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生完孩子後,應該做全職媽媽照顧孩子,還是重返職場繼續工作?相信很多人都面對過這個問題。辭職照顧孩子吧,現在職場競爭這麼激烈,誰知道三年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自己打拼多年積累的資源還算不算數;重返職場吧,都說孩子成長的前3年,媽媽的陪伴極其重要,要是上班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得不償失。真讓人糾結不已,無論選了哪個都焦慮。


可是,如果真正懂得前幾年的養育方式是如何影響孩子發展的,大可不必如此左右為難《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說:比起是不是由媽媽親自照顧,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照顧人的共情能力、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及教養方式。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主要探究了前6年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良心(是非觀)、依戀模式和自體感(自我界限)發展的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書中深度剖析了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探究嬰幼兒及童年時期的經歷和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熱銷英國20年,被《衛報》、《金融時報》、《每日郵報》等知名媒體讚賞有加。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父母都竭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他們能在未來過上幸福生活,可讀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才明白,如果不瞭解早期撫育對孩子的影響,報再多的輔導班、提供再好的物質條件都無濟於事,因為真正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是0——6歲期間建立了什麼樣的自我意識、依戀模式和是非觀。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01. 形成於0——6個月的自體感,決定著孩子一生的人格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自我意識,分不清自己和別人、和周圍事物的界限,在0——6個月,根據照顧者的反應,逐漸發展出或強或弱的自體感。
自體感強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著相對真實的認識,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判斷,能堅持的自己的原則,敢於表達真實的自己。而在0——6個月如果孩子的心理發展受阻,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即使長大後也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自我中心化和自我膨脹,成為不成熟的成年人。甚至還會形成“虛假的自體”,感覺自己不可愛、不被重視、無能力、無價值,這種無價值感和無能力感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就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難以消除。
前段時間著名地產商王石的妻子田樸珺因為對貴族的歪曲解讀,被網友罵得不輕,她一直因為一些浮誇的言論被人詬病。而且,她喜歡標榜自己和一些名人關係非凡,例如稱著名導演陳可辛為自己的男閨蜜,卻被對方澄清說“自己的閨蜜只有一個,就是吳君如”,吳君如也強勢回應,語帶譏諷,可是即使被如此打臉,田樸珺依然毫無收斂,後來又曬出和褚時健的親密合影,被褚時健毫不客氣地指出“與田樸珺合影完全是為了給她的丈夫王石面子。”


田樸珺多次在公共場所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女人,愛上王石因為他的帥,絕不是為了錢。可是強者才會示弱,弱者只會逞強,她的一系列行為就是自體感弱的表現,想通過這種外在的優越感來掩蓋內心的自卑和無價值感。
要想讓孩子建立較強的自體感,出生後的前6個月,主要照顧人一定要善於共情,共情能力強的照顧者面對沒有自我界限意識的嬰兒,能以嬰兒的視角來看世界,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孩子與生俱來的節奏,他們會不斷模仿孩子無意中發出的聲音和動作,回應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進行目光注視等,這種互動就能把孩子的行為人格化,讓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得到發展,逐漸發展出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形成較強的自體感。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02.依戀模式主要建立於0.5——3歲,決定著人一生的人際關係質量。
依戀模式用來描述在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將其分為安全型、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一個人會形成哪一種依戀模式主要由0.5——3歲時主要照顧者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所決定,一旦形成幾乎會伴隨一生,直接決定著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
迴避型、纏人型和混亂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模式,擁有這3種依戀模式的孩子交友困難,容易被欺凌或欺凌他人,可能變得具有攻擊性、抑鬱,甚至產生反社會傾向。長大後也很難建立穩定持久,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我國作家蕭紅很有才氣,曾受到魯迅的欣賞和提攜。可蕭紅短短的一生中,每一段親密關係都以不幸收場,而且她的選擇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先是為了逃婚和表哥私奔,後來表哥和家人妥協,留下蕭紅一人在外漂泊,走投無路之下她又去找曾經的逃婚對象,兩人同居,身懷六甲後被對方拋棄,身無分文地被困在一家旅館,只好寫信向一家報社求救,認識了前來解救的蕭軍,迅速墜入愛河,可是婚後兩人矛盾不斷,蕭軍的出軌和忽視讓蕭紅無法忍受,她又懷著蕭軍的孩子和自己心底裡其實瞧不上的端木蕻良結婚,最後她病死在香港,臨終前陪在身邊的卻不是端木蕻良,而是駱賓基。


