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的區別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管理、資產託管、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四大業務體系共同構成大金融市場板塊的主要部分(有些銀行將投資銀行也納入大金融市場板塊)。

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的區別

一、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在大金融市場板塊中的地位

(一)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業務為自營業務

金融市場業務與金融機構業務均為自營業務,前者往往被稱為場內業務抑或是線上業務,諸如債券投資、利率、匯率及衍生品投資等等,當然也包括線下的同業拆借等流動性管理型的業務,通常有特定的交易場所或系統,具有相對透明性、標準化的特徵,而其承擔的風險也主要以市場風險為主。在會計科目上主要對應標準化投資類資產,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也包括線下的傳統同業科目(如同業存放與存放同業、買入返售與賣出回購等等)。

後者則常被稱為場外業務或是線下業務,主要是指一些非標準化的投資、同業機構之間的合作業務等等,業務之間的推介往往在線下進行,量價並無統一的標準,其承擔的風險也具有多樣性,其中主要以政策風險為主,市場風險往往並不佔主要地位。在會計科目的對應上主要以買入返售(2014年以前)、應收款項類投資(2014年以後)。

(二)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為代客業務

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業務相比,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主要為代客,即受託業務,兩者均是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具有輕資本的典型特徵

1、資產管理業務這幾年成為市場的熱點,在商業銀行中則將其稱為理財業務,屬於大資管業務體系中的一部分(其它包括諸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託、保險資管等等)。

現在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體系中除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以外,還包括私人銀行等財富管理業務,也即財富資管。

2、如果資產管理業務帶有表內和表外業務的共性特徵,則資產託管業務是更為明顯的表外業務,是屬於真正的受託業務。

由於二者屬於表外業務,因此並不體現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但是諸如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來源的“理財業務收入、託管及其它受託業務收入”等均代表著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資產管理業務也實現單表管理(有其自身的資產負債表)。

(三)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的統一性

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的統一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金來源均為銀行非自有資金,且均主要基於客戶資金進行業務體系與平臺搭建。

2、兩類業務均為表外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的相對獨立發展均體現著監管層面的風險隔離監管要求。

3、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資金需要進行託管,這依賴於銀行自身託管體系的建設與完備,而資產託管業務的託管資金具備進一步推介的潛力,兩大業務體系具有相互推動作用。

4、收入來源上,部分銀行將兩類業務放在一起考慮,即科目體現為“託管及其它受託業務收入”。

5、資產託管業務最初因公募基金而生,隨後其託管範圍逐漸延伸至私募基金、保險資管、銀行資管、信託、銀行理財、企業年金、社保資金、資本市場業務等等領域,因此資產託管業務由資產管理業務而生,亦因資產管理業務而逐步發展,並逐漸有了自身的特色。

(四)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更能體現一家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以自有資金為主要經營對象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業務是所有商業銀行業務體系的必備一環。在監管環境較為寬鬆、市場行情較為有利的情況下,一些中小銀行甚至還可能走在大型銀行的前列,以彌補客戶端的劣勢。也即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可以通過加大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業務的發展力度,快速地推動規模增長,而避免單純地依靠客戶端,也無須消耗過多的資本。但是,我們得承認,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業務更多地是一種看天吃飯的業務類型,對監管環境與市場環境的敏感性較強、不確定性較高,規模擴張的同時帶來得是收益的不穩定性在增強。

與此相對應,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業務由於是對代客資金進行運營,更能體現一家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資產管理業務需要考慮發行端、銷售端與投資端三重能力的同步提升,對於客戶基礎較為薄弱的中小銀行而言,銷售端則成為其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最大障礙,發行端產品設計能力不能也對於其豐富產品類型有所影響,投資端則是投研能力的集中體現。資產託管業務則既需要會計、核算、系統等各個層面基礎設施的支撐,工作量大、精密性強,此外也更需要機構託管客戶的積極拓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並非“靠天吃飯”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業務,往往能夠更體現一家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是商業銀行客戶拓展能力、投研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全面體現。

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的區別

二、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的差異性

儘管兩大業務體系具備前文所述的三個統一性,但統一性中也蘊含著明顯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業銀行對管理資金與託管資金的處理權限不一樣

