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旅途总少不了电影,车窗外是电影一样的风景,我又翻出《敦刻尔克》看了一遍,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甚至N刷的经典。

《敦刻尔克》是诺兰拍摄的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在《敦刻尔克》开篇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诺兰最爱的多时间多空间交叉非线性演绎又来了。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电影有一点同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全篇几乎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诺兰把调动全片紧张气氛的关键因素放在了银幕之外,安插在了观众自己心中。我们随时能感受到敌人在周围萦绕,这是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当然也要归功于观影设备的加持,无处不在的敌人,一次又一次伴着完美的音效与极致的画面享受带动肾上腺素飙升。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在时间的运用上诺兰无疑是一位游刃有余的大师,诺兰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摊在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段片段交叉穿梭并行,从海陆空三条线交叉剪辑最终进行汇合。像这样将时间长度不一样的三条线交织,并且最后实现融汇,剧本编写难度相当之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发生混乱和违和。但事实是,整部影片故事的进程都非常流畅。比如飞行员柯林斯落水,与汤米一伙在战船将沉的镜头剪到了一起,紧张感瞬间加倍。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他与汉斯季默讨论的以时钟的秒针声音为主题的配乐,以及嘀嗒声后随之而来的交响乐震撼激昂,乐曲似乎不断上升,但却始终没有升高,高音强度在音阶上升的同时逐渐减弱,“谢泼德效应”给故事增加了一种贯穿始终的紧迫感,时刻紧逼观众的内心,令人如坐针毡。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写实”同样被最大程度应用于《敦刻尔克》这部基于真实事件的影片中,从影片开场枪响,到之后的炸弹、炮击,甚至于空战过程中飞机铁皮外壳的震颤声,声音所带来的恐惧感无一不被原样压迫到了观众身上,戏剧冲突被置后,画面带来了无限真实感,而声音承载的所有的情感表达在音效优化下展示得更加清晰。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此外,诺兰在电影中使用了一贯的暗色调,减少了观众接受的信息,从而放大了想象空间,但同样也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甚至电影的细枝末节也可能无法完整接收,电影爱好者们常常担心会错过电影细节中精彩的小彩蛋。

生与灵的争分夺秒,希望与绝望的正面交锋。

以往的战争片,不乏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敦刻尔克》所展现的是浸入式的观影,是跳脱了上帝视角,以一种战争参与者的新角度去观察,影片的台词也非常少,极大限度减少了剥离感,战火不熄,风吹过来,沙子好像吹进眼睛里。枪声不断,你无法得知接下来的一分钟会发生怎样不可知的意外,电影所呈现的恐惧感十分绝妙,这样绝无仅有的观感可以直白的说只有诺兰才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