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剛反唐是正史,還是虛構?你怎麼看?

清酒暖風lina215yang


薛家三部曲《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構成了民俗演義的薛家將系列,與《楊家將系列》,《呼家將系列》構成了我國著名的“三大家將小說”。

其中對民間的影響,楊家將最有名,薛家將次之,呼家將為末。之所以會這樣,顯然楊家將系列的悲情英雄更加有廣泛的民意基礎,而薛家將是靠實力排名(薛仁貴在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屬於名將系列,而北宋的楊業和呼延贊明顯實力不足,屬於有名氣的普通的將軍而已),呼家將顯然實力微末,所以影響最小。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有了陳壽的史書級《三國志》,才有了羅貫中流傳千古的《三國演義》,而薛家將也是有藝術原型的。

薛家將的第一代薛仁貴,與之相匹配的《薛仁貴徵東》,也最與史實相近,畢竟史書上薛仁貴的功勞擺在那裡,三千玄甲軍大破高句麗數萬人馬,一路凱歌征服高句麗,也就是遼東,是薛仁貴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而且薛仁貴作為高句麗的征服者,受到了高句麗百姓的熱情擁戴,甚至忘卻了亡國之痛。

而薛家將的第二代,薛丁山對應的《薛丁山徵西》,相對就虛構成分大大增加了,甚至裡面出現了黎山老母,王嬋老祖等神話人物,就跟《封神演義》似的,而且薛丁山也是小說改編了,其原型是薛仁貴的兒子薛訥,但是薛訥還是在唐朝的西線戰場作戰的。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徵西的。

至於薛家將的第三代,也就是《薛剛反唐》,那就是演義者,見風就是影,弄點皮毛無限放大,而且有架空時空的嫌疑。

看過《薛剛反唐》的都知道,薛剛反的是武則天,扶持廬陵王李顯(武則天的兒子)繼位,其實是反武周興李唐。從開始踢死太子,驚蹦聖駕,到九炎山落草聚義,然後匯合一系忠臣之後,再加上薛家湧現的無數子孫名將,一路扶持廬陵王,最後剿滅武周,李顯繼位;然後薛剛扶持的李顯又被害死,薛剛的弟弟薛強扶持的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故事就完美結束了,李唐中興,武周滅亡。

而李旦的兒子唐明皇李隆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了。這位把唐朝推向盛唐的君主,也是讓唐朝跌落巔峰的開啟者,繼“開元盛世”之後,巧取豪奪兒媳楊玉環,演繹一出愛情絕唱,進入“天寶危機”,最後引發“安史之亂”。然後,我們那個讓世人側目的大唐就不再是大唐了,而只是一個苟延殘喘的普通王朝罷了。

而“安史之亂”中,薛家子孫,薛仁貴的孫子薛嵩確實加入了叛軍,其後史朝義兵敗,薛嵩攜四州之地歸朝,就是帶了一大塊地盤重新歸附唐朝,被唐朝封為平陽王,終於當上王爺了。比起薛仁貴從一介平民(落魄貴族-----北魏重臣薛安都的後代)拼殺一生,才獲得一個郡公,作為“官三代”的薛嵩更容易獲得高階官位了。而且薛嵩為戰後重建工作做了大量的努力,也算是作為忠臣之後,可以讓先輩含笑九泉了。

所以,我們看出,薛剛的歷史原型是有的,就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也確實反過唐朝,但最後也迷途知返,重新歸附朝廷了。但是演義小說架空時空,改頭換面,將薛嵩演義成反武周興李唐的中興之臣,反唐時間也從李隆基末期的事蹟(“安史之亂”反唐),提前到李隆基的奶奶武則天時期了(李隆基是武則天小兒子李旦的兒子,是武則天的親孫子)。說是架空小說也不為過呀。


