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要滅日本,劉伯溫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護日本呢?

2218992768


唐朝時期,大唐在白江口之戰中打敗日本,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就一直經常派人到中國學習。但從元朝開始,日本又經常擾亂中國海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派使者前往日本,想讓日本對大明稱臣進貢。但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不僅沒有同意,還直接誅殺了大明使者。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打算立即對日本宣戰,但就在此時,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了一番話後,朱元璋便放棄了攻打日本的想法。劉伯溫主要是從地理原因、軍隊狀況、國家財政、以及前朝準備殲滅日本而為未成功的教訓這幾個方面,來阻攔朱元璋消滅日本。

首先從地理原因來講,日本距離中原較遠,其間還要橫渡大海。而日本盤踞在島上容易防守。明軍如果要攻打日本,光是路途遙遠,後援不足這一點就決定了此戰不宜進行。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軍隊建設並不是很強大。此時需要修養而不是大動干戈,雖然明朝當時的海軍很強大,但日本的海軍也不弱。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對明朝來說實在是不划算。

而明朝建國之初國家還不夠穩定,財政狀況也不太樂觀。普通百姓都不想要再發生戰爭。當時的財政狀況也不允許國家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無法為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補給,這對於遠征作戰將是巨大的問題。

在朱元璋之前,元朝就曾兩次派兵攻打日本。雖然開始殲滅了數萬日寇,但是後來由於日本臺風的影響,是元軍損毀了大量的戰艦,軍隊也折損多半。姑且不說朱元璋的軍隊比元朝強多少,就颱風這一點,即便劉伯溫再怎麼神機妙算,也不能左右天氣。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不能輕易攻打日本。

攻打日本所得到的利益也十分的少。日本當時地處偏遠,也並不是十分富有,即便攻打下日本,如此遙遠,也難以管轄。稍微有一點經濟頭腦的人,都不會選擇去啃這塊沒肉的骨頭。

這就是當時劉伯溫說服朱元璋進攻日本的原因。可是劉伯溫也沒有想到時值今日,彈丸之地的日本卻成了中國的心頭之患。


幻中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原本臣服於元朝的藩屬國也都轉到了明朝,然而在我國周邊的小國裡,唯獨日本沒有臣服於明朝,還把朱元璋的使臣殺了,朱元璋想要發兵攻打日本,劉伯溫確一再阻攔,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為大家簡單明瞭的談談!


其實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劉伯溫認證日本此舉並非是有心的!

在我國元朝的時候,因為日本沒有像元朝臣服,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就派人征討日本,雖然最後沒有徵討成功,但是對於日本的打擊來說也是夠慘的了,所以在那個時候日本就開始痛恨中國人了!


而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日本人以為是元朝的人,因此才一怒之下殺了朱元璋的使臣(這也是劉伯溫認為日本不是有意的原因)!

第二;就是當時明朝的國情了

在朱元璋想要攻打日本的時候,明朝發生了自然災害,加上明朝初年百姓剛剛經歷過戰亂,需要和平的年代來生產和耕田,在劉伯溫勸說後,朱元璋也意識到明朝此時確實不易攻打日本,劉伯溫一再阻攔,所以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討日本的想法!


總結;要按照劉伯溫的意思,明朝剛建立,沒有能力在繼續戰鬥,要養民生息,雖然說元朝當時滅亡了,但餘孽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此時出兵也是對大明不利的。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易守難攻,就是打下來了,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不好管理!


武大官人


歷史上,朱元璋要滅日本,劉伯溫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護日本呢?

在我國存在過的眾多朝代裡面,明朝算是發展的比較好的一個朝代,這和明朝強大的國力、先進的武器等原因有分不開的關係。當年朱元璋拿下了天下之後,順理成章的就建立了大明朝。咱們也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比較強勢的帝王,所以在他的震懾下,很多曾經依附於元朝的小國家都紛紛轉頭依附於大明朝。但是,在這眾多小國家裡面,卻有一位比較狂妄的小國家拒絕依附於明朝,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當年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到日本,向日本的天皇送達了國書,要求他們依附於自己,結果日本拒絕了這一個要求。第1次,朱元璋忍了,第2次又派了使臣過去。但結果這一次他們更狂妄了,將派過去的使臣殺了,只留了兩個回來傳信。這一下真的讓朱元璋怒了,他決定要出征日本,給這個小國家一點教訓瞧瞧。他將這個決定在朝中一提,絕大部分大臣都表示了贊同,認為應該滅一滅日本的威風。但是劉伯溫卻持有反對意見,甚至以死要挾也要護住日本,他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舉動呢?



