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中華文明素來重視“宗法”,姓氏的使用在社會生活中非常嚴肅,歷史上除了皇帝賜予或勒令更改,姓氏很少變更。間有因變故、仇怨而隱姓埋名的人家,後輩子孫也大多暗中口傳心記著舊姓,以待日後擇機反正,再振門庭。同時,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對姓氏的使用也很在意,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歷來被當作一種磊落情操,倍受世人敬重。遍佈的祠堂和珍藏的族譜也早早將宗族的榮辱具象化,通過祭祀和修譜等一系列活動,使每個人從小便對姓氏生出增榮祛辱的意識萌芽。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滿族的姓氏來源、使用、演變具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的共振,才加速了滿族的漢化——使用漢語漢字,穿著漢族服裝,當然也包括改用漢族的姓氏和名字。從血親哈喇(滿語,意為姓氏)、穆昆(滿語,意為家族),數百年形成的傳統,竟在短短几十年內步八旗制度後塵,迅速瓦解消失,即便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卻終被漢族姓氏全面替代,其中過程不能不值得玩味。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榮孟枚及其書法作品

從“稱名不舉姓”到姓名並用是滿族“吳”姓出現的歷史背景

清代八旗制度確立後,滿族人全民皆兵,守土衛疆的同時,也時常奉調入關作戰。行軍打仗的族群,往往注重個人的勇武和聲名,因而在旗人中盛行“稱名不舉姓”的現象。以吉林為例,無論是漢書的純滿語名字,如穆克登、額勒登保、依克唐阿,還是純漢語名字,如金順、喜昌、榮全,都沿用稱名不舉姓的方式。直到光復之前,所有文牘史料,凡書寫旗人名字,無論滿洲、蒙古、漢軍,均只書名。這並非滿族人沒有姓氏,滿族人不僅有姓氏,而且數量極其龐大。據雍正十三年(1735),弘晝、鄂爾泰、福敏、徐元夢等奉敕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除清代皇室愛新覺羅氏以外,共收錄了1114個滿洲姓氏(滿族姓氏的演變,詳見拙文 )。

自清軍入關後,社會漸漸安定,武功逐步讓位於文治,旗人接觸、接受漢文化的情況越來越多。特別是清代後期,隨著

雍、乾二帝對吉林旗人修文的禁令(《吉林市發展史略》)逐步鬆弛,漢文化在吉林城的滿族人中加速普及。甚至一些漢族姓氏的稱謂開始悄然出現在民間。在《吉林市地名辭典》中有“吳大人三家子屯”詞條,此地位於吉林城南部春登鄉,於光緒初年建屯。因建屯的三家中有一家主人被稱為吳大人,村屯因而得名。此吳家為旗人,今雖無法確認當時是主家自己主動使用“吳”姓,還是被周圍鄉鄰稱呼,至少表明使用吳這個漢姓的旗人家族至少在光緒年間便出現了。不過對於漢化,清代統治者明令禁止,加之滿文化依舊主導著社會生活,旗人生計更要仰賴清政府給予,故而更改和使用漢姓的現象只應是侷限在私下裡的個別現象。

清朝滅亡後,由於政治原因,大批滿族人開始改用漢姓,並開始採用姓、名並用的方式。但是一些吉林滿族的舊吏名仕,會用別人對自己的敬稱作為名字——形式上和漢族姓名無異,實際上還是暗自沿用稱名不舉姓的老傳統:如曾任吉林省旗務工廠廠長的申五春,本姓瓜爾佳(漢姓為關,滿洲鑲紅旗人),名春福,字申五,申五春本是他的敬稱;再如號稱關東三才子之一,後來參與起草過偽滿《建國大綱》的

榮孟枚,本姓胡蘇哈拉氏(漢姓為胡,滿洲正黃旗人),名榮選,字叔右,號孟枚,別署佛桑館,榮孟枚是他的敬稱。敬稱在民國總歸是個別現象,對於廣大普通旗人而言,因襲就有傳統,通過諧音或意譯把滿族姓氏變更為漢姓已是浩然潮流。偽滿以後,出於各種考量,滿族人進一步放棄了古老的滿語姓氏和稱名不舉姓的傳統,完全採用了漢族的姓名。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在今天,祖籍吉林的“吳”姓滿族人百多年前可能不是一家

