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京劇之“伶界大王”譚鑫培

圖說京劇之“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

譚鑫培,是一位在當時影響很大的演員,人稱“伶界大王”。

在“庚子”年間,有人曾做過一首庚子即事詩,“太平歌舞尋常事,滿城爭說叫天兒”,這的“叫天兒”即指譚鑫培,因他襲其父譚志道“譚叫天”的稱號而稱“小叫天”。

譚鑫培,原名金福,湖北武昌人。原唱老生,“倒倉”後改習武生,並長期在京郊搭班唱戲。後來嗓音恢復,搭“四喜班”,名聲鵲起。王夢生《梨園佳話》中說:“其唱以神韻勝。本能崑曲,故讀字無訛。又為鄂人,故‘漢調’為近。”在唱法上,他確實宗余三勝者多。

他一改過去老生演唱直腔大嗓的唱法,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創出一種講究行腔用嗓、擅花腔,以韻味取勝的唱法來,時稱“雲遮月”。譚氏所開創的“柔美”唱腔也為越來越多的演員、行當所吸收,“柔美”成了京劇的主要審美取向。

譚鑫培對京劇史的貢獻是開創了“譚派”,後世老生無不宗譚。他能開創一派的原因之一是他博取眾長。他唱腔多宗餘,但其他派別也學。他的這種做法是“集眾家之所長,成一人之絕藝,自有皮黃以來,譚氏一人而已”(陳彥衡《舊劇叢談》)。

京劇老生,向有“安工(唱工)”“衰派(做工)”“靠把”三種分類,各有自己的代表劇目,一般伶人只取一而工。譚氏打破了這種分類,集唱、做、念、打於一身,每一工均善,且都有獨到之處。譚派的代表劇作大都體現了他的這種全面才能,後世承之者寥寥。

圖說京劇之“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飾黃天霸

譚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極多,當時幾乎“無生(老生)不學譚”,傳人分新老兩派,老譚派代 表人物是王又宸,還有譚小培(其子)、貴俊卿、孟小茹、羅小寶、貫大元、賈洪林等。言菊朋,餘叔巖早期的表演,也嚴格遵循譚的路子。言、餘在繼承譚派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票界學譚者有紅豆館主、夏山樓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喬藎臣、程君謀等,對譚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詣。後世眾多演員受譚派影響極深。其孫譚富英的“新譚派”則基本上是“老譚派”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其他行當的演員如武生楊小樓,旦行梅蘭芳、王瑤卿等,也受其啟發和影響頗大。

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說道:“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時代、同光十三學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梅蘭芳唱《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後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汾河灣》《四郎探母》等,給梅蘭芳以後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以後我父親又和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京劇史的縮影,譚在先、梅在後,這是歷史。”

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餘叔巖5人。

圖說京劇之“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飾楊延輝

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唸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當時的“老生三傑”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後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而用“雲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同一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圖說京劇之“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飾黃忠

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於他,世稱“譚派”。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從他開始,老生藝術進一步規範化、體系化了,基本穩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在60餘年的演劇生活中,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鄉鎮村野,佔領過當 時中國各種樣式的舞臺,贏得了各種層次的觀眾。他創造的譚派藝術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國戲曲的傳統風範。他出色地 傳承了前輩程長庚、余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唸做打全方位的發展,並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 個藝術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定為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後來的餘叔巖、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氍毹長談”,內容更精彩,關注點贊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