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大約是爛片

看完《大約在冬季》出來的時候,我還和朋友反思了一下。

說會不會是因為91年齊秦走紅的時候,我們還沒出生,不是目標受眾,所以才看得那麼如坐針氈。

我朋友讓我試著把齊秦換成周杰倫,《大約在冬季》換成《說好的幸福呢》之類的歌會不會有區別。

我試了一下,一股自己青蔥歲月被丟垃圾桶的感覺,更難受了。

《大約在冬季》

它大約是爛片

整體觀感如標題,不算爛片,但也談不上什麼好。

劇本隱隱約約,朦朦朧朧,想講的東西一大堆,但最後啥也沒講好。

沒完沒了的尷尬橋段裡面,偶爾能看到幾個閃光點,但最後也還是會落於老套的收場。

不過還是老規矩,批評之前先聊聊片子好的地方吧。

它大約是爛片

我還挺喜歡《大約在冬季》這種全員不完美人設的。

最近幾年的華語愛情片都被觀眾的三觀偏執症給嚇怕了。

很多同類型的片子都逃不過被一些觀眾去討論裡面的角色是不是渣男作女,傳遞的愛情觀是不是扭曲。

這種三觀糾察對於愛情電影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一段感情裡哪有什麼完全無錯的完美受害者,或者從頭錯到尾的自私者。



寫一對黑白分明的愛情糾葛無異於謀殺人物,去其血肉只會將其臉譜化。

它大約是爛片

而《大約在冬季》沒服這個軟,一段四角戀,三個有問題。

霍建華的角色怯懦,在感情裡優柔寡斷,馬思純的角色在愛裡聒噪偏執,愛放大問題,侯佩岑的角色心機,自私。

整個故事就是這一堆人被丟在一個跨度20年的感情故事裡,兜兜轉轉,相愛相殺。

人物的不完美,賦予了這個故事說服力,也利於觀眾的自我投射。



它大約是爛片

同時,電影的敘事結構還算是有巧思。

用時空來講故事,霍建華和馬思純一條線,他們的後代文淇,林柏宏一條線,兩個時空,1991和2019,北京和臺北交替,並行。

兩條線的切換也還挺好,都是通過老照片裡的一個手鍊,或者一首歌,一張專輯,看得出編劇設計過。

技法上也是用了交叉蒙太奇剪輯來讓兩個故事連在一起。

它大約是爛片

它其實和《後來的我們》有些像。

看得出真的用力,用心拍了,服化道,時代風物,全部到位,也都請了李屏賓這種等級的攝影指導。

但就是能力不足,拍出來到處都是力不從心。

先說故事吧。其實大家看了那麼久的愛情電影應該都或多或少感覺到了。愛情電影的故事框架寫起來說難也不難,就是一個設置障礙(人物內部障礙和外部障礙)的行活,讓男女主角飛蛾撲火般地去跨越這個障礙就好了。這是莎士比亞給廣大編劇從業者奠的基。
幾十上百年裡大家拍來拍去其實都是這個套路,這一點我在上次聊《少年的你》融梗這個事的時候也提到過。

它大約是爛片

但要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這個障礙的設計非常考驗編劇的功力。
比如《泰坦尼克號》,典型的單一階級障礙,而大家也能看出來,圍繞這個階級障礙的編劇製造了多少場衝突去表現張力,還有各種甜蜜的場景去襯這種張力。而《大約在冬季》其實也是在遵循設置障礙,跨越障礙的古典愛情電影筆法。但問題是,我真的在故事裡找不到什麼特別能讓我感受到張力的段落。

