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旅途總少不了電影,車窗外是電影一樣的風景,我又翻出《敦刻爾克》看了一遍,這是一部值得二刷、甚至N刷的經典。

《敦刻爾克》是諾蘭拍攝的第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導演在《敦刻爾克》開篇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諾蘭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叉非線性演繹又來了。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電影有一點同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全篇幾乎沒有出現敵人的身影,諾蘭把調動全片緊張氣氛的關鍵因素放在了銀幕之外,安插在了觀眾自己心中。我們隨時能感受到敵人在周圍縈繞,這是電影最厲害的地方,當然也要歸功於觀影設備的加持,無處不在的敵人,一次又一次伴著完美的音效與極致的畫面享受帶動腎上腺素飆升。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在時間的運用上諾蘭無疑是一位遊刃有餘的大師,諾蘭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分攤在一週、一天、一小時三段片段交叉穿梭並行,從海陸空三條線交叉剪輯最終進行匯合。像這樣將時間長度不一樣的三條線交織,並且最後實現融匯,劇本編寫難度相當之高,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發生混亂和違和。但事實是,整部影片故事的進程都非常流暢。比如飛行員柯林斯落水,與湯米一夥在戰船將沉的鏡頭剪到了一起,緊張感瞬間加倍。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他與漢斯季默討論的以時鐘的秒針聲音為主題的配樂,以及嘀嗒聲後隨之而來的交響樂震撼激昂,樂曲似乎不斷上升,但卻始終沒有升高,高音強度在音階上升的同時逐漸減弱,“謝潑德效應”給故事增加了一種貫穿始終的緊迫感,時刻緊逼觀眾的內心,令人如坐針氈。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寫實”同樣被最大程度應用於《敦刻爾克》這部基於真實事件的影片中,從影片開場槍響,到之後的炸彈、炮擊,甚至於空戰過程中飛機鐵皮外殼的震顫聲,聲音所帶來的恐懼感無一不被原樣壓迫到了觀眾身上,戲劇衝突被置後,畫面帶來了無限真實感,而聲音承載的所有的情感表達在音效優化下展示得更加清晰。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此外,諾蘭在電影中使用了一貫的暗色調,減少了觀眾接受的信息,從而放大了想象空間,但同樣也會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甚至電影的細枝末節也可能無法完整接收,電影愛好者們常常擔心會錯過電影細節中精彩的小彩蛋。

生與靈的爭分奪秒,希望與絕望的正面交鋒。

以往的戰爭片,不乏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敦刻爾克》所展現的是浸入式的觀影,是跳脫了上帝視角,以一種戰爭參與者的新角度去觀察,影片的臺詞也非常少,極大限度減少了剝離感,戰火不熄,風吹過來,沙子好像吹進眼睛裡。槍聲不斷,你無法得知接下來的一分鐘會發生怎樣不可知的意外,電影所呈現的恐懼感十分絕妙,這樣絕無僅有的觀感可以直白的說只有諾蘭才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