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觀察量表的基本構成一般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板塊:

  自變量控制觀察:自變量的控制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針對主題問題主動預設的各種教學策略,包括具體的學習形式採用,學習方法指導,有意識的強化訓練、有針對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個具體的步驟都指向主題問題解決的。在課堂觀察中,自變量控制觀察主要是針對教師具體教學行為的觀察、記錄。

  因變量變化觀察:因變量變化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的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和變化,表現為可觀察的興趣、情感、態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課堂觀察中,因變量變化觀察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包括學習興趣、行為以及學習效果的觀察,記錄。

  數據分析歸因、描述:通過對記錄數據的分析、歸因,描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研究的最終結果,也是教學研究最基本的意義所在。相關性越大,越能夠積極有效地指導教師調節教學行為,獲得最佳教學效果;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也會出現我們預料之外的結論,二者沒有相關性或相關性甚微,這樣的結論將引導我們嘗試以新的途徑解決問題。

  自變量控制觀察、因變量變化觀察、數據分析歸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課教師與課堂觀察教師共同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賴教師群體的綜合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群體才能有針對性地預設策略,細緻入微地觀察,真實準確地記錄,有理有據地歸因,從而獲得有價值的研究結論。能科學地設計“課堂觀察量”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關重要的一步。

  下面提供課例研究的一組“課堂觀察量表”供參考。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課堂觀察量表”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