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張士貴到底有多厲害?

勇敢堅強ygjq


張士貴劇照

他是打壓薛仁貴,讓女婿何宗憲冒領薛仁貴戰功的奸臣;他的兒子張臺害得薛仁貴之子薛丁山全家抄斬;他是民眾心中嫉賢妒能,迫害忠良的小人,這個“他”就是張士貴,當然以上說法都是來自於小說《薛仁貴徵東》、《薛剛反唐》等書的描寫。因為這些小說老少咸宜、流傳甚廣,大唐王朝開國功臣、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張士貴的形象被完全扭曲了。

說到唐朝初年的名將,大家首先會想到李靖、秦瓊、尉遲敬德,甚至於“三板斧”的程咬金,但實際上論資歷、論戰功、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張士貴不次於任何人。在唐王朝統一全國,消滅薛舉、宋金剛、王世充、李密、竇建德等諸侯的戰爭中,張士貴“先後戰功,以為眾軍之最”,唐高祖李淵更是親自賞賜奴婢80人,初唐時能因戰功獲得皇帝賞賜奴婢是很罕見的,可見張士貴功勳的顯赫,絕對不是小說中描寫的猥瑣小人。咱們就一起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張士貴什麼樣。

張士貴出身於將門世家,家族在北魏、北齊、隋三朝都有軍功在身,在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張士貴能文能武,注意結交各路豪傑,為他在隋末亂世建功立業打下良好基礎。公元611年(隋大業七年),王薄在長白山率眾起事開始,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全國,隋朝江山搖搖欲墜,張士貴趁機在家鄉虢州聚眾反隋,割據一方以觀天下群雄誰才是值得投靠的人。

張士貴佔據的地盤雖然不大,但戰略地位重要,當時爭霸中原的王世充和李密勢力,誰能拉攏到張士貴,誰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因此雙方都盛情邀請張士貴加入,封官許願、百般拉攏。可張士貴對於當時實力雄厚、威震天下的王世充和李密都不屑一顧,覺得這兩人胸襟小、才能平庸,難成大事,反而看上了當時剛剛在太原起兵的李淵,認為李淵是漢高祖劉邦似的人物,帶著麾下的兵馬和地盤主動投靠過去,這在當時人看來很傻的行為卻是張士貴一生中最成功的的投資。

張士貴投靠李淵的第一戰就立下的大功,在鑄就李唐根基的關中之戰中,張士貴在潼關以東地區大肆擴張,迷惑住了王世充和李密,使得李淵奪取關中地區的戰鬥沒受到外力阻撓。可以說正是李唐先一步奪取了關中地區,才在之後爭霸天下過程中佔了先手,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公元618年(隋義寧二年),李淵稱帝的時候,特意要張士貴進京奉見,加官進爵。

張士貴最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麾下作戰過。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張士貴接受李淵命令,配合劉文靜經略河南,屢次以弱勢兵力獲得勝利,李淵對其大加獎賞。

公元618年(隋義寧二年),李建成掛帥東征王世充和李密,因為張士貴的戰績特意將其調入麾下,任命張士貴為第一軍總管,為全軍先鋒。張士貴也不負眾望,縱橫疆場,先後擊敗王世充和李密的多支精銳部隊,威名大震,敵軍望風而降,被稱讚為“戰有必勝之資,威有憚鄰之銳”。

唐高祖武德元年,張士貴第一次被調入李世民麾下,又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淵剛剛在長安稱帝的時候,“西秦霸王”薛舉大軍進攻關中,一路打到離長安僅有二三百里的地方,秦王李世民奉命緊急應戰,唐軍初戰不利,但張士貴衝鋒陷陣,表現突出,功列諸將之首。此後李世民的一次次勝利,都與張士貴的英勇善戰分不開,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戰役,張士貴跟隨李世民參加了四次,李淵曾特意設宴款待張士貴,稱“欲卿衣錦晝游耳。”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張士貴又面臨一次政治抉擇,玄武門之變。當時已經功成名就,成為新野縣開國公、虢州刺史的張士貴憑藉敏銳的眼光押寶李世民,誅太子保秦王。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兄弟自相殘殺的醜事,因此在記載上太過模糊,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張士貴一定在其中立了大功。因為李世民登基之後,立馬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也就是禁衛軍司令,負責保護皇城的安全,此後張士貴除了外出征戰外,一直守衛玄武門,這是李世民對張士貴的極大信任。

再說到張士貴和薛仁貴的關係,絕對不是小說中的針鋒相對、栽贓陷害,反而是知遇之恩、用心栽培。薛仁貴也是出身於官宦世家,只不過家道中落,為了振興家族,投軍到張士貴麾下,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薛仁貴獲得唐太宗李世民賞識是在東征高麗的過程中,特別是“安市大捷”中手持方天戟、白袍在身的薛仁貴衝鋒陷陣的英勇表現給李世民留下深刻印象,回軍長安後薛仁貴一直跟隨張士貴守衛玄武門,並於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接替退休的張士貴成為玄武門守將。

有才能的人也需要展示的機會、表演的舞臺才能獲得提拔,特別是軍隊這個上下級分明、紀律森嚴的地方。薛仁貴沒背景、沒後臺,大唐東征高麗的時候只是參軍沒幾年的小兵一個,要不是張士貴栽培,薛仁貴哪有機會從數萬大軍中脫穎而出,獲得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要不是張士貴的舉薦,李世民怎麼可能讓薛仁貴這麼一個新人去守衛玄武門要地,這相當於把自己的安全交到陌生人手裡,李世民信任的是張士貴的眼光。

