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劉姓的8個主要支系——劉氏文化

四川客家劉姓的8個主要支系——劉氏文化

目前,從收到的劉氏族譜來看,四川劉姓支系有8個主要支系。

一支系漢高祖劉邦長庶肥公後裔。

漢高祖劉邦39世孫劉巨容(唐末著名將領,世家滁州琅,乾符五年拜銀光祿大夫)妣程氏生三子。長子劉汾,字伯臨,生於康武宗會昌四年(官累至銀青光祿大夫,滅黃巢有功,奉詔駐信饒二州),妣九妻生十四子。其為漢廣、漢從、漢明、漢勝四公後裔,有6個分支。

一是新都區木蘭鎮農和劉氏。系劉邦公長子肥公後裔,41世二房漢廣,生於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辛丑歲,遷彭澤竹垣板,生二子:義員、義方。

其湖北麻城初世祖是劉邦公第53世孫慶三公,生三子:魁一、魁四、明四。明朝初年,由江西南昌縣梓溪大成族遷居湖北麻城梓樹坂(現麻城市宋埠鎮鐵門鄉大店村)。傳至66世洪明公,於康熙33年(1694年)甲戊歲從湖北麻城上川入四川成都紅布街。生意不順,後遷新都區木蘭鎮農和村劉家老房定居,為四川始祖。主要分佈於新都區木蘭鎮農和村、紅石村、十里村等地。

二是樂至縣雙河場鄉劉氏。與新都區木蘭鎮農和劉氏屬同支,系劉邦公長子肥公後裔,至63世勝宦公分支,為二子宗義公。清雍正二年(1724年),68世世文公,攜妻吳氏,背上金骸(父母親遺骨),帶著劉家20字輩“永子太世昌,榮華耀吉祥,一德思正義,孝心啟廉芳”,離開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隨“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軍移民長途跋涉入蜀,落戶到樂至縣欽民鄉(今雙河場鄉),圈地插佔高家溝(屬現今地名)等地周圍墾荒種地。

入川六世人口開始發達興旺,或農耕或學藝或辦學堂等,家業逐年壯大。在以後的子孫中,有的科考進入仕途,有的富極一方,成為當地名門望族。200年來,現有人口已達300多人,後居於四川的樂至縣、安嶽縣、成都市、攀枝花市、犍為縣及重慶市等地。

四川客家劉姓的8個主要支系——劉氏文化

三是瀘州市納溪區棉花坡鄉劉氏。與新都區木蘭鎮農和劉氏屬同支,系劉邦公長子肥公後裔,至45世魁五公,生十五子:浤、溥、洞、瀾、顯等,餘未詳。農和劉氏是洞公後裔,而棉花坡鄉劉氏是顯公後裔,74世舟汶公從湖北白石堡,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遷瀘州,落業瀘州忠信鄉(今納溪區棉花坡鄉)大南山大屋基。現有人口3000餘人。

四是簡陽市福田鄉入川始祖劉千二公,為肥公大系41世三房子漢從公之裔孫。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鎖口河(今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遷入四川成都府簡州正教鄉油坊溝(今四川省簡陽市福田鄉石聖村七組)扦佔落業。現已繁20餘代,後裔數萬餘眾,主要分部在簡陽市西部各鄉鎮及成都、資陽、仁壽、眉山等地,也有少部分遷居省外或國外。

五是高縣劉氏。入川始祖劉萬啟,字宗周,為肥公大系41世三房子漢明公之裔孫。原系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三里七都東里河右鳳凰咀撕票坎離城五里麼姑田老房基生長人氏,明萬曆(1573-1619年)孝廉敕授文林郎封奉政大夫,歷任四川省潼州府遂寧縣、敘州府高縣教諭解組,後定居高縣東隅房。本支人口近萬人。

六是廣元市蒼溪縣龍王鎮兩河村劉氏。入川始祖劉之聰,為肥公大系41世汾公九房漢勝公裔孫。本支宗族人口約1000人。

二支系京兆劉氏。

有兩個分支:

始祖劉珙系閩中崇安人氏,南宋時徙豫章泰和縣,後以樞密院領檄來知潭州刺史,厥子秉彝公授教於邵西屯兵坪樂其風土,故後之孫繁衍湘南一族,分支15戶(房):麒戶、泰戶、才戶、定戶、奇戶、辛戶、富戶、晚戶、長戶、惠戶、茂戶、亥戶、敬戶、受戶、八戶。15戶(房)皆散處湘潭,唯富戶、晚戶共居桐木橋(現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桐木橋鎮)。生齒日繁,富戶人丁亦眾,正達公舍舊圖新,與其弟正順公率4人自楚來川重振家聲,落業於新邑(今成都市新都區)北鄉20裡地名安家灣。其後裔分佈於彭州、新都等地。

三臺縣劉氏《宗譜小引》載:韐靖康學士,諡忠顯。韐長子子羽,紹興安撫使,諡忠定,子羽子珙,幹道學士,諡忠肅。珙後數傳,仍歸籍萬年(今江西萬年縣),後徙江西吉安,而太和圳上之有劉氏所自來也。