剝開歷史迷霧看真相,相信大家現在可以知道《薛剛反唐》是虛構,還是演義小說了吧。



蕭子北


薛剛為薛仁貴之孫,其故事是民間評書和戲曲中薛家將系列的一部分,其中的薛家將指的就是以薛仁貴為第一代,薛丁山為第二代,薛剛為第三代的薛家將。

薛剛是兩遼王薛丁山的兒子,從小就繼承了父親高強的武藝,性格豪邁,並且喜歡打抱不平,非常會惹事。在一次元宵佳節上,薛剛將二太子李奇打死,因而使得唐高宗李治受驚駕崩,創下了大禍。犯下禍事的薛剛當即逃到了外地,李治一死,整個王朝就亂套了,按照唐朝當時的法律,薛剛一人犯法,應當株連九族,但是李治在死前跟眾人交代過薛家歷代功臣,對唐朝也是忠心耿耿,所以此事要追究的話只追究薛剛一人就好。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遭到了想去除薛家勢力的人的反對,他們和武則天說了此事,要求把薛家誅九族,此時的武則天幾乎執掌整個朝堂,稱帝的慾望膨脹,這個建議正中武則天下懷,她早就想除掉開國的功臣和他們的後代了,於是武則天趕走了中宗廬陵王,將薛丁山一家285口斬盡殺絕,捉拿外逃的薛剛。

逃到西涼的薛剛,在友人的書信中得知全家因為自己的原因被滿門斬首,感到異常憤恨,於是對大唐皇室懷恨在心,決定舉兵反唐。薛剛在好友馬登的引薦下得以與中宗相識,得到中宗原諒,授予興唐兵馬大元帥,忠孝武英王。薛剛還赴西涼借兵,結果被西涼公主看上了,娶西涼公主為妻獲得了西涼國的支持,並輔佐當時還是廬陵王李顯討伐篡位的武則天,這也是“薛剛反唐”的來源。在這期間薛剛三次掛帥,揮軍北上攻克長安,最終把張武一黨處斬於父母墓前,終得以報怨仇併為家族昭雪。

至於薛剛這個的歷史人物,更是沒有“反唐”一說。薛剛在以四郡降唐之後便一直致力於唐朝的恢復上,恪守自己的職位,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反唐”跡象。


見yun卸甲


答:“薛剛反唐”純屬虛構。

“薛剛反唐”的故事出自於“說唐系列”中的《薛剛反唐》。

“說唐系列”共包括有《說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樊梨花掛帥》、《薛剛反唐》、《萬花樓》等等。

不難看出,整個“說唐系列”是以講述“薛家將”故事為主的,其次是“羅家將”。

“薛剛反唐”的故事講的是:武則天當道,薛仁貴之子薛丁山為張士貴之子奸臣張臺所害,全家抄斬。薛丁山的三子薛剛勃勃不屈,三祭鐵丘墳,九焰山聚義,擁戴廬陵王李顯,滅武興唐。

顯然,就這故事本身而言,並沒有絲毫“反唐”的意味,故事主角薛剛反的是武則天的武周,最終滅了武周,還政於唐。

所以,有人說,這“薛剛反唐”中的“反”字,應該是“返”字之誤。

但不管是“反”還是“返”,武周還政於唐,一方面是狄仁傑等良臣的苦勸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武則天本人的天良發現,主動迎接廬陵王李顯回京冊封為太子的。當然,張柬之等幾個發起的“神龍政變”也推了一把,總之沒有薛剛什麼事兒。

實際上,世間並沒有名叫九焰山的山,也沒有薛剛這個人。

歷史上的薛仁貴沒有叫薛丁山的兒子,他的兒子名叫薛訥,曾任幽州太守,長期跟突厥作戰。還率軍大破吐蕃,雪了父親的大非川之恥。

當然,把薛訥硬說成是《薛丁山徵西》中“薛丁山”的人物原型,也勉強講得通。

但什麼王敖老祖、梨山聖母、樊梨花、楊凡、陳金定、薛金蓮等等人物,全是虛構的。

不過,“薛剛反唐”的故事,也有一點影兒,但不發生在武則天篡唐代周的時代,而發生在安史之亂期間。

且說,薛仁貴的第五子名叫薛楚玉,曾任范陽、平盧節度使,他的兒子薛嵩,可視為薛剛的原型人物。

薛楚玉後來遭人陷害,以“瀆職”之罪被免職,薛嵩就成了無業遊民、街頭混混。

薛楚玉的范陽、平盧節度使之職先後被張守珪及其養子安祿山接任。

大家都知道了,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

薛楚玉的長子薛嵩就加入了安祿山的隊伍,真真正正的反唐了。

不過,郭子儀、李光弼兩大中興名將橫空出世,薛嵩敏銳地覺察出朝廷會取勝,於是舉兵“返唐”,投降了朝廷。

大唐中興後,薛嵩一路升官,後來被加封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職,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祖父薛仁貴,且畫像被奉入凌煙閣中。