據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清代就有姓單字“吳”的旗人,如曾參加過平定白彥虎叛亂,一度擔任甘肅西寧欽差大臣的薩淩阿,就是其中之一。在吉林城內外的漢軍旗人中,也有不少人家姓吳,只是在清代,他們的姓氏同其他滿族人一起,並不被提及。等到清朝滅亡,進入民國,吉林的漢軍旗人(同姓但來源不同的現象比較普遍)有許多家族直接把民族改成漢族。還有一些漢軍旗人繼續為滿族,但大都恢復並採用了姓名並舉的方式,其中就應當有“吳”姓滿族人。

至於滿洲旗人,改用漢姓“吳”的就比較複雜了。在民國版《永吉縣誌》中紀錄了許多古老的滿族哈喇改用漢姓的情況,其中改姓為吳的姓氏也列於其中:滿洲烏蘇氏改漢姓為吳,陳滿州吳魯氏改姓為吳,新滿洲吳察拉氏

改漢姓為吳,陳滿州烏雅察氏改漢姓為吳。此外吉林還有兩個滿洲大姓烏扎拉氏烏雅氏也改漢姓為吳。

烏扎拉也寫作兀扎拉,這個家族在吉林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如清初入關作戰的名將席特庫,以及參加過平定新疆叛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名將關保。與名將輩出的烏扎拉氏不同,吉林的烏雅氏家族則在修文方面成績斐然,僅在《永吉縣誌》中就記載烏雅氏慶福、貽谷、錫純等獲得進士、舉人等科舉功名,其中烏雅氏貽谷、晉昌、峻昌等皆為晚清名臣。

雖然改用漢姓,但在社會生活中,旗人還是不大習慣使用姓氏,非特殊情況,輕易也不主動提及。一些舊傳統甚至讓新改的姓氏增加了令人暈眩的虛影。如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錫純(曾任清廷吏部文選司員外郎),本為烏雅氏。因被時人尊稱為錫舉人,進而他的家族也被稱呼為“錫家”,這導致許多不明就裡的人誤會“錫”就是他的姓氏,反倒忽略了這個家族已經改用“吳”這個漢姓。

另外,吉林周邊一些後來沒有加入滿族的旗人氏族,也改姓過吳。這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編劇烏•白辛。烏•白辛祖籍烏蘇里江流域,後遷居吉林城,其曾祖父蘇清阿是衙署裡的收貢官,到了他祖父吳成惠時,把舊姓烏定克改為吳姓,但民族卻恢復為赫哲族(類似的情況在吉林很多,許多蒙古旗人,在民國後也未加入滿族,而選擇恢復成蒙古族)。1919年,烏•白辛出生于吉林市西關果木園衚衕4號,此時他的名字起作吳宇洪……

簡言之,在民國滿族人改用漢姓的風潮中,有許多原本不同的姓氏,都改用吳姓。這導致在今天,祖籍吉林的姓“吳”滿族人百多年前可能不是一家。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民國時期的吳家墳,現在為吉林市兒童公園

解放前吳姓旗人在吉林留下的若干城市印記及點滴軼事

在今天吉林市光華路103號,八十年代末尚存一座規模較大的百年老宅。《吉林市建築志》記載,這座老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宅內曾懸有“太史第”匾額,大門兩側有二折式上下馬石和一對獅石柱(拴馬石),大門與二門相通的甬路兩邊建有牆欄和券式門,左側設有索羅杆子(神杆)……雖然院落已為十多戶居民共用的大雜院,但種種跡象仍能顯示出原來院主人絕非等閒之輩。這座院落就是烏雅氏錫舉人的住宅,因其後人已改姓吳,因而也被稱作吳宅。

錫舉人家族在解放前的吉林城比較顯赫,一方面是錫舉人本人在清代作過京官兒,另一方面是錫舉人的妹妹嫁給吉林鉅富牛子厚為原配妻子。據牛子厚的後人牛淑章撰文回憶,牛子厚一生最不願意結交官府,但女孩卻都嫁給豪門大族,

主要原因在我大媽,她出身貴族小姐,到牛家飛揚跋扈,夫妻不和,她依仗旗人的勢力,使我父親屈服,閨女找人家,都得她說了算,凡是庶出的孩子,都得管她叫親媽,而管生身母叫姨,因此庶出的姑娘出嫁,也得由她作主才行……子女結親也是攀龍附鳳,不是將軍之孫,就是“二侯”之子,偽滿時有人說:“牛家兩輩子姑娘,都是大臣的兒媳。”(《吉林市政協文史資料第一輯》)錫舉人的妹妹個性張揚並非孤例,民國期間,滿族人重視女孩的舊傳統被完整保留,使得許多旗人家的女孩都多少有些驕橫。

