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不建超大型對撞機爭論不休,而有人一碗麵的功夫就想通了

一碗幹拌麵端上了桌,看著麵條上的青色的小蔥,白色的土豆塊,茶色的豆腐丁,黃色的豆芽,綠色的青菜,紅色的辣子面,劉意守甚為滿意。

為建不建超大型對撞機爭論不休,而有人一碗麵的功夫就想通了

劉意守用筷子快速地攪拌,左右上下地倒騰著,他知道,一碗麵做出來只完成了80%,要想味道好,就需要充分攪拌。

很快,這碗麵就拌勻了,菜沉到面裡,面也染上了醬色,雖沒有剛才的色彩,味道卻更好了。劉意守挑了一筷子,放到嘴裡,還是原來的味道。

為建不建超大型對撞機爭論不休,而有人一碗麵的功夫就想通了

一邊吃麵,劉意守一邊習慣性地打開了手機,心裡惦念著早上的新聞。據說在建不建超大型對撞機的問題上,楊振寧和丘成桐、王貽芳意見相左,數學家丘成桐、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為主建派,楊振寧則堅持不建的意見。

不建的理由有7個,最關鍵的理由有兩個:時機已過、費用太高。上世紀80年代,楊振寧也曾對投入2.4億元建設北京對撞機提出過不同意見,楊振寧曾說:“中國現在這麼窮,為什麼不多買、多造一些鐵甲車,而要花這麼多錢搞高能加速器?”1988年10月,北京對撞機竣工,成為國際高能物理領域四大實驗室之一。

這一次,楊振寧還舉了美國的例子,當時美國也在造,挖了一個大坑之後,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最終決定完全放棄,而已經花了20億美元,最後把坑都填了。楊振寧還是擔心中國對撞機成為無底洞,預算是一回事,實際投入又是一回事。楊振寧認為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的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除了費用,楊振寧還認為中國一線物理學家並不多,造好了也是為外國科學家所用。

為建不建超大型對撞機爭論不休,而有人一碗麵的功夫就想通了

而主建方卻有不同的理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則表示建設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這樣一個裝置對中國科學發展是一個巨大機遇,讓中國對人類文明有更大的貢獻。我們做很多‘小東西’,不如建一個大的。”王貽芳說。

“老闆,給到碗麵湯”,劉意守衝著麵館老闆喊道,“原湯化原食麼,怎麼今天麵湯都不到了”,劉意守心裡一陣不快。很快,冒著熱氣的麵湯擺在面前。

對撞機是幹啥的,一個1400億,這可是一筆大生意。劉意守搜索著腦子裡殘留的一點物理知識,接著又度娘了一下。原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也稱為高能粒子對撞機,通過迴旋加速器來加速粒子,再通過粒子碰撞發現新的粒子,以此達到研究物質的基本組成及結構的目的。聽起來高大上,能支撐起這筆大買賣。

網上的民眾和劉意守一樣,也在用僅有的高中物理知識判斷這件事,發表不同的見解。有人擁護主建派,有人支持不建派,還有一部分人是懷疑派,用陰謀論的眼鏡看待人和事。他們有人懷疑楊振寧的動機,也有人懷疑丘成桐的動機。懷疑不建派的人就是美國的代言人,不想讓祖國的科技發展,懷疑主建派的人是在幫助美國拖垮中國的經濟,說來說去都是別人的陰謀。

目前歐洲的大型對撞機LHC是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加速器,其周長為27千米。而中國此次想要建造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周長則在100千米左右。中國要建立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不僅要爭先,還要爭強,好大喜功,這可是中國人的通病。

其實,主建和不建也反映了學術之爭,偏重於理論物理的楊振寧和一些物理學家,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楊振寧還認為,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仍然有其他方向值得探索,比如尋找新加速器原理,比如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

而丁肇中的弟子王貽芳,代表了實驗室學派,試圖通過試驗驗證理論,這也是現代科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這幾年的經驗讓人不得不防,再高地位的專家的觀點,也要問個動機,搞清楚來龍去脈。實際上,美國科學家在美國建對撞機受挫後,希望中國來掏腰包建設。

普通人的生活總是被最強大腦影響著,自古至今莫不如是,就連劉意守現在能坐在麵館裡安心地吃麵,不也是多少年前多少個最強大腦最有影響力的幾個人的決定的影響麼。

吃著10塊錢一碗的面,為要不要添2元錢的哨子猶豫,卻在操心著1400億的生意,劉意守這也是為國操碎了心。

古時候韓國懼怕秦國,就派水工入秦,獻策修渠,打算用此計消耗秦國的財力和人力,而結果是,“鄭國渠”水利工程使秦國更強大。有時候陰謀也未必能得逞。

有人舉出冷戰時期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使得蘇聯本來想轉向民生的計劃擱淺,再次轉向軍備競賽之中。不過以目前的國力,1400億元不算大數字,就算省下這些錢,劉意守還得為加不加這2元錢的哨子猶豫,那些身邊的農民兄弟,也還得為吃碗素哨子面還是肉哨子面猶豫。

劉意守用筷子扒拉完最後的幾根麵條,喝了一口麵湯,擦了擦嘴,最後想通了:建!如果能撞出個上帝粒子,那真的是一大突破,人類的科技能實現突破。而就算省下這1400億,楊振寧也無法影響這些錢的去向。

不過建是建,一定不能成為那些沽名釣譽的人的工具,更不能成為小團體發財的肥肉,不管這小團體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不管設備是誰造的,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像上面的“鄭國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