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8旬老人為救孫女拼命攢錢 全家人卻瞞著他們一件事


眼前的這位老者叫張學仁,身體乾瘦,黑黝黝的臉上爬上了皺紋,腦門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紅腫。老人就是張明82歲的爺爺。就在兩年前,16歲孫女卻突然患了白血病,病情屬於高危類型,幾次三番面臨生死絕境卻又堅強地挺了過來。現在,張明的病情危急,醫生建議她要馬上做骨髓移植手術。眼前,張明的化療已經到了第10期,匹配骨髓已經確認她哥哥,但移植的錢也還沒下落,老人卻不知他孫女的病情,仍然在盼著她早點回家。

張明家住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懂事好學的她如願考進湛江市實驗中學高中,明年這個時候也將會和同齡人一樣參加第二個“00後高考秀”。若非身染重症,16歲的張明此時應該正在準備高二的期末考試。

生活的轉折卻來得如此突然,才16歲的張明患上了白血病。經過兩年的化療,張明手面上已有密密麻麻的針眼,留下一塊塊紫黑色印記,頭髮也沒有了。化療終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唯有通過幹細胞移植來獲得新生。幸運的是,哥哥與她配型成功,她有了生的希望;艱難的是,救命錢從哪裡來?這道通往新生的鴻溝,她又該如何跨過?


由於老人年歲太大,平日裡又非常疼愛這個孫女,張明的父親張敬全一直瞞著兩位老人孩子的病情,只說張明玩的時候摔斷了腿現在城裡住院,過一段時間就回來了。每次張敬全從醫院回到老家老父親都要問他孩子啥時候回來啊?不要把上學耽誤了。老人已經快兩年沒有見到孫女了,想急了就拿出照片來看看。

“因為化療10次花的錢太多了,能借的我們都借遍了……”張敬全說,現在他和妻子都在華僑醫院照顧女兒,為維持生計有空就去打點散工。家裡留下老父母,每隔兩三個月還得回去看看老父老母。張敬全指著女兒的床鋪,紅著眼眶告訴筆者。

像每次回家那樣,張學仁總會悄悄地把張敬全拉到一邊,然後硬塞上一千多塊錢。“這都是兩個老人平時種點果菜養點雞,然後拿去賣積蓄下來的血汗錢,說給我拿去醫院幫補張明的醫藥費。兩年來總共回家五六次,每次父親都要質問張明孫女什麼時候才能出院回家上學......”張敬全說出這句話後,眼眶溼潤了,拿著錢的手不停的顫抖。


近日,張敬全又回到了老家,他看看能不能想辦法再借點錢。為女兒的病夫妻倆苦撐了兩年,如今走到了最關鍵一步。“老天幫忙,哥哥和妹妹的配型完全相合。”張敬全說,再難,女兒的命還得救。筆者也跟隨張敬全回到他的家鄉廣東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東安村。圖為在村口筆者正好遇到了地裡幹完活往家趕的張學仁老人。

不忍老父老母操心和擔憂,張敬全至今不敢告訴他們女兒的病情真相。只是強作笑容地說是摔傷比較嚴重。整整兩年不見孫女的爺爺奶奶格外想見見張明,哪怕回家住上一兩晚。 為幫助孫女早日治好嚴重的“骨傷”,爺爺張學仁將早年租出去的兩畝地又收回來去種植。一年365天,張學仁和老伴無論烈日暴曬,還是寒風入骨,都要圍著家裡的兩畝地操持。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兩個老人生活的常態。張學仁說,兩塊地的花生若好收成也能掙個兩三千元。

近日,張敬全又回到了老家,他看看能不能想辦法再借點錢。為女兒的病夫妻倆苦撐了兩年,如今走到了最關鍵一步。“老天幫忙,哥哥和妹妹的配型完全相合。”張敬全說,再難,女兒的命還得救。筆者也跟隨張敬全回到他的家鄉廣東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東安村。圖為在村口筆者正好遇到了地裡幹完活往家趕的張學仁老人。


“趁我們還能動,能幫幾多算幾多囉!只想著明明能快點康復回家返學啊!”耄耋老人一口濃重的鄉音,說話中眼淚伴著無奈和苦笑。面對八旬老人為孫女能養好身體早日回家而每天勞作,筆者的眼眶也溼潤了。也許兩個老人至今仍不知道,一年下來他們攢來“幫補”的幾千元對張明的手術移植費用只是杯水車薪。

兩年了,張明的櫥櫃裡的衣褲,依舊和當年那樣堆放的整整齊齊。

兩位老人為了孫女也是拼盡了全力,天天勞作周而復此。不管他們能攢多少錢給張明治病,我相信他們的所有希望和寄託如家門前的對聯所禱告的那樣:老少平安四季春。揮手告別兩位老人,筆者已經滿眼淚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