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的浪費
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也是滿語的誕生地。滿語顧名思義是滿族人使用的語言,它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語言分支。
公元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作為強者,滿清統治者不僅要強迫漢人接受他們的統治,還要跟他們一樣的髮型,推廣他們的滿語和滿文。
滿語在清朝是第一官方語言,而皇帝發佈詔書、下達中央文件都要以滿文為主,滿漢文對照。
雖然滿清統治者並不強制漢族官員必須說滿語,但而皇帝在召開會議的時候自己說一口滿語,下面的大臣想要領會領導精神,必須要聽得懂滿語,如果想彙報工作,必須要會講一口流利的滿語。如果你在跟皇上這個大領導說話時用的是漢語,或者說一口蹩腳的滿語,還要加一個翻譯,那你這官怕是當到頭了。
因此說,滿語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滿清的國語。雖然在民間並沒有推廣開,但滿語在官方中的普遍推行讓它的地位不可動搖,說它是滿清的國語是恰如其分、符合歷史事實的。
滿清統治者之所以要強迫漢人說滿語,學習滿文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統治權。強者為尊自古如此。只有讓漢人說他們的滿語,滿清統治者才有征服者的快感和優越感。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漢人上億,滿人才那麼一點,讓億萬漢人都說滿語也不現實。發佈命令容易,執行起來太難,誰來執行監管,操作起來難度太大,只能是一廂情願。
從另一方面講,經過一百多年後滿清統治者有自信了,他們覺得這些漢人已經認可了他們的統治合法性,心服口服對滿清有了歸屬感,沒有必要再強行推廣滿語。
這種情況下,滿清統治者不再那麼執著推廣滿語和滿文,反而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漢語和漢文。
滿清皇帝從康熙開始就學習漢文,熟讀漢文經典史書和名著。乾隆皇帝不僅會說漢語,還會寫漢字,而且在下江南的時候到處題字,以顯得他們就是漢人大家庭的一個成員。
只要能當統治者,何必非要在乎說什麼語言呢?雍正皇帝還高調說滿清就是漢人的一部分,以忽悠漢人心安理得接受滿清的統治。
這樣一來,侵略者和征服者滿清統治者不但沒有把漢人同化,反而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潛移默化而改變漸漸漢化了。這不能不說漢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無窮的魅力和巨大的感染力,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因此到清末的時候,滿語的主導地位喪失殆盡,連滿清統治者也開始說漢話,儘管他們好多人還會說滿語,但在公共場合都是說漢語。這樣一來他們的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是漢族老師授課,學的都是漢文,說的是漢語。出門跟夥伴們玩,到大街上去,說的也是漢語。
而溥儀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更特別,宮女是漢人,太監是漢人,出入皇宮的官員大多數也是漢人,所以溥儀說漢語的時候要比說滿語的時候多,時間一久滿語就生疏了。
偽滿洲國成立就是在東北,東北的滿人好多都聽不懂漢語,日本人建議溥儀跟東北滿人講話時說滿語,溥儀結結巴巴說不成話,他非常難為情表示,自己就這水平了,好多年不說,滿語都忘完了。
因此說一種語言的興衰受外在因素影響太大,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小約翰
比較通俗一點的講吧.現在的小孩方言基本是隻能聽不能講了吧.我兒子就是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上學之前基本都是方言.上了學之後基本只能聽不能講了.學校裡面全是講普通話的.被同化了之後方言基本說不了了.那想想大清入關200多年.基本在康乾之後鼓勵放權漢官.加大了滿漢文化交流.那滿漢交流勢必會產生各自語言的衝突.那肯定有一個類似於普通話這樣的語種出現咯.那學習也是以這一語言為主的咯.傳到溥儀這裡不會說滿語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的通!
南柯一夢浮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語言要用才會有人學。
不用的語言,普通人自然不會學。
溥儀回憶: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向我請安,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說了照例一句請安的話(意思是:奴才某某跪請主子的聖安)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伊立(起來)!”
當然,溥儀的說法有誇張成分,但他滿文水平不高是客觀事實。
溥儀和其他旗人不同,他是有專業滿語老師伊克坦,學了好幾年。
後來不用,他學的那點也基本忘光了。
滿清皇帝滿語水平尚且如此。
其他旗人就可想而知了。
滿清政府官文很多都是滿語的,滿族大臣也也多會說一些滿語,但民間就不同了。
即便以旗人人口最多的北京為例,會滿語的旗人也越來越少。
為啥?