始祖發祥公,世居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南圳,至4世祖鑑公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太和遷湖南寶慶府邵陽縣東路萬安一都,地名筒衝(今黃花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11世祖胤臺、胤昌、胤奇、胤彥四公入川。胤臺遷川南富順下南鄉觀音巖,胤昌遷臺西八洞鎮白山銀家溝。胤奇公裔多處新店子(今新生鎮)四方及三教寺(今玉林鄉)。胤彥居白家溝今檀木橋石板堰(今星火鄉)。

康熙四十年,10世祖登龍、登瀛二公奉母胡氏入川,二裔居新店子、龍興寺雙碑埡(今德光二村)。6代祖欽佐公胞弟欽佑公裔胤龍康熙四十年至川,居臺西建林驛蘆竹溝三元橋。

乾隆七年,胤祚、胤維、胤儒、胤學四公來川。胤維、胤儒、胤學與胤昌、胤龍裔附處西鄉,胤祚徙臺南樂加場寶瓶山與族同處。後裔聚居三臺縣新生、德光、曙光、太安、星火、下新、玉林、禾加、八洞、縣城及綿陽、梓潼、安縣、江油等地。

三支系景隆公之三文五吉支派。

御龍堂先英房玉元系文斌支、都江堰北川縣與先進房玉盛系劉滔支、威遠縣連界鎮李家凼和榮縣先進房玉盛系劉遠支。分佈較廣。

四支系開七公四叔父凰公後裔。

69世祖(劉凰11世孫)添智公,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與兄添禮攜母入川宜賓義中(現邱場)鄉定居。

上川族譜字輩排列:“國正添心順,朝清世代榮;祖繼承先德,四海樂龍庭。”

五支高石嘴劉氏。

系長沙王劉發後裔,上川始祖上性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上惟同上性公從江西龍南縣苦瓜園經湖南到貴州時,上惟公走失(後定居廣東仁化),上性公跋涉千山萬水輾轉入川,在鄰水縣梁板鄉高石嘴落業,為高石嘴劉氏入川開基一世祖。分佈於全縣各地。

 六支大足鄰水縣劉氏。

系長沙定王劉發後裔,從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十四都雲樓鄉洋渡(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鄉楊渡村)立業之劉仲八公起,為江西洋渡始祖,堂號“永忍堂”。下傳承訓公,四子子偉公於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1445年),由楊渡徙贛州府信豐縣譚慶堡古城(今屬江西定南縣),為信豐古城始祖。

其次子德璋公生四子:第四子劉諧鳴(號雪梅)生子劉少梅(號文統),其次子芳公之孫劉宗誥之子盛琨、盛環同宗詞公之子盛國、盛政,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棄信豐潭慶堡古城(今屬江西定南縣)祖業,徙四川省大竹縣南門外花板橋(今廟壩鎮花板橋村)陳蔡灣,是入川大竹始祖。

鄰水始祖為盛琨。大竹始祖為盛環、盛國、盛政。

 七支川渝漢宣帝劉詢之知幾房立禮,系嗣宗支廷宰公後裔。

元末明初,自江西興國遷川東渝北的劉姓分支,當出江西吉安泰和始祖劉立禮。

白鹿中鄉劉姓嘉慶十年譜載,有多人遷於川北各地。確記有遷川時間地點的,計有:18世劉逢開,劉紹通之子,遷四川南江縣柳樹壩。18世劉逢興,字有臣,遷四川平江縣。19世劉宗進、劉宗瑤,遷四川西充南浦。19世劉宗讓,遷四川南江縣上蒲家坪,廣元縣坪河壩兩處落業。19世劉宗孝,字子林,遷四川渠縣清溪場,落業白鶴寺坎下。生二子:定堯失傳,定榜生六子。

並有劉宗華子劉定元,字殿颺,同遷渠縣,落業於子林業內。19世劉宗智、劉宗祿兄弟,劉逢富子,遷四川儀隆縣潘家溝,卒葬煙墩山。19世劉宗平,劉逢喜三子,遷四川寶寧府閬中縣,落業三教堂。

另記有數十人遷川,居地不詳。

吉安富田分支劉立禮26世孫有劉堯支,於大明嘉靖間,自泰和上模遷蜀之彭水。居有年,聞富順有鹽利,遂遷蜀之富順。曾孫劉應龍,值崇禎之亂,避難漢南峰路里。清康熙辛亥,攜孫劉文道等,遷於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農建鄉劉家河。

八支遂寧劉氏。

系楚元王劉交四子劉富後裔,屬江西安成笪橋劉氏分支。

劉交傳18世劉遐為開基初祖。劉遐在西晉末年出任安成太守,因定居於安成北鄉笪橋(今江西省安福縣山莊鄉笪橋村劉家港),歷27代至43世現公,現公於宋熙寧五年(1072年)歲壬子,遷湖廣新化縣,歷18代。

62世光英公,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歲,率祖入川,居遂寧東、北兩路,系本支入蜀開基之祖。後有清公房光沛公,於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歲入川,居遂寧之西路韋家溝,世官公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歲入川,居蓬邑之戴盈。

高縣月江鎮棉花村劉氏與遂寧劉氏屬同支,系楚元王劉交四子劉富後裔。在江西安成笪橋劉氏34世祖公劉遜分支,入川始祖劉應人,字則隱,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歲(1716年)攜四子(朝永、朝禎、朝習、朝福)填川至敘州府慶符縣三甲永寧鄉(今四川省宜賓市高縣來複鎮)望鍾壩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