其實劉伯溫護住的不是日本,他只是認為攻打日本對於大明朝沒有好處,所以他是站在明朝的角度考慮後做出的這個舉動。劉伯溫認為,此時出征日本,可能對日本造成不了太大的傷害,反而會使得大明朝的國力衰弱,屆時會給外人可乘之機。



一、明朝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安定。每次到了朝代更換交替之時,最主要的是穩定國家,實現安天下的目標。因為一個新的朝代剛剛建立之時,百姓的心還沒有齊,一旦國家內部出現動盪,就容易給外部敵人造成可乘之機。劉伯溫認為,若是攻打日本,派出大量兵力之後,國家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

二、日本地理條件特殊,不易攻打。當年元朝就想要征服日本,但是多次派兵都失敗了,不僅沒對日本造成傷害,反而使得兵力大大減少。這就是因為日本屬於島國,要想去攻打它,就需要派出水師遠渡大海。而海上的意外很多,不可操控性大,一旦遇到天氣不給力,可能就會在海上全軍覆沒。再者,當時的明朝水師力量並不強大,貿然派兵,並不是明智的舉動。

就是考慮到了這些原因,劉伯溫才持有反對意見,甚至不惜以死相逼來讓朱元璋打消這個念頭。


江上孤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趕出了京都,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同時日本國內地方勢力割據,戰亂不斷,當時的日本很窮,資源也很匱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盜去掠奪,騷擾朝鮮,中國沿海一帶,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經出現的問題。

日本倭寇畫像

元朝時期,中國在周邊有很多的藩屬國,但是元朝沒能征服日本,兩次東征十多萬的部隊,大敗而歸,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時期的藩屬國們,紛紛轉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讓使臣,帶著國書東去,讓高麗、安南、占城、日本四國歸服大明,承認大明帝國的宗主國地位,前面三國見元朝都被朱元璋滅了,所以紛紛歸服,但是日本卻對朱元璋派使臣送來的國書不以為然。

元朝沒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個是為了讓日本歸服,另外一個就是讓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國民,別像野人一樣到處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統天下,大明軍隊正是士氣鼎盛的時候,也真沒把日本當回事,見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沒有反應,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國書去,但是卻被日本懷良親王當成了威逼,懷良親王是後醍醐天皇的兒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殺了,就留了兩個傳信的人回來。

朱元璋畫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殺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視啊,朱元璋頓時火冒三丈,下令要將日本夷為平地,但是在大臣們一番勸導後,朱元璋冷靜下來了,大明建國不久,不適合遠征,日本那邊也正是南北朝對峙,所以懷良親王想了想,現在不適合過多數敵,也對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沒有和他計較。

後來朱元璋又派大臣趙秩出使日本,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禮遇,日本也給朱元璋送來了不少貢品表示願意稱臣,之後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過了十多年,但這之後日本開始慢慢變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對於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貢時,遞交給大明皇帝的國書,卻讓手下大臣代寫,用語也不符合禮節,朱元璋就很不高興,對日本天皇表示了強烈的譴責。

其實日本天皇也真沒把大明當回事,當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裡面的一些話很有意思: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這封書信,日本天皇很明確表達了態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見了這封回信,當即就決定要討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們也紛紛響應支持,但是這個時候,劉伯溫卻極力反對朱元璋征討日本。

劉伯溫給出了這麼幾個理由,日本之所以敢這麼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雖然日本資源匱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實力,大明只能以水師遠征日本,但是水師並不是大明軍隊所擅長的,並且明軍對日本的地理環境也不瞭解,並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軍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強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對於日本不可輕易動兵。元朝東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國不久,國家的建設才步入正軌,遠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並且即便打贏了日本,日本資源匱乏,還很貧窮,那麼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視,和武力征服後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日本不過彈丸之地,即便以後發展強大,也遠遠不是大明的對手,而明軍現在更應該建設強大的水師,日後在一擊擊潰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曾經兩次東征日本,但是正因為對日本並不瞭解,輕敵而導致了兩次東征的失敗,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這一番分析後,覺得挺有道理,並且即便維持現狀,日本在表面上也還是對大明稱臣的,所以冷靜之後,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討日本,而是加強了海防,處處提防著倭寇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該不該征討日本還真不好評價,遠征了打贏日本還好說,至少能確保幾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軍打輸了,不但會導致大明國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掛不住,甚至會導致倭患的加劇。既然這樣還不如加強沿海一帶的防禦能力,建設好大明來的實在,朱元璋心裡也沒底,所以乾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計較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在元朝和明朝兩朝之間,兩國先後對日本發動過或者準備發動戰爭,元世祖派遣大軍多次入侵日本,但是在日本臺風的影響下,日本的武士在岸上將元軍予以全殲,成為元軍不多的敗績。到了明朝之後,朱元璋繼續準備對日本發動戰爭,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劉伯溫,就曾經用自己的力量保護過日本。

