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建皇儲”是清帝的一次“重大創新”還是“極度無奈”

古人常謂:"天下之命,懸於太子。"因為太子是帝國權力的直接繼承者,也是帝國命脈的延續者。自秦漢以降,中國步入帝王時代,皇帝代代相因,皇帝位皆按照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關外時期,滿人一直實行不立儲君的政治傳統。

入關後,直至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オ始承襲漢民族"嫡長子繼承製"的舊制確定皇位繼承製度。是年,康熙皇帝下詔冊立不滿兩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並精心制訂了一套培育皇太子的計劃。然而,至康熙中後期,康熙皇帝與皇太子及太子黨、皇太子和諸皇子間的矛盾不斷尖銳化。康煕皇帝被迫先後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次年三月復立)、五十一年(1712)十月兩次廢黜太子胤礽。

"皇太子系天下根本",是為國本。自經歷兩次廢黜皇太子事後,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康熙皇帝發佈特別上諭,反省儲位之爭,思考新的建儲方案。五十六年十ー月,清廷再起建儲之議,康熙皇帝發佈"十ー月長篇諭旨",闡述自己的秘密建儲計劃。然而其時準噶爾部入侵西藏,這打斷了康熙皇帝的建儲計劃。

直至康熙六十ー年(1722)十ー月康熙皇帝突然崩逝,儲君大計仍未全定。皇四子雍親王胤禎在朝野一片慌亂中宣佈"克承大統"。雍親王胤禛是遵康煕皇帝遺詔即位,抑或"矯詔簒位",兩百餘年來成為清史上最大的歷史迷團。

“密建皇儲”是清帝的一次“重大創新”還是“極度無奈”

皇帝印璽

從即位之初,雍正皇帝即位的合法性就受到康熙皇帝諸皇子及大臣的質疑,且其深知儲位之爭所帶來的深刻教訓,於是在雍正元年(1723)八月便公開發布上諭,決定廢棄公開建儲舊制,實行擇立儲君的新方案一一秘密建儲。其方式是先由雍正皇帝將儲君人選的名字"親寫密封,藏於匣內",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在乾清官西暖閣,當面宣佈秘密建儲事,並告訴諸大臣將密詔"置之乾清官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

隨後,諸大臣退,僅留總理事務王大臣在場,一起見證將密封錦匣收藏在正大光明匾背後的過程。雍正皇帝又另書一份相同的密詔密封裝於錦匣,"常以隨身",以便於其崩逝後兩份密詔能夠互證。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皇帝崩近於圓明園內。待皇帝梓宮回到紫禁域內,內侍將雍正元年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的錦匣取下,等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原任大學士鄂爾泰等一起進入乾清官,當面啟封、跪閱雍正皇帝密詔,曰: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思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藏於乾清宮最高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密建皇儲”是清帝的一次“重大創新”還是“極度無奈”

清帝玉璽

是年二十五歲的皇四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以秘密建儲形式繼位的皇帝,即乾隆皇帝。乾隆元年(1736)七月,乾隆皇帝按照秘密建儲方式,親書所立儲君姓名密封錦匣後,在總理王大臣、總管太監等人的監督下置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並明發上諭宣佈秘密建儲事宜。然而,乾隆皇帝做出秘密建儲的決定經過了"再四思維"的過程,因為他對"密建皇儲"方式保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被冊立的皇帝年幼,長大以後是否有所改變,均不可測,只有等"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志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佈告天下,明正儲式之位"。他在上諭中指出,之所以遵循皇考所創建的秘密建儲的"成式","此乃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

據後來可知,乾隆皇帝此次秘密立的是時年七歲的皇次子永連,系皇后富察氏所生。永璉被乾隆皇帝密立為皇儲,一則其為皇后所生,系嫡出。乾隆皇帝與皇后富察氏的感情也十分深厚;一則是雍正皇帝在世時曾屬意於"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的皇孫永璉。乾隆三年(1738)三月,永璉突患疾病,不治身亡。這也證明了他曾經對秘密建儲的憂慮並非多餘。永璉天折,秘密建儲的密詔也就失去了意義,於是乾隆皇帝命人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密詔,當眾宣佈了曾立永璉為皇儲的事實。出於對永璉及其生母富察氏的疼愛,乾隆皇帝要求以皇太子的禮儀為永璉治喪。

永璉的遽然夭折,對乾隆皇帝打擊很大。立儲之事遂被暫時擱置。乾隆九年(1744),皇后富察氏又育一子,取名永琮。乾隆皇帝出於對富察氏的深厚感情,永琮遂成為其密立皇儲的人選。然而永琮還未及兩週歲便因出痘天折。接連兩次痛失愛子,給乾隆皇帝和皇后富察氏帶來巨大的打擊。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將東巡,為讓皇后儘快走出喪子之痛,他帶上了皇后一同上路。然而在返回京師的路上,皇后身染重病不治。

“密建皇儲”是清帝的一次“重大創新”還是“極度無奈”

相伴二十二載的富察氏的病逝,對乾隆皇帝來講猶如致命性的打擊。他將怒火灑向了在皇后喪儀期間"辦事不力"、擅自剃髮的眾官員和"於孝道禮儀未克盡"、對皇位"妄生覬覦"的皇子們。同時,乾隆皇帝發佈上諭,他將不再明立皇儲,並明令禁止大臣們擅自奏立儲君之事:

皇祖(康熙皇帝)時曾立皇太子,後因不可而止,遂不復立。皇考(雍正皇帝)時亦並未立皇太子,然於承大統之人,早經豫定。朕於他事即或不能效法皇祖、皇考,而效法之心實孜孜日勉焉。今滿洲大臣內如有具奏,當於阿哥之內選擇人立皇太子者,彼即系離間父子,惑亂國家之人,朕必將伊立行正法,斷不寬貸;漢大臣官員內或有舍死務名之人,謂"國家不可無皇太子以為表率",飾忠具奏者,彼不過意存嘗試。即照此辦理。大學士等將此旨存記,阿哥書房亦著登記。

皇后富察氏病逝後兩年,在眾大臣的催促之下,乾隆皇帝冊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乾隆三十年(1665),跟隨乾隆皇帝南巡杭州的那拉氏突然自己剪掉頭髮,引得乾隆皇帝大怒。至此,那拉氏遂被乾隆皇帝冷落,次年憂鬱成疾而逝。此後,乾隆皇帝不再冊立皇后。這也讓乾隆皇帝放棄了立嫡出皇子為儲君的想法。直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才再次提出密立儲君。

是年冬,乾隆皇帝按照密建皇儲的"成式",再次親書密詔,密封裝錦匣後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這一次,令貴妃魏佳氏所生皇十五子顒琰受到乾隆皇帝的垂愛。由於擇選的儲君接連天折,乾隆皇帝秘密建儲出現幾次反覆,也對秘密建儲之制頗多微詞,但他仍認為這一"我朝家法,實為美善"。

此後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皆是在秘密建儲的制度下繼承皇位的。秘密建儲,有效避免皇子、大臣間的儲位之爭與黨爭,是對古代皇帝繼承製度的一次重大創新。

“密建皇儲”是清帝的一次“重大創新”還是“極度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