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你們穿甲靠倍徑,老子靠口徑!

SU152/122,你們穿甲靠倍徑,老子靠口徑!

ISU-152/122式重型突擊炮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研發並使用的重型突擊炮。它使用的是IS-2重型坦克的底盤和車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ISU-152式重型突擊炮曾經被出口到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多個國家中。

1943年,蘇軍認為有必要對SU-152進行現代化改造。於是,蘇聯戰車工業部命令車里雅賓斯克製造廠的設計組、機械化炮兵部以及裴特洛夫三方協作設計兩種使用IS-2車體和底盤的重型突擊炮。該設計方案最初被稱為241工程或ISU-249。1943年12月,這款設計通過了測試,蘇軍將其命名為ISU-152,並於稍後將其投入量產。

在ISU-152投入量產之後不久,蘇聯當局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因為蘇聯火炮工廠的生產問題,無法為車里雅賓斯克製造廠提供足夠多的152 mm ML-20S榴彈炮供ISU-152使用。

當局鑑於此,命令中央設計局的兩個設計組研究是否能將ISU-152的152毫米火炮更換為長身管型的122毫米A-19火炮。經過測試以後,設計組認為這完全可行。因為152毫米ML-20式火炮和122毫米A-19式火炮的炮架完全相同,在ISU-152上安裝122毫米火炮基本上不需要進行大的改造。

SU152/122,你們穿甲靠倍徑,老子靠口徑!

這種安裝122毫米主炮的ISU-152式突擊炮被稱作ISU-122。在1943年12月,第一輛ISU-122交付部隊使用。次年(1944年),蘇軍還為ISU-122換裝上了火力更強的122毫米D-25S式戰車炮,同時,還為其換裝了新的炮盾,並擴大了乘員艙。(也就是IS-2重型坦克所使用的主炮)。蘇軍將安裝D-25S式戰車炮的ISU-122坦克稱為ISU-122-2。

二戰後,ISU-152/122曾經被蘇聯出口到多個國家中,它在二戰後曾經在朝鮮戰爭、第三次及第四次中東戰爭甚至海灣戰爭中服役。

ISU-152共由五名乘員操作。但是,即使減少一名裝填手,該車輛也能正常工作。相比SU-152來說,ISU-152/122的懸掛裝置更低,前裝甲更厚,並加裝了一個重型雙片炮盾。其速度可達37千米/小時。雖然其主炮射速較低,但是卻可以在任意距離上摧毀德軍的虎I坦克。

SU152/122,你們穿甲靠倍徑,老子靠口徑!

相比起SU-152來說,ISU-122的對戰車能力要好得多。這使得ISU-122成為了蘇聯軍中的一款很受歡迎的遠程驅逐戰車。ISU-152安裝的152毫米ML-20式火炮因為炮彈太重,造成了炮口初速度低,使得其反戰車能力相比ISU-122所安裝的122毫米長身管型火炮起較為平庸。ML-20式火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外擊穿120毫米的裝甲,而長身管型122毫米則可以在同樣的距離外擊穿160毫米的裝甲。

蘇軍通常會將ISU-122/152式突擊炮分配給獨立自行火炮團使用。這些部隊通常是戰車軍的第二攻擊梯隊一部分。其任務是攻擊德軍的重火力點和裝甲車輛為第一梯隊提供火力支援。另外,ISU-152/122式突擊炮還能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反坦克支援。

1943年底,ISU-152已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SU-152。因為在作戰中的表現,它們很快就獲得了「虎式殺手」的稱號。舉例來說,1944年夏季德軍的第502重戰車營被擊毀的12輛虎I坦克就有一半是由ISU-152或ISU-122擊毀的。

在一次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于波蘭維斯杜拉河上的桑多梅日橋頭堡發起的突破作戰中,蘇軍部署了幾個團的ISU-152/122。在ISU-152/122的火力支援下,蘇軍在第一天就推進了12公里。這樣的攻擊模式被認為是很好地體現了蘇軍的縱深作戰理論。

二戰的最後一年(即1945年),蘇軍曾經將大量的ISU-152當作移動火力點(碉堡)來使用。

SU152/122,你們穿甲靠倍徑,老子靠口徑!

二戰後,ISU-152繼續留在蘇軍中服役。ISU-152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了1955年。直到1970年代,蘇軍的ISU-152才全數退役。蘇軍曾經以ISU-152為藍本,製造出了數款衍生型車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