說到了劉伯溫就不得不提到皇帝朱元璋,兩個人在一個朝廷為著天下的局勢操心。當時的朱元璋可以說是有著很強的勢力,於是不管到哪裡都能打贏勝仗,甚至將自己的軍隊開到了周邊的國家,而如果沒有當時劉伯溫的建議,恐怕現如今的日本也成了他鐵蹄下的一個俘虜,那麼到底為何要如此力勸皇上不要消滅日本呢?

1:明朝建國後的局勢

其一:當時連年征戰不適合繼續擴張

當時朱元璋已經發動了多年的戰爭,雖然自己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要發動戰爭,這也會讓許多的老百姓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當時的大明朝已經建立,軍隊也都嚐到了勝利的滋味,於是已經殺紅了眼的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擴張。但是這時候理智的劉伯溫則認為現如今已經發動了太多的戰爭,實在不應該繼續征戰,而是應該休養生息,讓百姓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其二:明朝海戰經驗不足

在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對於海外的航行技術是屬於捉襟見肘的。這點可以從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就可以看出來。在陳友諒的進攻下,朱元璋險將成為失敗者,在明朝初年,明朝對於遠洋航行的經驗和軍事力量顯然是準備不足的,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日本,所以對日本只能望洋興嘆。

2:前朝失敗的借鑑

其一:元朝東征日本的經驗

在元朝的成立之後,元朝在四處征戰的時候,唯一遭到失敗的經驗就是東征日本的失敗。在和日本多次征戰的情況下,元朝的軍隊因為原始的運輸方式和補給的遭到了日本的迎頭痛擊。因為遭受颱風的影響,不熟系海戰的元軍在日本的國土上沒有援軍和補給的絕境下,多次遭到失敗,劉伯溫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事情,成為了一個原因。

其二: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對明朝造成影響

當時的大明朝可以說是騰飛的,一個小小的日子根本不足以撼動這個強大的王朝,但是如果一味的對其進行攻打,其實是有點趕盡殺絕的意味。而彼時日本這個小國也根本沒法對明朝造成威脅,於是劉伯溫更是不贊成去攻打那麼遙遠的國家,還不如好好建設自己的王朝,也借鑑了元朝失敗的經驗。

其實劉伯溫作為一個十分聰明的人,用他的思想曾經影響了皇帝很多,更是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對自己的國家和朝廷都是十分忠心的他拿自己的個人利益放在最末端,而是把百姓和大明看得十分重要,我想胸中自由大愛就是如此之體現。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說法有點言過其實,應該是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那為何不攻打呢?很多人也會問,如果朱元璋攻下日本,打敗倭寇,或許後面的一切歷史都改寫了。想要知道根本原因,就先來說說當時的時代背景。

(劉伯溫雕像)

朱元璋為何要滅日本?

在成功的將元朝蒙古人從漢人的土地上趕出去之後,朱元璋成立了大明王朝。這個時候國家凝聚力很強。作為一代雄主,心裡想著擴張版圖,實現自己的宏偉大業,於是讓使者去日本、高麗(朝鮮半島)、安南(越南南部)、占城(越南北部)四國,讓這四個國家宣誓對大明效忠。可是使者過去了,除了日本不肯以外,其餘三國紛紛表示歸降。那麼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也就是倭寇不肯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元朝忽必烈時期,當時日本不肯臣服元朝。試想下元朝都將疆土開拓到歐洲萊茵河附近了,怎麼可能在東面讓一個彈丸小國存在,於是發兵攻打,可惜天公不作美,出現大風暴,最後落荒二回。而且這樣的事情在之後又發生了一次,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情況又遇見大風暴。於是日本人都管這個叫“神風”,就這樣日本人心裡的囂張氣焰越來越盛。所以到了朱元璋時期的大明朝,日本面對國書,就直接直接回復要打便打這樣的話。朱元璋是何人?為了給子孫鋪路功臣都可以冷血殺害的人,聽到使者的複述後立刻火冒三丈,準備點將攻打日本倭寇。

(朱元璋劇照)

劉伯溫為何要勸說朱元璋不去攻打日本呢?