它大約是爛片

原因還是編劇太貪心,為了去製造衝突,在電影裡塞進了非常多的障礙。

父親病重的家庭障礙,空間距離障礙,小人障礙,條件障礙,把霍建華馬思純兩個人弄得就像取經唐僧一樣,九九八十一難才行。

當初的《後來的我們》比它好的地方就是在於不貪心,始終圍繞一個單一的障礙去講故事。

但《大約在冬季》已經多到讓故事失去重心了。

這種充斥過分刻意設置障礙的戲碼,很容易讓情節徹底段落化,給觀眾陷入一種沒完沒了的苦情感。



它大約是爛片

另外,這些障礙大多又都有各自的問題。

有的是缺乏說服力,都是有輕易的解決辦法的,但人物就是不做(這一點我們後面聊人設的時候具體再說)。

它大約是爛片

還有就是華語愛情片的通病。

說好聽點就是復古,老派,但說直白點就是老套,狗血。

從趙薇拍《致青春》起頭開始,後面的沒一個能走出那一套東西,我們的電影院裡如今到處都還是這些低級“阻礙”。

《大約在冬季》還是在靠癌症來圓故事,靠第三者和誤會來設障礙,靠矯情的文本臺詞來吵架和好。

再這麼玩下去,除了尷尬,什麼都不會再有了。

它大約是爛片

再來談談人設的問題。人物完全失控了。上面說幾個人物都是有不完美的地方,這確實值得肯定,但很顯然,故事沒有處理好這種人設。
具體表現就是:
角色有缺陷但他們的缺陷所製造出來的麻煩,並沒有一個角色想要試圖去解決的意思。而麻煩一直沒解決,必然導致角色沒法給觀眾傳達所謂的人物成長。

它大約是爛片

比如一開始霍建華的角色,因為家中老父重病需要照顧,北京生意失利而突然選擇分手,兩個人都沒有嘗試去改變什麼。

這裡還能接受,不解決可以理解為他的自卑和怯懦使然。

但後續這個問題持續了五六年,在兩個人後面的多次重逢裡誰都沒有想著去解決些什麼。

他和前女友的誤會,也只是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但編劇一直都沒想讓他去試著解決。

包括那一次重逢,馬思純想要留在臺北被霍拒絕,明明已經離了婚的霍建華完全可以選擇想辦法讓兩個人繼續在一起。

它大約是爛片

馬思純的角色也一樣,娛樂新聞爆發迫使霍建華回臺北處理,短暫離開,本是一件很好解釋的事情.

但哪怕事情越來越糟糕,一整年時間馬思純也沒有想過問一句他到底回去是幹嘛。

霍建華也明知馬思純誤會了,但就是不解釋。

它大約是爛片

最爆笑的就是,侯佩岑的角色喊出那句“那天你帶我看齊秦演唱會,天那麼冷雪那麼大,我一點也不想去,但她就在那晚奪走了我的位置。

???

它大約是爛片

編劇的意圖應該是想讓用這些“失控”,去強化“錯過”這個核心共情點,畢竟要都說明白了,問題解決了,不就錯過不了了嗎?

但很明顯,這種缺少邏輯的失控強化“錯過”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

麻煩不停地堆積麻煩,導致整個故事的走向會讓觀眾看得非常著急;



角色的過分愚蠢,也會抵消掉觀眾因為錯過而產生的情感代入。

它大約是爛片

另一個讓我特別無法接受的地方是為了讓2019年文淇和林柏宏的那條線豐滿起來,將其偶像劇化了。

兩個角色對應的是馬思純和霍建華的女兒和兒子。

同一條時間線裡的時候,在他們不知父母早年的故事的前提下,雖然沒有明確示愛,但兩個角色已經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好感傾向,不止是一個好友這麼簡單了。

這兩個人的互動是和主線沒有任何關係的,純粹的是為了豐滿故事,卻帶來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邏輯問題。

它大約是爛片

結局他們拼命撮合雙方的父母在齊秦演唱會上重逢,再續前緣,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兩個會成為兄妹啊。

這一點,一下子和前面他們的所有情感互動都相矛盾了。



它大約是爛片

更要命的是,在全片最重點的淚點高潮齊秦演唱會。

為了強化高潮,編劇讓文淇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林柏宏扶住她的腳,復刻她媽媽當年和他爸爸的相識。

所以編劇到底想用這場戲表達什麼?

四個人的雙CP關係在倫理上沒有得到解釋,就是稀裡糊塗地為了催淚強塞直給了一個高潮。

最後說說表演吧。

這一塊本來不想聊了,但是霍建華的存在讓我實在沒辦法去忽略這個問題。

它大約是爛片

我一直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要來演電影。電視劇至少是積累了不少好口碑的,電影這塊再折騰下去就得毀全了。電視劇多遠景中景,對人物的表情,手部細節都沒那麼高的要求。但是電影不同,即使是普通的正反打你都沒法避免臉部表情被放大。

它大約是爛片


很可惜,霍建華怎麼演都還是電視劇表演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單一的表演風格,謀殺自己的其他戲路。一個是沒表情,憤怒開心難過都是一個樣;另一個是臺詞功底的缺陷被放大了。《大約在冬季》裡他的唸白咬字頓挫聲調的單一,讓我產生了一種你給他換上一身古裝,就能立刻切換,御劍飛行毫不違和的感覺。剛剛又瞅了一眼,5.7。
得,差不多就這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