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古琴在我國的樂器發展史上歷史悠久

,堪稱可以代表古代中國的樂器之一。本文主要從古琴發源地泰州的古琴最初發展史講解到古琴的運用領域和所用材質以及大概的藝術風格派別,介紹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地位所在。

泰州是古琴文化的發源要地,泰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稱為 “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一直以來,泰州的經濟文化發達,人文才子匯聚於此。唐朝時期,古琴文化就開始在泰州城小有規模。

如今在泰州博物館中珍藏了清代時期的古琴一臺,是古琴文化傳承人的後代捐贈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泰州也陸陸續續成就了幾名古琴名家。但是由於那個特殊時期,古琴文化在泰州城就逐漸消失了一陣。但是近年來,又日漸興起。

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1. 古老的藝術傳承,成為世界非遺項目

古代的“琴”泛指古琴,又被人們廣泛稱為“七絃琴”。不同時期被人們冠以不同雅稱,例如“綠椅”“絲桐”等等。實際上,古琴是一種平置在平面上的彈撥樂器。主要的演奏方式為獨奏,大部分時候邊彈邊唱,或者和蕭一同和鳴。

古琴在琴內部的構造之上也很有蘊意,琴身長度約為三尺六寸半,琴徵則有十三個,分別象徵著一年中的365日和一年中的十二個整月加上時有時無的閨月。整體含義是歲月無窮無盡,天地人和的三方圓滿,深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認知。

古琴的發展歷史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了,傳說最初始於史前時期的神農時代。而從考古方面的數據可以考證,古琴從出現直到一種成型樂器,以及到漢朝時期已經發展成熟,這期間古琴的演奏文化和整體風格隨著不同時期不同琴藝文人對其的改造和影響,不斷改進直至發展成今日的規模和模式。

古琴的演奏模式在中國演奏史上是史無前人後無來者的器樂演奏模式,古琴的藝術標準極高,藝術造詣也很深,並且頗具華夏民族文化特色。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科學家們製成了一個地球人類文化的宣傳資料放置在人造衛星中,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一個音樂唱片中,中國的典型代表音樂就是古琴所演奏的古代名曲《流水》

在2003年古琴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2.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技能,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

自古以來,“琴棋書畫”就是我國文人雅士的藝術素養體現。琴位居四術之首,足以看出琴在中國古代藝術領域的地位。古訓有言:“士必操琴,琴必依古。”古琴是古人陶冶情操的重要藝術形式,也是高尚情操人世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可以說在古琴的彈奏過程中,淨化心靈,消減慾望。古琴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藝術之一,不論經過多少年的變革,依舊有著它自身的身後藝術造詣,而非供人觀賞的一種娛樂方式。

古琴和中國古代的其他傳統樂器來說,例如琴簫、管樂、琵琶等等,在文字記載的內容上史料豐富,同時對於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相關的音律音樂的普遍教學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古琴體系自成一家,在傳承方式和制琴技術方面也有著特殊意義。

對於古代的音詞詩律的體系建成也有著重要影響。古琴的音律中有三種最為基本的音色,分別為較為鬆散的散音、較為沉重的按音和較為廣闊的泛音。其他的演奏手法有上百種,演奏方式也較為錯綜複雜。

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3.古琴文化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偏向中庸

,講究作風中和,對於古琴文化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古琴在音樂方面的含義偏向於較為平和的韻律美。道家思想重視境界之道,主張道法自然的無為境界,對古琴文化的影響也是偏向這一境界。

古琴的典型音色是舒緩柔和的,正是符合古人所喜愛的生活氛圍。古人在鼓琴過程中就將對琴曲的理解和對美的感悟融入到所彈的琴曲之中。這正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中和之道的整體體現。

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4 古琴文化中廣闊的文化記載

古琴的傳承極具創新精神,是其他樂器所不能的。古琴在不同朝代、不同流派都有文獻記載。古琴的記譜方法極為獨特,保存了千餘年的音響記錄,到現在還能夠為人們演奏,這是樂器史上的奇蹟。

充分體現了琴人在處理口傳與“依譜尋聲”、流派傳統與琴人個性、音樂整體與技術細節等方面的經驗與智慧。古琴自古以來的傳承是琴人口傳心授在讀譜與打譜之間代代相傳。

古琴琴曲的標題性、音結構的帶腔性、節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質上清微淡遠的傾向性,集中體現了中國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徵,構成了漢民族音樂審美的核心,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多方面反映了人在自然、社會、歷史變遷中的種種感受,常見的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瀟湘水雲》《陽關三疊》《憶故人》等。

古琴的韻味:士必操琴,琴必依古

古琴藝術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樂器之一,它的精神內涵以及藝術魅力好似大海,深不可測;古琴曲中蘊含的文化審美思想和藝術精神是中國古代思想在音樂藝術中最集中、最根本、最直接的體現;古琴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靈魂。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責無旁貸地去傳承、傳播古琴這一世界文化遺產,讓它在泰州大地興起,發揚光大,讓祖國的古琴藝術瑰寶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徐上瀛.溪山琴況[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宗白華,王古魯,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