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遵義姑娘把羊肉粉館開到了北京城,生意還很火

今年27歲的張正華,是桐梓縣“北門張家羊肉粉”第三代傳人。4年前,她放棄留學機會自主創業,將風味獨特的羊肉粉館開進北京城,並發展壯大。

這個遵義姑娘把羊肉粉館開到了北京城,生意還很火

在京創業開店

2011年,張正華到北京上大學,聽說四惠那邊有一家貴州羊肉粉店,便前去品嚐。結果發現,這家店是東北人開的,味道有些令人失望。“你家的羊肉粉那麼好吃,而北京又沒有,為什麼不試一下子呢?”同行好友的話,在她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這個遵義姑娘把羊肉粉館開到了北京城,生意還很火

在店門口眺望的張正華

就業?創業?升學?和諸多畢業生一樣,2015年大四即將畢業時,張正華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糾結了許久,她最終放棄前往英國留學的機會,選擇留在北京發展。

之後,經多方籌備,張正華經營的第一家羊肉粉店在海淀區永定路開業。儘管店面只有25平方米左右,但生意特別好,每天至少能賣400碗左右,最高能達到500多碗。

2015年12月,第二家店在東城區美術館后街大取燈衚衕2號開業;2016年年末,上海靜安區的羊肉粉店開業;2018年,北京第三家店也順利開張。

之後,隨著北京大力整治穿牆打洞,北門張家的店面變得不再臨街。但是,院子終究“關”不住羊肉粉的香味,食客依舊絡繹不絕。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張正華根據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飲食習慣,對羊肉粉進行了適度的本土化改良,尤其是減少羊油的含量。平時進貨、切肉、收銀等等,她都儘量親力親為。

張正華向記者坦言,這些年的創業歷程,有成功也有失敗,其中最主要的教訓是慎重選址。例如,此前位於重慶的一家店儘管靠近旅遊景點,但很多遊客主要選擇品嚐當地美食,而非羊肉粉。不久之後,該店倒閉。

截至目前,張正華共經營著4家羊肉粉店,其中北京兩家,桐梓兩家。北京永定路店由於房租問題於2015年11月被迫停業。

這個遵義姑娘把羊肉粉館開到了北京城,生意還很火

按鈴出餐

帶動鄉親就業

為確保口味正宗,“北門張家”的羊肉、辣椒、酒等主要食材都從貴州採購。今年6月,張正華和別人合夥在桐梓建了養殖場。4個飼養區域正由小變大,以備不時之需。

此前,張正華的親戚在村裡種了不少優質辣椒,豐收之際卻遇上銷路問題。得知情況,她不僅悉數收購,還積極組織其他村民擴大種植面積。“現在,鄉親們每個月給我送一次辣椒,都是手工搗好的,如果在市場上要賣40塊錢一斤。”張正華說。

走出去的店鋪,能對家鄉起帶動作用的主要是原材料供給,以及就業方面。在桐梓當地,“北門張家”直接帶動的就業人數有20人,每人年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在北京,兩家店共有員工12人,其中9個是遵義人。

“起初,很多人不相信我能把羊肉粉店開到北京去。我們在桐梓招了一個人之後,相互透露就業去向,這樣才一個個過來的。”張正華說。

2017年4月,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某私人老闆找到張正華打算入股投資。不過,其中一個條件是更換原材料。“我是想把‘北門張家’打造成遵義羊肉粉的品牌,不能因為投資而影響40年老店的品質,而且我特別害怕失去主動權。”張正華說,在規模化發展道路上,傳統的市場拓展方式顯得較為緩慢。她至今不後悔拒絕那次投資,不過有的話,可能發展得更好。

北京的店面,是“北門張家”的對外窗口和形象擔當。目前,張正華打算再在北京開一家新店,同時開展電商銷售。

(遵義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