覃仕勇說史


《薛剛反唐》的薛剛是演義中虛構的人物,談不上什麼原型,因為武則天沒殺過薛家滿門。

薛仁貴是隨李世民徵遼東時一炮打響的,但他主要戰功是在李治在位期取得的。他雖然號稱名將,但也有兩次比較大的失敗,一次失徵西突厥,因為治軍不嚴先勝後敗;還有一次是徵吐蕃,被吐蕃大將論欽陵誘至大非川(大致在青海湖再南一些),幾乎全軍覆沒。不過李治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因為薛仁貴有救駕大功,薛曾給高宗當侍衛長,一次山洪爆發,大水衝進宮城,多虧薛仁貴警覺,及早保護李治轉移高處,才倖免於難。

演義中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倒是有所本,此人正名為薛訥,在西域和北疆戰功顯赫,應該是第一個獲得節度使頭銜的唐朝將領,他的後人於史無載。

薛家第三代知名者是薛嵩,他是薛訥之弟薛楚玉的兒子,這傢伙倒真是個反賊,不過他參加的是安史之亂,跟的是安祿山史思明,跟武則天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廝雖然不算安史鐵桿,但直到安史叛軍最後一任老大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即將敗亡,才見風使舵投降唐軍主帥僕固懷恩,撈到個相衛節度使頭銜。不過他這一鎮沒能傳子傳孫。他死後兒子薛平年幼(可沒有演義中薛葵那麼猛),由其弟薛崿繼任,但是他當年的反賊同僚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乘機下手,驅逐薛崿吞併相衛鎮。

薛嵩之子薛平後來當過兩任節度使,也算一時名將,不過他對朝廷比較恭順,算是善始善終。


真正鱷魚不哭


《薛剛反唐》是一部演義小說,它是借薛仁貴之孫的故事,影射武則天心狠手辣,排除異已的事實,表達了作者對她掌控朝政的憎恨和不滿。




《薛剛反唐》中的薛丁山與樊棃花之子薛剛,為虛構人物。之所以要虛構這個人物,是因為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都是家喻戶曉的忠臣武將,選擇他們的後代說事,叫做“釆取一端,生髮開去”,讓人覺得更可信更吸引人。


小說以正月十五鬧花燈,薛剛失手打死二太子李奇為引子。為了強調李唐宗室掌權的正統性,借唐高宗李治之口說道:“念在薛家對大唐有功,只追究兇手一人,對其家族網開一面”。可武則天竟下令將閤家285人處斬,並鑄鐵丘墳,讓其永世不得翻身。言外之意,李家人是講道理的,武則天不僅不講道理,而且殘暴,是個人神共憤的婆娘。

正是由於武則天殘暴起的因,才結出薛剛復仇“反唐”的果。薛剛祭墳時結識眾好漢;西涼借兵,得西涼公主青睞喜結良緣;故人牽線,結識廬陵王;最後,擁戴李顯,殺入長安,推翻武則天,實現了大眾的俠客夢,完成了作者歌頌英雄,貶損武則天的目的。



故事很精彩,大家都愛聽,但是不真實。歷史上薛仁貴第五子薛楚玉,有個兒子名薛嵩,曾經反過唐。此人自幼習武,“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其父在玄宗時期擔任范陽、平盧節度使,薛嵩在父親手下擔任官職。後來,唐玄宗寵信安祿山,兩地的節度使變成了安祿山,薛嵩也變成了安祿山的手下。


唐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反唐,薛嵩不大習文,加上鬱郁不得志,也加入反唐行列。由於薛嵩英勇善戰,被安祿山封為節度使,駐防相州地區。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唐軍乘機展開反攻。唐肅宗派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相州。安慶緒恐難支撐,派薛嵩突圍向史思明求援。唐軍不敵薛嵩的衝殺,屍橫遍野,最後得以殺出重圍。

後來,安慶緒被殺,薛嵩投奔史思明。史思明被殺後,唐軍又一次開進河北地區。薛嵩預感到叛軍將以失敗告終,於是改弦易張,以獻出四州之地為條件,向僕固懷恩請降。唐軍將領僕固懷恩恐再生戰事,準其獻城投降,並保留他們原有官職。



接著,朝廷頒佈詔書:“以嵩為相州刺史,充相、衛、洺、邢等州節度觀察使”。薛嵩到底是忠良之後,在任上勤政愛民,口碑極佳。衰落的唐朝,為了籠絡這些地方藩鎮,維護穩定局面,不斷給這些降將加封。例如,薛嵩先後被封為高平郡王、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平陽郡王,並且其畫像被奉入凌煙閣中。而他祖父薛仁貴徵戰一生,戰功赫赫,拼到底才得了個平陽郡公,凌煙閣也擠不進,真是奇哉怪也!