用不到。
旗人入關以後,二三代時間就被漢人同化的很厲害。
當時的旗人,基本人人都會說漢語(未必會寫),畢竟全國漢人佔絕對多數。
區區幾百萬旗人,要和上億的漢人溝通,不會漢語是不可能的。
語言這種東西,總是大族群吞併小族群,逐步大家都說漢語,滿語就用得少了。
後來的滿清統治者發現滿語要消失,出臺很多政策進行扶持,甚至強行要求滿族青少年必須用滿語。
但是,普通人還是不願意學,就算學也是走個形式。
滿語平時用不到,而且書寫複雜,使用也不簡單,費時費力未必能夠學好。
而且滿語本身就不是很完善,發音的類別很少。本來滿語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也夠用了,可是漢語裡有很多的發音在滿語裡是不存在的,想用滿語表達漢語的意思也非常的困難,當時也沒有什麼語言學家專門完善滿語。
久而久之,會滿語的大臣日常也說漢語。
況且,清代民間教育差,公辦教育極少。強制推行統一語言教育,是近代國家主辦教學之後才形成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民間私辦的私塾或者家學宗學。朝廷即使公辦書院也是因地方風俗而治,不會要求當地人學外地語言。
所以,民辦私塾為了吃飯,不可能教不相干的滿語,況且老師也不會滿語。
公辦教育極少,教不了幾個人。
再說,既然學了用不上,誰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學,難不成有病?
打個比方,今天全民推廣阿拉伯語。
你費盡心思學了,學上幾年才大體掌握。結果,你發現平時根本就用不上,誰會去學?吃飽撐的沒事做了?
薩沙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好不!
儘管滿清三百年,滿語推廣工作做的確實不咋的,滿語就出不了京城。
但是,說溥儀不會說滿語肯定不成立,不要信溥儀他自己說他不會滿語,那是他為了“進入新社會”,告別“舊社會、舊身份”的社會表態。
如果尋找溥儀會滿語的證據,自然是很多的。
這裡只說一個——大清朝的皇家家庭教育制度。
歷朝歷代的皇帝家,愛新覺羅家如果說皇子們的教育工作是第二名,那也就沒有第一名了。
清朝規定,皇室後代六歲時就要在上書房開始讀書,由滿、漢大學士任總師傅。
他們的課程包括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有時候也簡單學些藏文和維吾爾文。
全套的儒學自然也是要學的,四書五經等經典典籍都有滿文本。
弓馬騎射自然也不會忘,滿人不會騎射弓馬不笑死人哈。
在上書房,皇子讀書非常辛苦,他們每天寅時(凌晨3點——5點)就要到上書房開始學習,雖嚴酷酷暑不輟,先複習滿文,蒙古文等,然後才學習漢文。
老師一般卯時(5點——7點)來教新課,午時方散,有時候課程需要還要延長至申時,注意是課程需要,不是皇子需要。
下午進食休息後,還要繼續騎射等課程。
就這樣一日復一日,一日復一日,全年只有端午,中秋,春節各放假一天。
是,全年只有三天假。
然後!
溥儀一個接受了完全大清皇家皇子教育的人,他自己說他不會滿文誰信?
後來大清退位,溥儀的學習之路也沒有停止,因為袁世凱給了他很多的錢,多的足以讓溥儀在皇宮內的生活水準從來也沒有降低過。
他在紫禁城內學習足有七年之久,後來,還請了英文老師。
最後,到了天津,他的學習之路也沒有停止,據說,他會用英語和外國人交談呢!
