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回國後他受到了熱烈的稱頌,他卻給大家看了看他的腰牌,而他的腰牌上,刻著的是“一生俯首拜陽明”。

今天我們要講的並不是這位被稱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而是他一生俯首要拜的“陽明”。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守仁到底有多牛,也許通過上面幾個乾巴巴的介紹可能並體會不出來,我們來說的通俗一點,王守仁“心學”的追隨者遠有明朝的首輔徐階、張居正,近有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心學”甚至掀開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由此可以見得王守仁所創立的哲學流派“心學”到底為後世帶來多麼重要的影響。

王守仁的彪悍人生卻遠遠不止於此,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去看看王守仁的傳奇人生。

王守仁: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狀元有何了不起,我要做聖賢

王守仁於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而他的父親王華,曾經高中狀元。

出身於這樣的家庭,大家可以知道,從幼年王守仁一定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狀元父親也一定對他飽含期望,可小王守仁偏偏對當狀元並沒有什麼興趣。

12歲那年,一次課堂上,王守仁一本正經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爹一樣,讀書登第是也。”王守仁道:“恐怕未必是讀書登第。”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為人生第一等事?”王守仁說:“做聖賢!”王華聞之此事,拍桌而起:“狂妄之極。”

王華此時怕是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將會真的走向成為聖賢之路,也真的會成為與孔子孟子朱熹等大哲並稱的一代聖賢,明代那麼多的狀元都大多淹沒於歷史長河中,而自己卻能因為兒子的成就,被銘記在歷史中。

新婚之夜哪裡有悟道重要

自從王華聽到兒子要做聖賢,擔心兒子走火入魔,於是一等王守仁17歲成年,立刻與江西的故交定了婚事,想著也許兒子妻子生子之後,會逐漸走向正道。

可沒曾想,這王守仁去江西娶妻,也娶出個故事來。

成婚當天,新郎不見了,這下可急壞了岳父一家。過了新婚夜,新郎終於出現了,原來王守仁昨天看大家都在忙碌,自己卻無所事事,於是出門看看,這一看不要緊,看到有一道觀“鐵柱宮”,道觀中有一白鬍子老道稱“無為道人”,竟與王守仁聊的投機,便將生所學傾囊相授。於是,這一老一少就這樣進入了一個忘我之境一一不知今夕是何年,不知此地是何鄉;不知日薄西山倦鳥歸巢,亦不知東方既白殘月漸隱;忘卻了一切人間紛擾,也忘卻了所有塵緣俗念....

問明瞭事情原委,大家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還好,人家新郎官只是熱心求道,不是去跟別的女人玩兒劈腿,那就原諒他這一一回,下不為例。

聖賢之道,到底在哪裡

1489年,王陽明帶著妻子回老家餘姚。途徑廣信時,他去拜訪了理學家婁諒。“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婁諒答:“朱聖人的書中有答案。”

回到老家,王陽明便開始研讀朱熹之學,從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開始,想要從格世間的萬事萬物來獲取世間的大道至理。

於是王守仁便從院子裡的竹子開始,對著竹子“格”,不眠不休,狠狠地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沒能格出什麼花來,反倒是差點把自己的小命給格掉。

王守仁恍然大悟,原來,每件事物的規律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遠無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規律。

那答案到底在哪裡?

龍場悟道,心即理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

現在看貴州可能不算遠,在當時,貴州可以算是真正的人跡罕至野獸橫行。就這樣,王守仁歷經千辛萬苦,躲避了劉瑾的追殺,終於達到了龍場驛。

經此一役,他對功名利祿不再掛懷。惟有生死一念,橫亙於心。他鑿了一副石槨,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擊破龍場山谷的寧靜。王陽明從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原來世間的道理都在心中,“心即理”!

這大大顛覆了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去人慾”,而是講求“知行合一”,萬事萬物的行事準則都在心中,自此一代哲學流派“心學”也標誌著正式的開始。

不僅能文還能武,平叛簡直so easy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消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

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王守仁,又在袁州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

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一生的“知行合一”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經過了一生的坎坷與傳奇,經歷了悟道與平叛,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守仁不僅創立了“心學”,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更用一生去踐行。

世界雖然紛繁複雜,但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實踐,那麼人人皆可以成為聖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