薛嵩於772年病死,生年不詳。


春秋風雲


薛剛反唐不過是個虛構的小說,和正史的關係僅僅是用了真實歷史做了故事勾畫的背景而已。實際上,薛剛反唐屬於戲說歷史的範疇,在古時候僅僅流傳於說書人和戲劇人的口中而已。

故事中的薛剛,出身名將之後,因為少不更事,一怒之下打死太子,驚死高宗,只得逃亡。在得知自己的家人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被滿門抄斬之後,心中大忿,跑到大遼借兵擁立廬陵王李顯繼位的故事。

薛剛反唐反的其實是武家的唐,而並非是李家的唐。恰恰相反,他實質上是在保唐衛唐。這個故事,其實只是在質疑武周的統治而已。是作為正統對異統在文化上的一種討伐。

那麼歷史上薛剛反唐的原型是誰呢?

一說是薛嵩。

薛嵩是薛仁貴真實的孫子。自幼跟隨家人學習武藝,可謂是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然而,除了武藝高超,但是文化底蘊就差了很多,這也導致其眼光受限。當時安祿山叛亂唐朝,薛嵩覺得跟著安祿山有搞頭,就起兵反唐了。然後隨著郭子儀等唐朝大將力挽狂瀾,安祿山的勢力江河日下,不復開始時的風光。薛嵩頓時就後悔了,然後他就以自己手中的四州為禮,獻給了大唐,獲得了唐朝的寬恕,最終被封為節度使。

二說是李敬業

李敬業又說是徐敬業。其父是英國公,父親死後,他繼承其爵位。

李敬業和薛嵩一樣,從小就善騎射,但是和薛嵩不同的是,他的文化功底要強上許多。所以,他對大唐忠心耿耿。武則天時期,其爵位被廢,貶為柳州司馬。在在武則天竊取大唐政權後,擁立廬陵王李顯,起兵反唐,其實是反周。

但是,李敬業的結局並不太好,反周失敗,最終兵敗身亡。


Crazy歷史


薛剛反唐是清朝人如蓮居士的歷史小說。歷史上以薛仁貴為主的薛家將並無薛剛其人,他的父親薛丁山,母親樊梨花也都是虛構人物。其祖父薛仁貴倒是名耀史冊的唐朝名將。

由於《薛剛反唐》,以歷史大背景為依託,圍繞歷史名將薛仁貴編織故事,其雖是歷史小說,但增強了故事和人物的可信度。藝術形象薛剛、薛丁山、樊梨花等,已經深入人心,在民間人們大多把他們認同為真實歷史人物來談論。薛剛反唐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

據說薛剛的真實原型是薛仁貴第五子薛楚玉之子薛嵩。史書記載:薛嵩少時就以臂力騎射聞名。薛嵩還真和薛剛有相似之處,他也反過唐,安史之亂時薛嵩投在叛軍之中,以軍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刑四州投唐。唐朝正是用人之際,念其是名將之後,將門虎子,既往不咎,被唐朝封為昭義節度使。薛嵩為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的重建工作,做出了貢獻,所以名聲也並不怎麼差。薛嵩和歷史小說中薛剛的不同之處是:薛剛反的是武周,小說結局是薛剛率

軍逼武則天退位,社稷又重回李家人的手中,薛剛是復唐的功臣。歷史上的薛嵩卻真正反過唐。

小說中薛剛的父親是薛丁山,據說薛丁山的真實原形是薛仁貴長子薛訥。薛訥是薛嵩的伯父,小說中是父子。歷史小說也允許天馬行空,虛構的故事更精彩,相信誰也不會為這個較真。