葭明通半瓶歷史
滿清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為什麼到滅亡時,連他們的最高統治者大清的皇帝溥儀都不會說滿語?這其實需要從滿語的發展過程來說明這個情況。
那麼今天,今古就為大家來講講為什麼滿語會逐漸變成連清朝皇帝都不會說的語言。
我們知道中國的漢語,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及吸收了眾多優秀文化基因沉澱而來的語言精華,先天具有著無可比擬的包容性及文化優勢。
滿語的起源
而滿語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國東北地區生活在原始森林裡的古老的貊人、肅慎人,在東北地區通過不斷地與周邊各原始民族相互融合下,吸收突厥、契丹、蒙古等語種的部分特點所形成的語言。因此,這種語言在語系劃分上被稱為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族古代語言。
金國短暫的女真文
1115年,隨著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推翻遼國的統治之後,為了確立女真人的統治,改變原有女真人借用契丹文和漢文的現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命令完顏希尹和葉魯借鑑漢字製造女真文。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製造完成,同時頒行於金國上下。
但是,女真文的使用一直都存在著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那就是原有遼國統治區域和北宋地區的契丹文和漢文大量存在,相對於模仿漢字的女真文,契丹文在北方存在時間較長,被大多數遊牧民族所接受,而漢文則具有著很強的實用性,這就使得女真人制造的女真文從一開始就被侷限在統治階級內部少量交流過程中,而之後不過百年金國又被崛起的蒙古帝國所滅,所以這種臨時製造又晦澀難懂的文字就在1234年金國滅亡之後,隨之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直到四百年後,努爾哈赤帶領的建州女真開始在東北地區崛起,女真語才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吞併了女真諸部,建立滿洲國之後。受限於滿洲較弱的文化優勢,努爾哈赤為了凸顯滿洲自身的文化,於1599年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母借來創制滿文。和他們老祖宗借用的習慣一樣,但這次他們借用了蒙古文字來開發滿文,並將這種文字及原有的女真語改稱為滿文和滿語。
之後在皇太極統治時期,又對這種文字進行了改進,但相對簡單易懂的漢語和漢字來說,滿文不具有傳播和推廣的優勢。
即使後來滿清入主中原,成為了中華大地的統治者。在清朝前中期也曾經大量使用滿文發佈詔書和大多數公文,但是由於滿洲八旗進入中原之後,出於統治的考慮,將滿洲八旗大多分散駐守在全國各地,這就使得滿族在各地更多接觸的人群大多為漢族文化圈的代表人物,如地方的士紳、官員等等,他們在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都迅速的被漢化,相較於更為先進且易學的漢字和漢語,滿語的應用逐漸減少,進而使得他們的語境發生了變化,逐漸以漢語為主。
那麼底層的滿族是這樣,處於統治階級的滿洲皇族又是如何?
隨著清朝入關之後,為了更好的統治中華大地,清朝統治者任用了大量的漢族官員,雖然在一開始曾經推行過一段時間的滿語作為主要官方語言,但是漢語的簡單易學等方面的優勢,最終使得滿語的應用越來越少,甚至於滿族官員都逐漸忘記了,這滿族自身會滿語的人逐漸減少,那麼在皇宮中的皇帝本身平常就大多與漢族官員在交流,用滿語的機會就更少了,這樣一來沒有使用滿語的語境,那麼想學滿語也學不來了,也怪不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只會說一句滿語“伊利”(漢語起來的意思)。
結語
所以說滿語為什麼在清朝入主中原300年後,逐漸被滿族所淡忘,甚至於連滿清皇族都無法掌握,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面對更為先進和強大的漢語言面前不具有優勢,只能被逐漸淡化僅存在於一些滿語語境保持相對較好的地區。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這算是一個溥儀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溥儀不僅懂滿語,而且用的非常嫻熟流暢,只是他對外宣稱自己不懂滿語罷了。
有關於溥儀不會滿語的說法,出自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根據溥儀的回憶:
我的學業造詣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良多年,只學了一個字‘伊立(起來)!”由於大臣們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滿語說“伊立(起來)”。
如果這位末代皇帝的說法為真,他懂的滿語只有ili(ᠢᠯᠢ)這一個詞。
然而,就算是本人的回憶,就一定是真的嗎?
溥儀就不會撒謊嗎?
事實證明,溥儀在自己懂不懂滿語的問題上,撒了個大謊。
有太多證據,可以反駁這個謊言了。就如上面這張圖,這是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溥儀在少時學習英語的筆記。圖上的筆記正是滿文。
溥儀在用滿文給英語注音!
這足以說明溥儀對滿語是十分嫻熟的。舉個例子,像是左側的第一個英文單詞是province(省),而滿語的注音則為ᡦᠣᡵᠣᠸᡝᡳᠶᡝᠰ(poroweiyes)。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學習英語時,遇到不會讀的單詞,不也是用漢語拼音標註嗎?
因此,溥儀對滿語的掌握水平,就如同我們掌握漢語拼音一樣,那是閉著眼睛都能搞定。
清朝皇室對滿語教育的注重,是貫穿整個清代的。溥儀謊稱自己不懂滿語,其實是有特殊的原因,這點需要我們明鑑。
HuiNanHistory
1959年12月4日,溥儀被特赦出獄,回到北京後,他的工作安排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考古學家和文學家郭沫若知道後,跑來問溥儀願不願意做他的助手,研究清朝的歷史。清朝的歷史記載大都是滿文形式記載的,溥儀肯定懂得滿文,結果溥儀只回答了五個字:“我不懂滿文”,郭沫若尷尬而去。至於溥儀是否真的不懂滿文,我們不置可否,不過肯定不精通滿文了。(溥儀和郭沫若照)
清朝推廣國語滿文為何沒有成功?
