好問踏上漫漫科考之路。感人的故事,在這條路上等著他去遇見。

那是公元1205年,元好問十六歲,翩翩少年,意氣奮發,他背起行囊,前往幷州參加府試。

途中,元好問遇到一位獵人,興致勃勃地講了自己打獵過程中發生的稀罕事:他捕到一隻大雁,很快殺了。另一隻大雁明明已經掙脫了羈網,卻不肯離開,不斷悲鳴著,最後投地自殺而亡。

獵人或許並沒有想到“情義”二字。

十六歲的少年敏感,多情,聽聞這這件事後觸動很大。他花錢買下這對大雁,將它倆葬在汾水邊上,堆疊石頭作為標識,並且取名為 “雁丘”。

同行者看到他這番舉動,情有所動,紛紛賦詩,元好問自己也有寫下一首。

大雁的殉情,讓元好問想到情與愛。他覺得,世間極致的愛情,應該像這對大雁一樣,至死不渝。他彷彿看到它倆生前相依相伴的情形,春來秋往,雙宿雙飛,一刻也不離開對方,一輩子痴情相伴。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他站到那隻殉情大雁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懸想著,失去伴侶之後,它一定在哀鳴:從今以後,“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埋葬大雁的汾水一帶,是漢武帝巡遊過的地方。遙想當年,這裡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如今,已是荒煙蔓草,異常冷清。

元好問願想著,江山易改,風雲際會,但是這對大雁生死相許、不離不棄的深情,將會在文人墨客作品的讚頌中得以長存。

千年過往,他的願景沒有落空。在這世間,有形物質終將消亡,觸動人心的情義能夠永世流傳。

翱翔於蒼穹的大雁,無言且深情,而買雁、葬雁、寫雁、贊雁的那個人,更是易感易傷,善良多情。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很多年過去,曾經的少年已經而立,或者不惑,甚至更老,他無意間翻找到以前寫的詞作,重新讀它,發現不是很符音律。他修改了一番,也就有了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現實世界有其殘酷無情的一面。很多伴侶,只能同甘,無法共苦,正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有時候,人還不如鳥。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2.深情之人,總是擅寫深情故事

深情之人,總是擅寫深情故事。

元好問還寫過一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它被稱為《摸魚兒·雁丘詞》的姊妹篇: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在這首詞作背後,同樣藏著一首生死相許的愛情悲歌:

有一對年輕戀人,都是尋常百姓家的子女。雙方父母慕求名利,想攀個高親,極力反對他倆在一起。

不成想,他倆性情剛烈,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就共同赴死,於是雙雙投河自盡。挖藕的人,無意間發現兩個人的屍體。並蒂蓮屬於不可多得的珍品,全憑緣分遇見。可是那個夏天,這片池塘盛開的竟然全是並蒂蓮。

元好問聽聞這個故事,和當年趕考路上聽到大雁投地殉情的故事一樣,被世間生死相許的痴情深深打動,於是寫下這首詞作。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元好問覺得,並蒂蓮是殉情戀人的化身,雖然形體已經不在,忠貞不渝的情緣依然會在有情世間流傳。

不論投地殉情的大雁也好,投河殉情的戀人也罷,在元好問眼裡,都是為愛生、為愛死的有情眾生,都有飛蛾撲火、飲鴆止渴的勇氣,也是最值得讚頌的生命形態。

唯有內心柔軟、對世界滿懷深情的人,才會用纏綿悽美的詩文寫出對愛的思索與讚美吧?

幾百年過去,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讀了元好問這兩首詞後深受感動,還寫過一首詠歎並蒂蓮的詞。他在詞中嘆道:“一種情深,十分心苦,脈脈背斜陽。

芸芸眾生,來往不息。有緣的人,總會相遇,深情的人,總會相互吸引,哪怕隔著時空,也能在文字的詩意世界中重逢。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3.他成為一代文宗,最在意的頭銜是“詩人”

元好問考運很差,16歲開始參加科考,屢試屢敗。一直到32歲,第五次參加科考,才進士及第。好不容易考中,又因考場糾紛而被人誣陷。元好問為之憤慨,最終放棄了就職機會。

在這之後,他擔任過多個地方的縣令,清廉公正,“善政尤著”。

生逢亂世,個體命運的也會因之起伏跌宕,形同過山車。元好問最輝煌的時候,官至金朝翰林知制誥,一時風光無限,後來又淪為元朝的囚徒。

每個人的履歷都不會一乾二淨,總會或多或少,或在萬般無奈下留下汙點。

在這之後,因為為降元官員歌功頌德、給元朝執政者寫信建議任用金朝儒士、遵奉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這些事件讓元好問在個人氣節上產生爭議。

曾經那麼執著考取功名的元好問,後來憑詩出名,執政者拋出橄欖枝,他已不再心動,寧願選擇回鄉隱居,編纂著述。

元好問是文學領域的全才,詩、詞、曲、小說、史學、詩歌評論,他都取得不同成就:時代造就的喪亂詩,讓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獲得一席之地。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元代文學家李冶將他譽為“二李(李白、李邕)後身”,近代歷史學家繆鉞更是評他為金代“一代宗匠”;

他的詞是金代之冠,以蘇軾和辛棄疾為榜樣,不但數量最多,而且題材廣泛;

他的志怪小說被“勸善戒惡不為無補”的效用;

他的散曲具有開創性,甚至獲得元散曲家趙孟頫的激賞;

他編撰的金代詩歌總集《中州集》具有“以詩存史”的價值。

不同方面的文學成就讓元好問贏得“元才子”、“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頭銜。而他自己最喜歡、最在乎的稱謂,是單純又豐富的兩個字:詩人

他在臨終前囑咐後人,到時,墓碑上只需題七個字:

詩人元好問之墓。

人生七十載,從神童到文宗,期間的努力與求索、榮耀與是非,興許難以有人能感同身受,流淌遺山先生心中的深情,只有認真品讀過他詞作的人,才有可能產生共鳴。

清代學者趙翼寫過一首《題遺山詩》:“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元好問的一生就是這樣,經歷歷史興亡、個人滄桑,始終心懷憐憫,一路攜深情同行。

元好問《雁丘詞》:聽來的故事,讓他寫出愛情的千古叩問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