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聲名顯赫的第一家族 兩代潛龍 一朝攝政 注意圖8的去世時間


1888年時的醇親王奕譞 清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可謂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聲名顯赫。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共生育7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殤,第二子為載湉,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灃、第六子為載洵、第七子為載濤。

奕譞與其二子合影 愛新覺羅·奕譞,道光帝第七子,生於道光二十年,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登基後封為醇郡王。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時,與恭親王奕欣一起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出力,事後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主管神機營練兵事務。同治十一年(1872)晉封親王,十三年末因次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光緒帝,疏請開去一切差使,懿旨允之,命以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六年(1880),再管神機營。十六年(1891)因病去世。

兒時的光緒與生父醇親王奕譞的合影

1901年,醇親王載灃出使德國道歉時的合影。

1908年明信片上的光緒帝

第二代醇親王載灃半身肖像   載灃:奕譞的第五子,光緒十六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二十七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進行道歉。三十三年五月,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光緒三十四年其子溥儀溥儀入嗣繼承皇位,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載灃半身肖像 面對清末鼎沸的局勢,載灃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清帝退位後,載灃以醇親王退歸府邸,在京深居簡出。1912年9月,孫中山到北京,曾訪晤載灃,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權之舉,並題照相贈。1928年,載灃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東北探視溥儀,月餘即歸。


清末攝政王載灃,右側是溥儀。 1951年初,因年老多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載灃最終因年老多病而去世於共和國初年,稱得上善終了,

溥儀與生父攝政王載灃。

幼時的溥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