蕭紅的情史如此坎坷又混亂不堪,讓人悲慼她的命運的同時,又覺得她一系列舉動讓人難以理解。仔細讀過她的《呼蘭河傳》,才發現她小時候深受父母的忽視和冷落,童年記憶中唯一帶給她溫暖的只有祖父的疼愛。由此可以推測,她從小建立了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這使她在成年後建立親密關係時屢屢受挫,不斷重複著同樣的錯誤。
要想讓孩子產生安全的依戀模式,需要在0.5——3歲期間,主要照顧人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這個階段和照顧人的關係會讓孩子形成對其他人的和這個世界的基本期望,影響對周圍的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成為長大後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石。
如果照顧人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喜歡、被重視,就會對其他人產生信任。反之,若照顧人經常消失或者情感上忽視孩子,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孩子經常得不到回應,就會經常感覺到失望,產生“自己是不重要的,別人都是靠不住的”這種人際關係的假設,引起得不到愛的恐懼和焦慮,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恐懼和焦慮持續到成年,就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不定期地被觸發,產生惡劣影響。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03.在3——6歲建立的良心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是非觀。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通過內疚和羞恥來管制本我的慾望,類似心理學上的超我,奧利弗·詹姆斯將其分為3種,分別是:
懲罰型:壓抑自我,服從和擁護權威,容易憤怒。
善良型:言行得體,好相處,善於包容理解,做事有節制。
脆弱型:叛逆,討厭規則,缺少道德約束,具有攻擊性,容易犯罪。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顯然,具有善良型良心的人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受人歡迎,既不會過分壓抑自己,也不輕易干涉他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會因為無視規則和缺乏道德感,經常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不自知,也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具有懲罰性良心的人經常把本能的需求和對權威的憤怒壓抑在潛意識中,變得焦慮易怒,習慣將被壓制的情感投射到受歧視的少數群體身上,對他們懷有強烈的敵意。
前美國總統小布什就是這種情況,總統父親本來就讓他很有壓力,而母親又是一個盛氣凌人的人,據身邊的人說,她經常會對孩子大發雷霆,動輒打罵。這使得小布什具有懲罰型良心,對他所鄙視的弱勢群體有著超乎尋常的憤怒,他支持反墮胎運動、反對同性戀、發動伊拉克戰爭,其實都是在將自己對父母的憤怒投射在這些少數群體的人身上。
要讓孩子擁有善良的良心,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非常必要: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及時糾正不良行為,同時也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個性和自信,給孩子鍛鍊和試錯的機會,讚揚他們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而過於嚴厲、壓制、無同理心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懲罰型的良心。生活在懲罰非常隨意、管教方式混亂、父母很容易抑鬱煩躁的家庭中,孩子則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

孩子未來有多幸福,取決於0—6歲建立的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早期受到的撫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管是媽媽親自撫育,還是託付他人照顧,關鍵是要善於共情撫育、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察覺和回應、選擇合適的教養方式。近幾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人們熱議,可批判和指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何況,我們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正如鼴鼠的土豆所說,我們討論原生家庭不是為了討伐,而是為了超越。奧利弗·詹姆斯寫《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意義正在於幫助我們審視自己,梳理自己所受到的撫育方式對人生軌跡的影響,從而打破消極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給我們孩子一個全新的可能。



【拓展閱讀】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更多的父母一起討論吧!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熱愛讀書,熱衷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