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對於魯迅想必沒有人會說不知曉,他雖與這個時代有著百年之隔,但產生的影響力足以撼動一個時代,他從文壇落腳,但卻縱橫多個領域。他是個文人,卻極像個戰士,以筆為槍迸發出強勁的力量和那個時代最為險惡的力量做鬥爭。

戰鬥一生臨別之際獲得無數殊榮,一生光輝的魯迅成為了世人敬佩的對象,逝世後更是獲得了無數人的送行,抬棺之人皆是顯赫人物,終究魯迅的身上有何魅力讓無數人傾倒?

魯迅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他那句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生於1881年9月25日的魯迅原名周樹人,周家在當地紹興城是一個門望族,生於書香門第的魯迅於六歲開始到書屋讀書,多為《論語》、《孟子》等國學經典。

從小聰慧的魯迅十分熱愛讀書,對於書籍的類別沒有限制,周家人更是最大程度的包容著孩子的讀書興趣,更是有意培養著孩子的讀書熱情

,魯迅就在良好的環境之下從《山海經》讀到了《封神演義》。待到13歲祖父因行賄入獄,父親也在兩年後病逝了。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少年的魯迅就此開始承受著周遭鄰里的白眼,在如此險惡的情況下擔起了家中的重擔。1902年遠赴日本求學,想以此改變命運。在日本求學的魯迅感受到了知識的美好以及文筆的力量,但卻沒能騰飛太久就被母親一紙家書召回家中,回到家中的魯迅獲得了母親送來的封建禮物,一場包辦婚姻,一個未曾謀面的妻子朱安。

魯迅的抗爭未能獲得母親的批准,孝道在身的魯迅不得已和這個陌生的女人成親了,婚後立即逃回了日本。而後在日本學習的魯迅因為中國甲午海戰戰敗,遭受了不少日本同學的羞辱。

魯迅切實感受到“一個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難保別人不來打你的嘴巴。”他不願這種難堪的處境於1909年八月,離開東京。在1918年的新文化運動中嶄露頭角,向那個時代發出最強音,誓要把中國的尊嚴奪回來,他無所顧忌的用筆抨擊著封建的一切,從《狂人日記》到《白光》,十多篇白話小說讓魯迅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先驅者。

而後魯迅更是成為了北京大學等高級學府的座上賓,在那個寬鬆的學術環境之下,魯迅成為了文學界的中堅力量,更開啟了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在事業上有成的魯迅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摯愛許廣平,二人相識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課堂上,魯迅的大名聲名遠播讓許廣平十分好奇,魯迅對這個談吐不俗的新時代女青年十分愛護。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起初只是師生身份的二人在通信中探討時局,不斷地讓兩顆心走進了,許廣平選擇勇敢的追求魯迅,魯迅也開始打開了自己的心扉,擁抱了這段果敢而又炙熱的愛情。1927年11月,魯迅和許廣平回到上海,於景雲裡租了一幢三層的房子,正式同許廣平同居生活。即便是家中已有朱安,但魯迅卻也無法拒絕一段屬於自己的感情。

並且那個家也是給不了魯迅太多溫情,四年前因為魯迅和弟妹羽太信子發生矛盾,導致於弟弟周作人同自己絕交。這個家庭沒有給予的溫暖,許廣平都給了。愛情的順遂讓魯迅看待世界的嘈雜沒有改變,這個社會里暴露出的問題讓魯迅無法接受。他的喜怒無常也斷送了很多友誼,包括和錢玄同和郁達夫的多年情誼。

經常寫文抨擊國民政府的魯迅成為了特務暗殺名單上的一員,魯迅在尋尋覓覓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後感受到了人生的方向,於是在1932年和北京各個左翼文化團體的核心分子見面後,開始賣力宣傳著“馬克思主義”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這條路還沒有走太久就因為身體的緣故而中止了。1936年春天,病重的魯迅只有三十八公斤的體重,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意識到也許大限已至,需要交代完自己的回憶,於是用盡了自己的力氣從病床上爬起,寫下來《我的第一個師父》、《這也是生活》

四篇文章,即時對這個世界無聲的控告,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1936年的10月19日的凌晨六時,一代文豪魯迅在同妻子許廣平交說出那句:“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後與世長辭。

魯迅去世的消息很快轟動了上海以及中國的文化界,各界名士紛紛前來弔唁,其中就有國母宋慶齡。1936年1936年10月22日,魯迅先生的靈柩從萬國殯儀館抬出,為其抬棺的人物共有16人,分別是:蕭軍、巴金、黃源、胡風、鹿地亙、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周文、肖乾、聶紺弩、黎烈文、歐陽山、曹白

扶靈的幾人分別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國母宋慶齡、著名文學家茅盾、日本作家內山完造等人。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如此盛大的出殯儀式可謂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情況,整個文化界的力量全番出動送行魯迅先生的最後一段路。在這些人的心裡,魯迅是他們的摯友,是同他們一起並肩作戰過的戰友,更是人生路上的導師。魯迅的精神感染著他們,鼓勵著他們前行,找尋著人生的目標。

自發前來送殯的百姓將送殯之路幾十裡,圍得水洩不通,從規模可以看出當時魯迅先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魯迅的精神雖虛無縹緲,但卻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喚醒著眾多百姓。魯迅先生的精神就是那麼的強大,一代文壇大家雖與世長辭,但卻獲得了世人的認可。

生前苦難交織的中國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死後也用自己的作品不斷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魯迅先生的精神還在傳遞,這就像是一場力量的傳遞,魯迅的精神更像是中國人不屈的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脊樑。

人生之路或許是默默無聞,亦或許是盡力顯示出自己的光輝,迸發出屬於自己的力量。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踐行著“

不虛此生”這四個字,他的名字會永遠留存於世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