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藥材價格走低,種植大戶賠20多萬:提前歸還土地


丹參這種藥材是前幾年比較火熱的種植品種,它的生長週期為一年,春天收穫之後可以直接切成段,繼續種到地裡。2016-2017年,丹參的價格到達頂峰,每公斤乾貨可賣20多元,每畝地的毛收入高達8000元左右。在皖北地區,很多農民不再種植小麥等傳統作物,轉而種植藥材,取得了不錯的成益。

在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藥材,更有頭腦靈活者,到附近的河南省流轉土地大規模種植。前兩年經濟效益好的時候,去掉土地租金和人工、化肥等費用,每畝地可盈利5000元左右,很多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一年可獲得幾十萬元的利潤。

2019年初,丹參價格開始下滑,乾貨僅能賣到7元錢一公斤,每畝地的收入降到了3000元以下。流轉土地種藥材的已經走到了盈虧平衡點,而在自己承包地內種藥材的農戶每畝還能盈利1000元左右,略強於傳統的農作物。

價格降下來之後,一些農民心有不甘,寄希望於來年價格回升。圖為2019年初一些農民收穫丹參之後,一斤也不對外出售,而是略加清理並切成段,準備全部種植在田地內,造成了今年的種植面積又有所增加。

近日,在當地的一個藥材種植大鎮,攝影師發現本該於2020年初收穫的藥材,種植戶卻提前採收了出來。據瞭解,如果藥材提前採收的話,其中的有效含量難以達到應有的標準。

原來這是一家流轉土地種藥材的種植大戶,前幾年種植藥材盈利了不少錢,今年又流轉了上百畝土地,不料現在價格始終走低。他預計明年集中上市的時候,價格可能會更低,所以提前將藥材採收出來,將土地還給農戶,這樣還可以節省一點租金。圖為年初種植藥材的場景。

新鮮的藥材收穫之每公斤的出售價格還不超過2元,每畝地只能賣到2000元左右,算上地租、種苗、化肥等成本和人工管理費用,每畝地至少要虧損2000多元,種植大戶表示今年虧損了20多萬,明年再也不種了。

而一些村民表示,越是便宜越是要堅持種植,說不定明年種植面積少了,藥材的價格又大幅上漲了,這就如博戲一樣,碰巧了就能掙大錢。你認為村民的種植思路合理嗎?歡迎關注交流,更多草根生活故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