雖然兩大業務體系的資金來源均為銀行非自有資金,但商業銀行的處理權限不一樣:

第一,資產管理業務重在管理,商業銀行需要基於客戶資金的保值增值需求,履行主動管理權限,在風險嚴格把握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對管理資金的處理權限和自有資金差異不大,資產管理能力是資產管理業務得以長遠發展的推動力;

第二,資產託管業務重在託管,風險與安全放在第一位,對於客戶資金的託管人與管理人進行分離是其應有之義,託管人對於託管資金不具備處分權,僅具備依據客戶指令進行重複操作的權限,商業銀行在其中能做的事情相對有限。

(二)資金來源上的結構差異

從資金來源的結構上來看,託管資金全部為機構客戶資金,資產管理業務的資金則針對全部客戶類別(如零售、公司與金融機構等),也即資產管理業務的客戶資金來源更廣泛。

(三)收益來源上的差異

雖然部分銀行將兩類業務的收入統一為一個科目“託管及其它受託業務收入”,但仍有一定差異:

1、資產託管業務的收入主要包括託管手續費,相對固定且彈性較小。

2、資產管理業務的收入主要手續費、管理費、收益提成等,可操作的空間較大。

(四)功能定位上有差異

1、資產託管業務早已存在,相對傳統,在國內最早可追溯至90年代,在業務發展的功能定位上更多地體現為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和機構客戶拓展兩個方面。

2、資產管理業務雖然早已存在,但近十年才逐漸引起重視,在業務發展的功能定位上更多地體現為拓展中間業務收入、產品的包裝設計、協助三類(包括零售、公司和機構)客戶的拓展與維護、表內業務發展空間的騰挪、綜合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

(五)組織架構上的差異

1、資產託管業務的發展需要資產託管部的獨立存在和運營是監管的明確要求,基於此,各銀行的資產託管部也多成立得較早,在中間業務收入的貢獻比率上也相對穩定;

2、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經歷了組織架構內嵌、獨立、子公司等幾個階段,對於規模較小的城商行而言,仍在經歷資產管理業務組織架構的調整階段,但為了更好地推動該項業務的發展,這一階段正在加快,特別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發佈後,目前已有23家商業銀行公告宣佈擬成立理財子公司。

當然,資產管理業務組織架構的獨立性也是監管層的硬性要求,但應考慮到這也是市場趨勢。也就是說,在組織架構變革上,資產託管部主要是監管層的全力推動,市場趨勢力量較小;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則是監管層和市場趨勢共同推動。

(六)監管要求不同

1、資產管理業務目前在各銀行均有所開展,只不過規模大小不一,屬於不需要申請特定牌照即可開展的業務,各銀行只需要根據自身資產規模、監管要求以及業務開展規模大小等要求,設置相應部門開展業務。

2、開展資產託管業務的銀行目前根據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託管人名錄》,全國共有27家商業銀行,除了5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儲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只有8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行能夠開展“資產託管”業務。

因此資產託管業務需要取得相應的牌照才能進行業務開展,具有一定的門檻,完成申請和監管批准之後才能開展相應的業務。

目前已獲得資產託管資格的銀行對於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和資產託管部的普遍做法均為設立獨立的資產管理業務專營部門(目前正朝理財子公司方向靠攏)和資產託管部門,資產託管部門下設相應處室,開展工作。

除此之外,在《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管理辦法》中第八條“申請人具備的條件”中,有明確表示,“設有專門的基金託管部門,部門設置能夠保證託管業務運營的完整與獨立”,也要求未來的資產託管部設立需要獨立於其餘部門,按照總行一級部門的級別來設定,才能符合監管的要求。

綜上分析,資產管理業務與資產託管業務之間的關係具有統一性與差異性,這種統一性對於銀行而言是客觀存在的,也即大金融市場板塊下各業務條線難以真正隔離開來,而基於業務發展層面、監管層面及市場趨勢的差異性會顯得更為突出。對於資產管理業務也需加快推進,從更高的角度來講,金融市場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均屬於資產管理業務,只不過前者的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

資產管理與資產託管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