明朝剛剛建立百廢俱興,劉伯溫作為軍師,動腦子的人,他所考慮的更遠。可能的原因有二:

  • 明朝需要發展,不能再發動戰爭

經歷了元朝的覆滅,明朝很多設施都得重建,很多老百姓也厭倦了戰爭,只希望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這個時候明朝集團內部的主和派呼聲應該是最高的。萬一因為發動戰爭,而且去攻打一個彈丸之地損失慘重的話,到時候再發生民變或許就得不償失了。

  • 日本為彈丸之地,無需過分放在心上

從現在的日本地圖上可以看到,日本四面都是海。而且從古至今華夏民族非常看不起彈丸之地,認為日本人民風難以教化,像野蠻人一樣。而且四處都是海,想要大規模威脅明朝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明王朝,地大物博,人才輩出。所以絲毫不把日本放在心上。

(劉伯溫劇照)

朱元璋處理日本的方案

當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訴說後,覺得再次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的話不可取。於是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端出兵,殺傷性命”。大致意思就是說對待這些個彈丸之地,不要為了貪圖一時之功最後導致戰爭。

從今天來看,劉伯溫的勸說讓朱元璋給後人挖了個大坑。但是對於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來說休養生息是上上之策。所以孰對孰錯,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一樣。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劉伯溫此舉是為了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


歷史每日說


中國與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靠的極近,一衣帶水。歷史上中日關係也是反反覆覆十分微妙。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曾兩次想派兵攻打日本,但是兩次都是被劉伯溫極力攔下。為什麼劉伯溫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呢?

朱元璋想攻打日本的原因其實有挺多的。朱元璋算是個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物了,朱元璋本人也是個獨斷專行,盛氣凌人的主。朱元璋就是想當大哥大,讓其他國家都認他當老大,但是日本卻聲稱要和明朝平等相待,朱元璋於是對日本十分不滿。除外日本倭寇長期在我國東南沿海騷擾,搞得朱元璋十分頭疼,並且對日本痛恨在心。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朱元璋在派使臣到日本,但是五位明朝使臣卻是有去無回。於是朱元璋在盛怒之下想要攻打日本,但是最後被劉伯溫阻止了。

劉伯溫生為中國人,以死相逼而保護日本這個說法未免過於誇張,而且劉伯溫也沒有必要去保護日本。

劉伯溫是出於考慮朝廷大局才極力勸阻朱元璋放棄攻打日本的念頭的。明朝建立初期,政治不穩百廢待興,如若再次出征日本的話定會導致殺伐不斷、民不聊生。另外還有元朝的前車之鑑,元朝兩徵日本都慘敗,士兵損傷慘重,並且水戰帶來的損失和影響也是使得元軍後面對日軍都恐懼不已,實在是得不償失。

劉伯溫說出的這些理由也是讓朱元璋冷靜了下來,不過幸好明朝沒有派兵攻打日本,否則明朝早就敗於日本了。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元朝末年,日本人便開始侵襲我國的疆土,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便派了個使臣過去告訴他們應該約束自己的國民,不要縱容倭寇橫行“不然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兵”。

可日本人卻將朱元璋的使者給殺掉了,氣得朱元璋拍桌子,揚言要滅掉日本。

此時阻止朱元璋滅日本的,根本就不是劉伯溫,而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

至於胡惟庸為何要保護日本,按照朱元璋的說法,是他私通日本,意圖顛覆大明。如果朱元璋把日本滅了,那他不就失去了外援了嗎?

