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崢嶸歲月稠!聽老英雄講述解放貴陽那些事兒

回望崢嶸歲月稠!聽老英雄講述解放貴陽那些事兒

採訪現場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貴州解放70週年。為重溫當年解放貴州的戰鬥歷程,緬懷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由中共貴州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省委黨史研究室指導的“回望解放 迎接未來”貴州解放70週年中英雙語Vlog主題報道活動在貴陽啟動。日前,南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有幸隨報道團一起,走進貴州省軍區貴陽第二幹休所,採訪了兩位親歷貴州解放的離休老同志邵希達、左秋祥,親耳聆聽他們講述當年解放貴陽的那些事兒。

回望崢嶸歲月稠!聽老英雄講述解放貴陽那些事兒

92歲的邵希達老人

邵希達老人,是河南省南樂縣人,今年已92歲高齡。1942年11月,邵希達在冀魯豫軍區南樂縣基幹大隊參軍,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貴陽警備區後勤部副部長,副師職;先後參加瞭解放貴陽、畢節等戰鬥,並在印江縣參加剿匪戰鬥;榮立大功2次,並榮獲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等。

1949年9月1日,第16軍46師137團1營參命,隨第二野戰軍五兵團第16軍先遣隊出發進軍西南。當年,邵希達是營部的一名醫生。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起來洗把臉,六點鐘開飯,七點半到八點集合,帶上一小茶缸大米飯,再隨便抓點菜下飯。邵希達說,這是進軍大西南時,他所在部隊的真實情況。

“過了長江以後,我們就到江西上饒一個叫洋湖鎮的地方休整。在江西待兩個月就離開了,第16軍46師第137團1營這時候是五兵團的先遣隊。我所在的1營提前一個月出發,走在前邊。”邵希達老人回憶,坐了400華里的火車後,他們是用兩隻腳(號稱11號),走著進軍大西南的。

《解放軍大進軍,千軍萬馬向前進》這首歌,就是當時行軍時的真實寫照。沒有飯吃,下雨天沒有雨具,也沒有換洗的衣服。但大家的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不管前行有多艱難,勝利總會到來!”邵希達說。

據老人回憶,當年進軍大西南時,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看到解放軍就都嚇跑了。當時邵希達所在的營是先遣隊,除了在玉屏和芷江一個叫“摩天嶺”的地方打了一仗之外,剩下大部分時候都是行軍。很快,他們就由湖南邊境進入了貴州,先到了龍里短暫休整,與後續部隊會合後,就直奔貴陽。

1949年11月15日,光明穿透了黑暗,貴陽終於迎來解放。當天拂曉前,邵希達所在的第137團勝利抵達貴陽城郊,他們登上圖雲關,透過雲霧觀察,貴陽城群山環抱,萬家燈火閃爍,這個西南地區的戰略要地,終於回到了人民手中。

為慶祝貴陽解放,擴大政治影響,瓦解貴州境內的敵軍士氣,全師除138團已先行外,136團、137團及師直屬隊在圖雲關集結,準備舉行入城式。全體指戰員整理服裝和個人衛生,擦拭武器,步槍上好刺刀,火炮脫掉炮衣,以團為單位集中軍號,以軍旗為前導,整個部隊排成3路縱隊,浩浩蕩蕩地向貴陽市區進發。

“那一天,整個貴陽都沸騰了!”貴陽市地下黨組織的學生隊伍和各界人士代表,抬著“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熱烈慶祝貴陽解放”的橫幅大標語;工人們扛著火藥槍,貴陽市工商、教育、文化各界代表手拿小紅旗,紛紛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隊伍一路戰旗飄揚、軍號嘹亮、戰歌震天,喊著“共產黨萬歲”“向貴陽人民致敬”的口號,以整齊矯健的步伐,經紀念塔、大南門、大十字街到達銅像臺(今噴水池)。“這是貴陽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盛事!”回望當時的場景,邵希達老人仍歷歷在目。