1599年,努爾哈赤命人根據蒙古文創造了滿文,1632年皇太極又改進了滿文,區別於蒙古文,並將滿文定為國家法定語言,但也就少量滿人精通滿語。
滿清統治著也是不遺餘力的推行滿語,不過清朝滿語的使用有這樣一個規律,順治之前,清朝的官方文書大都以滿文形式頒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滿漢雙語頒佈國家法令,嘉慶以後,漢語有逐漸取代滿文的趨勢,很多法令中沒有滿文了。我們現在看到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奏摺中,皇帝們大都是用漢語批改奏摺,很少用到滿文,皇帝自己都不用,溝通是個大問題。(清朝皇帝們都用漢語批奏摺)
滿文普及的有很大難度。滿文因為是根據蒙古文創造出來的,時間非常短,很多滿族人本來都是學習漢文或者蒙古文兩種文字,既然是蒙古文創作的,熟悉蒙古文的人肯定好學一點,但絕大多數的漢人是不會蒙古文的,普及滿文的漢人基數非常大。
滿文創造時間較短,肯定沒有什麼滿文教材,相對應的滿文文獻資料也沒有。如果想要普及必須安排大量人員翻譯漢語的各種文獻和普及教材,這是一項巨大的人文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跨度也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同時要培訓大量的滿文師資力量,清政府是負擔不起的,皇帝們也不願意負擔這樣高額的費用。
清政府採取慢慢普及的方法,上層官員必須學習滿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清朝政府規定,凡是中進士的官員必須學習滿漢雙語,考試合格後才能留在北京做官,不合格的外放外地做官,這一招讓很少一部分漢族官員學會了蒙語,他們大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沒有深入學習研究。
反觀滿清入主中原後,很多滿族人自發學習漢語,他們覺得滿語是拼音文字,不如漢語好掌握,此消彼長,推行的滿語卻慢慢停滯下來,而有著幾千年底蘊的漢語在清朝官方流行起來,很多滿洲貴族都學會了漢語,反而滿語不會了。
每個人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普通老百姓不會滿文,在實際的生活中,滿族人要想順利溝通生活必須學習漢語,既然絕大大多數人用漢語,他們也就都經常用漢語了,滿語也就是擺擺樣子而已,有時可以裝裝逼,嚇唬嚇唬人。
溥儀為何不會滿語?
1912年9月10,退位的溥儀已經六歲了,開始學習文化知識。請來了陸潤庠、徐坊、陳寶琛、朱益藩和梁鼎芬等人教授漢文,伊克坦教授滿文。
溥儀學習滿語9年,對他來講學習滿文是一種被迫承擔的義務,學習只是走走樣子,老師如此,學生更是如此。溥儀沒有興趣,也就根本不學習了,溥儀自己就說只學會了很少的滿文,主要是皇帝用滿文說的一些簡單語言,比如滿語的“平身”、“起駕回宮”這類的日常用語。
滿文老師伊克坦去世後,溥儀就再也沒有學習滿語,實際滿語在當時已經失去了實際的作用。
不過滿語在推行過程中也有很多滿語融入到漢語詞彙當中的,可以看下這些例子。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推廣滿語是不可能的任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網友們都提到了,比如滿族漢化,滿語不再使用等。而我覺得滿語之所以在清朝最終得不到推廣的原因,無非是漢語的歷史有五千年,五千年來,漢語產生多少璀璨的文史科技作品!《詩經》、《史記》、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通俗小說,都是漢文化的璀璨結晶。而滿語作為一種鳥語,是作為落後遊牧民族滿族的民族語言,試問一下,滿族有產生過什麼像樣的文史科技成就沒有?沒有,這種鳥語只是當時作為落後遊牧民族的滿族用於日常交流之用,粗鄙之至,據說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什麼“拉倒”、“磨嘰”等臺詞就是滿語的粗鄙遺風。《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精華內涵是滿語這種粗鄙鳥語所不能表達的,舉個例來說,當時清朝的朝臣在辯論一個問題時,需要引經據典時,絕對只能說漢語,說滿族這種鳥語,只能啞口無言。可以推定,到時漢族官僚從內心深處是多麼的鄙視👎滿語的,滿語這種鳥語在清朝初期得到推廣的原因,不過是滿語作為清朝的壓迫民族所操的語言,是作為清朝壓迫民族的滿族用屠刀和壓迫強行推廣所致,滿語根本上不是一種文明語言,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鳥語,被歷史淘汰那是必然的。