當年,在吳宅門前的街道是一條古老的衚衕,因錫舉人住宅在此,因而定名“錫家衚衕”。解放前,在錫家衚衕路北,從今天昆明街向陽市場迤西,漫延到青島街光明衚衕一帶,曾是一個巨大的城邊菜園,這個菜園子也屬於錫舉人家,被稱為錫家園子。直到解放後的1964年,錫家衚衕才與東側的街道貫通,修成柏油路面,改稱為光華路(《吉林市地名志》)。至今,吉林仍有上了年紀的人記得並使用錫家衚衕和錫家園子等舊地名。

在清代,吉林城大東門(朝陽門)外三里多的荒地上,因為生長著九棵白榆樹,得名

九棵樹。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綏遠將軍滿洲烏雅氏貽谷祖墓,在城東關門外九棵樹西,有碑二:一為皇清敕封振威將軍依公諱昌阿(依昌阿在《吉林通志》中有傳)神道碑,一為皇清敕封武顯將軍瑪公諱爾漢神道碑。無論是依昌阿、瑪爾漢,還是貽谷,都是清代將軍,故而這片墳地一度被稱作將軍墳。然而對於吉林東關百姓來說,將軍離自己還是太過遙遠,在他們眼中,這片墳地乃是清代吉林將軍衙門戶司“慶四大人”家的墳地(《昌邑區志》),慶四大人的後代在民國時改姓了吳,於是九棵樹的將軍墳就被俗稱為吳家墳。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吳家墳上建起的日本神社

清末日俄戰爭後,吉林城開埠通商,僑居吉林城的日本人越來越多。吳家墳正處在日本人霸佔的商埠“開發區”裡。按日本的老規矩,有神社,才有靈魂寄託之所,因此,來吉林折騰的日本殖民者一直計劃著擇地修建一座日本神社。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省城吉林淪陷,在吉林的日本殖民者前竄後跳,積力為自己爭奪利益。1934年初,他們打著日偽政府的旗號,強徵吳家墳九棵樹,建設吉林神社。遷墳時土地還未解凍融化,陰風怒號的天氣裡,在日軍刺刀下,吳家後人被迫刨開自家祖墳,撿出先輩骨殖,場面悽慘悲愴。多年後,很多目睹遷墳的吳家老人回憶當年往事,憤慨感傷之情仍久久不能平息。

遷走了吳家墳,日本侵略者便在這裡耗費29850元,建成了遍植櫻花的日本神社(《吉林市園林志》)。而神社南門前的土路兩側,也成為殖民者花天酒地的樂園——三緯路:規模巨大的新生活聚樂館、新派時尚的白山會館,連同酒吧、飯店、日本商店隨著殖民者膨脹的野心拔地而起,原本安靜清幽的吳家墳變為日偽上層花天酒地的“吉林銀座”。好在解放後,處處印刻著殖民痕跡的吳家墳一帶回到人民手中,日本神社被改建成兒童公園,新生活聚樂館改成吉林電影院,白山會館則一度成為吉林市少年之家。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為吳姓爭光添彩的當代吉林滿族人

作為具有從軍傳統的吉林旗人,自解放戰爭起,吉林吳姓滿族人就積極參與到建立和保衛人民政權的偉大事業中,湧現了吳端賢等革命烈士。隨著新中國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來自祖國各地的吳姓滿族人也不斷充實入吉林滿族群體,他們同本地吳姓滿族人一起,成為建設吉林市的重要力量:吉林鐵合金廠副廠長吳建民、船營區十二小學校長吳桂競、吉林市建築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吳錫田、《江城日報》著名記者吳方民、入選中國體育名人堂的花樣滑冰老運動員吳熙範、吉林醫學院教師吳印等廣大吳姓滿族人,都在各自的崗位秉承滿族人踏實勤勉的傳統,為祖國建設事業無私奉獻。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一直以生於40、50、60年代滿族人為骨幹的滿族聯誼活動中,也出現了大量年輕人的面孔。通過老一代人的講解,年輕一代的滿族青年對本民族的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滿族民族品質中最為亮麗的那些核心美德,也在一點一滴地浸潤著年輕人的思想和心靈。展望未來,在為祖國、為民族、為家庭爭光添彩的奮鬥歷程中,再去過分糾結舊姓、旗屬,早已不合時宜。具有不同起源的吉林吳姓滿族人,正在漸漸淡化紛繁的家族起源,轉而開始認同了共同使用的吳姓——在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鼓舞,共同賦予“吳”姓以更新的時代含義!

吉林城那些改姓“吳”的滿族人

市標搖櫓人底座鐫刻的“激流勇進”正是吉林市新時代的城市精神所在

本文寫作過程中獲得了吉林市滿族聯誼會秘書長吳曉莉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別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