1980年7月,邵希達老人離休。但退休後,他並沒有閒下來,而是上老年大學,學習詩詞。“回顧沙場如逝水,故將翰墨換刀槍。”邵希達說,今天,時空轉換,戰鬥武器和戰鬥方式都發生了轉變,但革命軍人的氣勢要一直旺盛地保持著。他告誡年輕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回望崢嶸歲月稠!聽老英雄講述解放貴陽那些事兒

92歲老英雄左秋祥

左秋祥老人,是河北省唐縣白合鎮馬家峪村人,今年也是92歲高齡,受其參加八路軍的大哥的影響,他於1942年1月參加民兵併入了黨,1946年8月正式參軍,1984年11月離休,至今生活在貴陽。

“當年是在晉察冀邊區、陝甘寧邊區,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站崗放哨、掩護群眾轉移,還有埋地雷、破壞敵人交通,以及抬擔架、送公糧,我曾配合八路軍打過鬼子。”打開話匣子,回憶起當年當民兵的情景,老人仍然記憶猶新。

70年前,二野五兵團第16軍46師136團在結束京滬杭戰役後不久,部隊傳達了進軍大西南、解放並經營貴州的命令。左秋祥當時是第46師136團團部掌旗員,參加瞭解放貴州戰役。

1946年,左秋祥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是進入曲陽新兵團培訓,後來進入東北的二野部隊。

1949年4月21日,第二野戰軍一縱1旅1團在安慶過長江,左秋祥是2造機槍班的戰士。

過江以後,就是渡江戰役,一直南下追,南京、上海還有杭州、蘇州一直到上饒。在上饒休息兩天的時候發了軍旗,左秋祥當掌旗員,打軍旗享受副排級待遇。

在路上過完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後,部隊改為白天休息、晚上趕路,繼續西進。晚上行軍深一腳淺一腳,身上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遇到下雨天,下半夜的寒風吹得人直髮抖,加上山陡路滑、疲勞打瞌睡,不時聽到有人滑倒發出的哎呀哎呀聲,但同志們沒有一個喊苦叫累的。

1949年11月14日晚,部隊剛到龍里就接到緊急命令:貴陽已被46師138團佔領,第136團、137團及師直屬隊加快行進速度,務於11月15日拂曉前到達貴陽。聽到貴陽解放的消息後,全軍戰士都忘卻了連續行軍的疲勞,一個個高興得跳了起來。

1949年11月15日凌晨,左秋祥所在的二野五兵團第16軍46師136團進入貴陽。

“一會兒通知伙伕、馬伕走外圍,一會兒通知全團號兵集中起來,一會兒通知所有的重機槍、輕機槍、迫擊炮扛起來,有鋼盔的都戴上鋼盔。大家心情都很激動,一路南下走了幾個月,終於要到省城貴陽了,解放大西南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左秋祥回憶說。

左秋祥回憶起進入貴陽的場景:當時貴陽的街道比較窄,路也是坑坑窪窪的,還有馬馱運煤,一下雨都是黃泥巴;老百姓很窮,在街上不時看到面黃肌瘦、破衣爛衫的人。

“70年來,貴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前景好,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年輕人要愛國愛黨。”左秋祥說。

回望崢嶸歲月稠!聽老英雄講述解放貴陽那些事兒

1949年11月15日貴州解放(圖片來源網絡)

邵希達、左秋祥兩位老人,一位來自河南,一位來自河北,70年前,他們因為時代的召喚和革命的感召,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未來緊密相連。老英雄們來到貴州,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貴陽。時光荏苒,烽煙平息。

新時代的貴陽繁榮正盛,人民群眾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飢寒交迫到吃穿不愁、衣食無憂,這些都是像邵希達、左秋祥一樣的老一輩革命者,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讓我們向英雄們致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文圖:全媒體記者 石傳珏 崔娣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