巨蟹愛金牛
談起此問題,眾說紛紜之時,我不得不提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任主席烏蘭夫,漢名雲澤、雲時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烏蘭夫”的蒙文原意“紅色之子”。為何提及此人,他是內蒙古人,屬於蒙古族,但由於地區偏差,人口遊牧遷移,未能在幼年期接受蒙古族人的母語教育,不會說內蒙古話。
烏蘭夫不會說滿語可以理解,但清朝愛新覺羅姓氏世家滿族不會說滿語,這就很有問題。作為清朝最後一帝溥儀沒有受到滿語教育,這令人難以置信。據多方史料記載推斷事實可證明溥儀會說滿語,而且相當造詣高。
一、時代變更清朝覆,滿語屬舊思亡國。
面對風雲突變,時局動盪,腐敗落後的清朝政府在戰火紛飛歲月中消散了,在日本人扶持下,溥儀承認滿偽洲國,成為助敵傀儡,所以去往蘇聯逃亡,後被送回中國,由中國處理內部政黨犯問題,因此溥儀是叛國罪犯者。幸運的是,在1959年特赦中被赦免,歸還溥儀自由身讓其真正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的政策正確性。一個經歷國破家亡的人,一個在自己無力保護自己的政權之時又投靠敵人的人,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死刑,真正去面臨屬於自己的那一束自由的陽光可能就是個夢,然而溥儀重獲自由身,雖喜猶痛。在郭沫若整理清朝歷史之時想請溥儀一起整理清朝滿語的時候,我想你我若是他也不會談起亡國之痛的滿語吧!再者說滿語歸屬舊時期的殘遺物,很容易被別人誤會成帝王復辟,染及殺身之禍,得不償失。
二、學習英語標“滿”文,作著半生掩“滿”心。
在西方先進列強的勢力漸漸入侵,西方先進文化也日漸新起。作為一代帝王,自然而然就會去接觸西方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英語,也就是現代人認為的國際通語。在故宮博物院中仍有溥儀當年學習西方語言的筆記,如同兒時的孩子用漢語標記英語一般標記滿文,而且筆記工整,自然順暢,並無塗改,由此可見其滿文學術造詣不簡單。但有趣的是在其特赦後著作《我的前半生》時卻提及,對於滿文自身來說只會說滿文中的“起立”,因為清朝時期上早朝之時皇帝只能用滿語說起立,用一本書來瞞天過海,我認為這應是其智慧所在之處。
三、滿語非屬清國語,滿貴無賢用漢賢(漢化的重要過程)
清朝建立初期,為防止漢人奪權,於是把滿語當做母語,確有其事我不可否認,但滿人只佔少數,漢人居多,後面為安定天下,清朝帝王呼籲“漢滿一家”,帝王多用漢語批閱奏摺,乾隆多用漢語寫詩,從另一角度來說,滿語在一些事情表達上不夠完善,沒有漢語敘述清晰,於是清朝王室趨利避害,學習漢語,後來滿語作為國語意識淡薄,在清朝時期滿族賢士減少 不得不任用漢賢,所以學習漢語成為清朝帝王的必需技能。
小鎮月明
清軍入關之後,滿語的語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使得滿語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清軍入關之後,第一代滿族統治者還是非常重視滿語教育的,當時大臣上書大多使用滿語,在朝為官的漢人官員,如張廷玉,大多精通滿語。
但是入關以後一方面滿族人口相對漢族人口實在太少,所以基層的官員是不可能要求他們熟練掌握漢語的,而且為了安撫漢人百姓,科舉也是使用漢語的,就非常影響滿語的推廣。到了清朝康熙時期,滿語的地位已經大大衰退了,大量八旗子弟已經不會說滿語了,奏摺也開始使用滿漢兩語書寫。
雍正朝時,滿族統治者快速漢化,到了乾隆朝,已經全盤漢化了,滿語也從此變為雞肋,平常用不到,但是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所以也不能丟棄,滿語就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地位,清朝皇帝對滿語的學習也越來越不上心。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寫到:“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說了照例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伊立(起來)!’”溥儀說的可能有些誇張,但是卻表現了滿語在清帝國完全衰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