《明史》: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林賢案在明史中幾乎是一筆帶過,整件事情的經過在朱元璋編寫的《大誥三編》中有詳細記載:前明州衛指揮林賢帥兵守禦,以備東海防倭。不期指揮林賢當在京隨駕之時,已與胡惟庸交通,結成黨弊。朕責指揮林賢就貶日本。

居三年,惟庸闇差私往日本取回,就借日本國王兵,假作進貢來朝,意在作亂。其來者正使如瑤藏主、左副使左門尉、右副使右門尉,率精兵倭人帶甲者四百餘名,倭僧在外。

比至,胡惟庸已被誅戮,其日本精兵,就發雲南守禦。洪武十九年朕將本人命法司問出造反情由,族誅了當。

按照《大誥三編》的說法,胡惟庸阻止朱元璋滅掉日本人,給出了四方面的理由:

一、大明朝剛剛建立,需要休養生息,不宜輕易動用戰爭手段;

二、如果剛建國就滅了日本,容易讓鄰國警惕自己,從而提升打造和諧外交關係的難度;

三、日本遠在海外,自己對對方並不熟悉,隨意動用戰爭,結局不可控;

四、胡惟庸不想朱元璋把日本人淘汰出局,從而讓自己失去一股能夠幫助自己造反的勢力。

由於時代久遠,能查到的只有朱元璋給出的版本,所以以上觀點都有點片面,真相如何,全看各位讀者自己取捨。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朱元璋曾經想要出兵日本,但是後來他自己又將日本立為不徵之國。而其中的原因是朱元璋瞭解了日本這個國家。

也就是說朱元璋明白了打日本,得不到一點好處,為何這麼說呢?簡單說兩點。


一是朱元璋認為日本是化外之國,其國貧瘠,民眾不識教化。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明朝已經佔據了最好的耕地,也佔據了最富饒的土地,不值得再去花費巨資攻打日本。

因為打下日本,治理難度很大,而能夠獲取的利益很少。這實在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且朱元璋認為,只要中原王朝不出現極端無能衰弱的時候,日本這個國家就威脅不到中原王朝。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對此事有很全面的論述,基本算是目光長遠。確實只要中原王朝不太衰敗,日本就掀不起太大風浪。

而第二點在於朱元璋認為北方的威脅,是大明王朝第一要解決的要務,因為北方的元朝,還沒有被徹底打垮。


當時的情況就是蒙古人退回了草原,可是其還有一戰之力,也就是說蒙古這個隱患不除去,大明北方就不安全。

所以即便是後來的朱棣,這不得不放棄安南,選擇了死扛蒙古,不惜多次北征蒙古,企圖如同大漢一般,將蒙古徹底趕走。

其實從歷朝歷代來看,威脅永遠都是來自北方,唯一一個真正北境安寧的朝代就是清朝。


小司馬遷論史


劉伯溫或許勸過,但以死相逼之說就有點誇張了,他又不是日本人的後代,犯不著如此緊張。

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地震頻發,說不定哪天就突然沉入海底了,所以千百年來,日本人極度渴望逃離日本島,去往更安全的大陸。所以說,日本的侵略本性是深入骨髓的。


唐太宗時期,中國曾經教訓過日本,當時唐朝聯合新羅攻打不聽話的百濟,百濟呢?就向日本尋求救援,結果日本派出了五千精兵前來支援,雙方在白江口展開大決戰。

戰爭結果,日本全軍覆沒。吃一塹長一智,從此之後,日本乖了一段時間,而且還虛心向大唐學習,所以現在日本保留了許多唐朝的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三次攻打日本,其中有兩次因為颱風無功而返,有一次登陸到了日本本土,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元軍全軍覆沒,後來日本人感謝這場颱風,稱其為“神風”。二戰時期的“神風突擊隊”就是取名於此。


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展示大國威嚴,曾經派出使者出訪周邊各國,要求他們承認明朝是大哥,願意臣服在大明的羽翼之下,別的小國甘願稱臣,但唯有日本頭仰的老高,說要與大明平等交往。

朱元璋很生氣,當時便想興兵征討小日本。恰在此時,胡惟庸案爆發,錦衣衛從胡惟庸的家中搜出了其與日本暗通往來的信件,此事更加堅定了朱元璋征討日本的決心。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最終攻打日本的計劃擱淺了,終朱元璋一生再未提起,這是為何呢?


有人說,是劉伯溫的再三規勸,才讓朱元璋放棄了計劃,劉伯溫勸告道:“日本離大陸太遠,勞師遠征,補給不足,難以取勝;而且日本領土狹長,民族強悍,根本難以同化。”劉伯溫又舉了元朝三次攻打日本失敗的先例。

劉伯溫的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朱元璋果斷放棄了攻打日本。

其實劉伯溫說的很對,攻佔一個國家或許不難,同化這個民族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