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有些朋友認為得病一定要吃藥,其實是不一定的,今天我們來看一則案例:

一位48歲女性的血液化驗單上顯示血脂明顯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4.98mmol/L,正常值應該不高於3.4mmol/L;總膽固醇是8.47mmol/L,正常值不高於5.17mmol/L。

但是因為檢查單不全面,我又讓她家人將其他單據拍照發了過來。裡面夾著一張一週前的化驗單,當時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3.84mmol/L。我當時也有疑問,為何只有血脂的結果差距這麼大?

經過仔細的交流才知道,原來她在來醫院檢查前吃了幾頓烤鴨,那幾天裡還參加了兩場宴會,一時間攝入過多高脂食物,血脂水平一下上去了。又仔細詢問了她的其他情況,知道她無高血壓、糖尿病、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也不吸菸,月經正常,且看上去很苗條。

她問我開什麼藥吃,我告訴她這種情況是“不用吃藥”的,只需積極改善生活方式。隨後我安撫了她的緊張情緒,解釋了這其中的緣由:儘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自身的代謝遺傳因素有關,但是受飲食影響非常大。

特別是已經確診冠心病的患者和高血脂患者,這類人群對飲食是高敏感的,飲食稍微不注意,指標就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其實病情並未有明顯的波動。這就要求我們更要嚴格控制飲食。如此說來,她就是屬於雖然沒有冠心病,但是血脂波動與飲食關係較密切的那一類。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對待疾病和健康往往“過於緊張”,多半因為接受外界信息比較雜、比較多,有時候就不免“對號入座”,一如文中這位大姐。但是也有檢查單看上去“一切正常”的人,其實存在很多致病危險因素,反而更需要用藥。

誠然我國有成百上千萬的心血管病患者,但對部分人群,雖然血脂偏高,但無心血管疾病又無其他危險因素,未來患心血管疾病可能性較低,或者“還算健康”的人是不用吃藥的,只要堅持適當運動和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但需不需要用藥還是得讓專科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考慮,今天我就跟大家談兩個不用吃藥即可防治疾病的好方法,大家一定要堅持啊。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一、調節飲食,吃好喝好!

參加學術會交流時,很多大專家指出現代病不能光用藥物和手術來醫治,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多因代謝異常引發,歸結於膳食造成的代謝失衡,簡言之就是吃的“不對”。對於很多人,不是說吃的越少越好或越精越好,關鍵在於吃對、吃得合適。

控制飲食強調“不餓就成”,不能為了大飽口福而胡吃海塞。其重要目的就是保持理想的體重,因為肥胖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有些人會說我可以美食跟減肥茶、減肥藥一起吃,這樣兩不耽誤,對此我非常不贊同。

我給大家推薦“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堅果、紅酒和魚肉一類食物為主。據悉歐洲當地的心血管專家們花了5年時間進行研究和調查,發現地中海沿岸的居民患心臟疾病風險要比其他人群低30%!最終“地中海飲食”也風靡全球!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地中海飲食並不是多麼罕見和高貴,但是其搭配的特點就在於強調

高纖維、高維生素、低脂和低熱量,而這正是心內科醫生三令五申敦促大家特別是心血管病患者“合理膳食”的最佳選擇。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我認為有高血壓傾向或血壓波動的人在選擇食物上要多注意“低鈉高鉀”。低鈉高鉀的食物是“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的有效治療措施,同時適量限鹽可以使大部分1期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到正常。這也就意味著要求大家口味清淡,提高含鉀多的食物比例,像新鮮的瓜果蔬菜等種類越豐富越好。

最後提一下近些年備受青睞的“葉酸”。人體獲得充足的葉酸可以降低H型高血壓的發病率,同時它的抗氧化應激作用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在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了有效的緩衝。

我國民眾因為烹調的習慣,植物中富含的葉酸在加熱過程中損失大半,所以不少人特別是H型高血壓患者,應當多考慮每天口服不超過0.8mg的葉酸製劑。當然,具體是否一定服用,還要到醫院找醫生檢測相關指標來確定。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二、規律運動,跑出來的健康!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如此快的節奏下,有人說“能吃好飯就不錯了,定期規律的運動委實是奢望”。有研究顯示,在一線大城市中,超過六成的人做不到定期規律地運動,基本上全年“兩點一線”。

但是不得不說,適當運動確實能夠維持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動脈硬化,延緩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除非霧霾天,不然大家還是要抽時間出去活動活動筋骨。

當然運動也是有講究的,健康人跑跑步、打打球,只要別受傷就可以。但是上了年紀的人和有心血管病的患者,體育鍛煉也是需要認真策劃一下的。不妨請醫務人員做個簡單的身體檢查和評估,判別一下是否存在一些無症狀但不適合運動的隱匿性的疾病或危險因素,據此制定出合理的運動處方。柔和連貫、緩慢均勻並帶有節奏的活動是首選,例如太極拳、散步、快步走等中、低強度的運動。

運動過程中,大家要學會自我監控運動強度——自測脈搏。根據運動後所達到的最高心率的百分率來確定活動的強度。中等強度運動相當於最高心率的60%,具體計算方法為(220-年齡)×60%×每分鐘心率次數。另外,運動強度也可根據自我感覺來監測,一般來說運動中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太過疲憊。

很多人雖然運動,但是效果並不突出,多半是因為“運動不當”。運動的時機、方式和強度等都需要嚴格把關,否則極有可能事倍功半。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在此有些運動誤區需要跟大家澄清。

1、晨練一定好嗎?

實際上早晨人的冠狀動脈張力比較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也高,因此早晨時段心血管病發病率最高。再者,太陽出來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高,顯然對人體不是很有利。所以很多阿姨一大早就去樹林或馬路邊上大跳廣場舞也是有待商榷的。

2、練到渾身痠疼嗎?

在很多人眼中,體育鍛煉更像是一種自我挑戰,認為只有“苦練”才能有效果。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鍛鍊時可能會出現某些不適,但絕不應該是疼痛或者極不舒服的感覺。假如運動中出現疼痛、胸悶、氣短等症狀,應立即終止運動並及時就診。

3、運動時要大口喘氣嗎?

很多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就是因為過度深呼吸誘發心腦血管收縮,最終導致心肌梗死、腦出血和其他意外的發生。因此,大口呼吸與鍛鍊時的“吐故納新”並無絕對聯繫,還是要慢吞吞的循序漸進才好。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聊一聊

健康是福。不論血壓、血糖還是血脂,在發病的初期若能堅持改善生活方式,一方面能夠控制病情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確實省下了買藥錢。而對於已經確診需藥物治療的患者而言,這些方式也有利於康復的。很多人覺得一不舒服就吃藥,其實不用那麼緊張。人體的奧妙就在於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某些時候自我的更新和代謝帶來的好處很可能超過那些常見的藥片。


來源:《別讓你的血管比你老》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只要堅持這兩點,就可以與常見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說“N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