今古大觀個人陋見,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指點。,


今古大觀


薛剛反唐是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人、也並無此事。

傳統的戲曲和評書中,薛剛是薛仁貴之孫、薛丁山之子。因為薛仁貴是唐朝名將,所以就假借他孫子的名義,演繹了一段忠良之後反抗討伐武則天的故事

正史中反武則天的是開國名將李績之孫徐敬業。



我愛寶葫蘆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薛剛反唐是虛構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間的人,而且這本書名字也有問題,薛剛反的是武周,後來還是他十萬大軍兵臨城下,逼迫武則天禪位於李顯,助唐朝復國,所以這本小說其實就不應該叫薛剛反唐,要不叫薛剛反周,要不叫薛剛復唐。

其實這一系列除了薛仁貴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虛構。首先薛仁貴雖是平頭百姓出身,但是他的祖上可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他的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也都在在北魏、北周、隋朝當官,只能說薛軌官小死得早,所以到了薛仁貴這輩就只能種地為生了,不過河東薛家即使是種地那也是一個大家族,並非像小說裡寫得那樣生活如此不堪。

還有張士貴,他也不是小說中的奸臣形象,張士貴是唐開國功臣,一生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曾以少對多大破王世充、敗竇建德、滅劉武周,而且親身參與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死後追贈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諡號為襄。

(影視劇中張士貴的奸臣形象)

不光如此,小說裡張士貴處處排擠薛仁貴實屬無稽之談,張士貴對薛仁貴有知遇之恩,薛仁貴之所以能為唐太宗所提攜,全靠張士貴的引鑑,更難能可貴的是薛仁貴其實是張士貴培養的接班人,張士貴在宮中是禁軍頭領,致仕後接班的就是薛仁貴。張士貴是徵遼東的時候發現的薛仁貴,張士貴死後負責征討高句麗的正是他一手扶植起來的薛仁貴。唐朝名將被小說醜化了千年,被世人謾罵了千年。

說回薛仁貴的兒子,小說中薛仁貴的兒子叫薛丁山,歷史上薛仁貴的兒子叫薛訥,是誰提拔起來的呢?正是武則天。小說中害死薛丁山的人在歷史中對薛訥是非常重用,拜其為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後轉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薛訥一直活到唐玄宗時期,而且還被唐玄宗誇讚有周亞夫之風。

再來說說薛剛,薛剛反唐實際上是薛嵩反唐,沒錯薛仁貴的後人還真反過唐,不過薛嵩並不是薛訥的兒子,而是薛仁貴第五子薛楚玉的兒子,安史之亂爆發後他跟著安祿山、史思明反唐,因功授鄴郡節度使,後來史朝義被僕固懷恩擊潰,他立刻又以相、衛、洺、邢四州投降朝廷,僕固懷恩對他既往不咎,朝廷還封其為昭義節度使、平陽王,是唐安史之亂後的一個割據勢力。


守仁讀仁


薛剛反唐是虛構的。

民間盛傳的薛剛反唐有多個版本

大抵是講薛仁貴之孫薛剛失手將太子打死,之後皇帝又因此事受驚駕崩。薛剛自知闖下大禍,連忙逃走。原本族人是世代功臣不應受到牽連,但是此事被奸臣所趁,又值巧武則天把政,想要趁機消滅唐朝的開國勢力,最終薛剛被誅滅九族。薛剛知道族人被殺之後,怒不可遏,加入了反武則天的隊伍,最後報仇雪恨的故事。



現實中薛仁貴的孫子是薛嵩

薛嵩由於出身將門,嫉惡如仇、對於世間的不平事非常的看不慣,當時唐玄宗又整天迷戀楊貴妃,世間百姓多受苦,朝廷奸臣當道。在個人升遷無望之下,剛好安祿山起兵造反,於是薛崇趁機加入了反唐大隊,想要趁機為民眾申苦申冤,同時想要建功立業。只不過後來安祿山的勢力急轉直下,連番失利,很明顯造反要失敗了。薛崇為了保全家族,帶著兵馬和地盤向唐朝投降了,被唐朝封為朝廷的地方節度使。



現實中反武則天的人物是李敬業

李敬業原名徐敬業,是被李唐皇室賜予的皇家“李”姓。在則天順聖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於揚州,拉起了一支想要光復李唐皇室反對武則天的隊伍,只是最終失敗被殺。



綜合來講,薛剛反唐的故事都是以反“武則天”興“李唐”為故事情節,借用薛仁貴的孫子薛嵩和李敬業的反唐經歷,來描寫的一部故事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