對於張士貴形象的扭曲來自於民間通俗小說,特別是《薛仁貴徵東》、《薛剛反唐》等清朝時寫成的小說。清朝時文字獄盛行的時代,文人士子隨便抨擊朝政是要嚴懲的,因此很多人依靠寫小說“借古喻今”,通過一種隱晦的方式傳播自己的主張,而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增加戲劇衝突,各種不顧歷史事實的戲說是難免的,說白了小說中的“張士貴”是腐朽墮落的代表,不是歷史上那位蓋世名將;小說中的“薛仁貴”是對抗權威、不畏權貴的代表,也不是歷史上的白袍驍將。包公案中的龐太師、楊家將中的潘仁美都是這麼回事,只是小說創作的需要罷了,千萬別拿小說當歷史。

權威、真實記錄張士貴生平的僅有《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誌銘並序》中寥寥幾千字,對於現代人瞭解這位大唐開國元勳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但人們總說蓋棺定論,一個古人的諡號是對其人生最好的總結,是同時代大多數人對其的認可,公元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72歲的張士貴病逝,諡號“襄”。諡號“襄”是什麼意思?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說白了只有功勞、威望、品德都夠格的人才能獲得這個諡號,張士貴名副其實。


當狗容易做人難


在民間傳說中,張士貴就是一個小人。搶奪了薛仁貴的功勞,就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這是真的嗎?歷史上的張士貴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歷史資料記載,張士貴是唐朝的名將。自幼學習武藝,騎射能力很強,臂力過人。可以三箭定天山,這樣的能力完全不屬於薛仁貴。當唐朝建立之後,李淵發佈了招降書,張士貴歸順了唐朝,得到封賞。因為他在征戰中屢次獲得戰功,被封為新野縣公。後來又隨唐高祖平定了洛陽,得到虢州刺史職位。

在貞觀七年時,張士貴做了龔州道行軍總,率領部隊平反了反叛。班師回朝時,李世民聽說了張士貴的功勞,親自去看張士貴,並且給予稱讚。李世民說,總是聽說為了報效國家而不顧自身安危的人,這一次真的見到了真實的例子。隨後,張士貴被封為左領軍大將軍。

歷史上的張士貴真的很有能力,也是唐朝的重臣。他的出身很不錯,本事不錯,對於下屬也很看重。政治洞察能力不錯,眼光也很好,並且能文能武,為了李唐天下立下了真正的功勞。

當張士貴去世後,被追封為都督,獲得進入昭陵陪葬的福利。唐高宗為了表示對張士貴的尊重,念及他的功勞,將其畫像搬進凌煙閣。這裡只有真正對唐朝江山社稷有功勞的人物才能進來,可見張士貴的功勞多大。

這就是真正的張士貴,本來應該名流千古的人物。沒錯,他的確被觀眾們所熟知,可是卻不是這種英雄的形象。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只會搶功勞什麼都不會的人。他嫉妒賢能,迫害忠良,甚至做起了謀反的勾當。這就是對張士貴的誹謗,明明是一位建國英雄,卻被抹黑成一無是處的小人。

事實上,張士貴根本沒有陷害過薛仁貴,反而是他的貴人。在他的大力提拔下,薛仁貴漸漸成長起來,成為一代名將。對於薛仁貴來說,張士貴是貴人,應該感謝張士貴的知遇之恩。可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後世要抹黑張士貴,難道只是為了烘托薛仁貴嗎?

不管如何,大家都應該正視歷史。可以對歷史人物有一些誇大,但是卻不能將一位英雄,描述成叛徒與小人,不太地道。


傲嬌的小農人


很多人只要一聽到張士貴,就會想到薛仁貴,可能是因為他們看了太多的隋唐小說,小說中寫張士貴是大反派,迫害薛仁貴,其實這都是虛構的,歷史上並非如此。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歷史上真正的張士貴有多厲害了。

張氏家族

張士貴是唐朝的名將,薛仁貴也是,而薛仁貴則是張士貴一手提攜的,在張士貴退休,接替了張士貴守護玄武門的重任,之後大放光彩。

張士貴出生在張氏家族,而張氏家族在唐朝絕對是赫赫有名的,無論是武功還是文治,都顯示出了其家族的地位。

張士貴原名叫做張忽峍,出生在虢州盧氏縣,祖籍是山西的。曾祖是北魏橫野將軍,爺爺是北齊車騎將軍,父親是隋朝陝縣主薄、大都督。

張士貴的後代也各個都是驃悍猛將,並且每個人的經歷都記錄在了他們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的墓碑上。因為張士貴的家族,讓上文村遠近聞名。

張士貴

張士貴當初舉兵反隋,投靠李淵,然後被李淵安排在了河南發展勢力,後來屢立奇功,李淵稱帝后,甚至還點名要見張士貴。

之後張士貴加入了李世民的團隊,跟隨李世民西征,任命“馬軍總管”,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山西會戰,因其戰功累累,被李淵破格賞賜。後又繼續南征北戰,被李世民授予秦王府將軍,而且還被李世民視為心腹。

在《舊唐書太宗本紀》裡還記載了張士貴玄武門之變的大功: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在玄武門事件之後,李世民成了皇帝,立馬就把張士貴升職為禁衛軍的頭領,官“玄武門長上。

貞觀七年,西南起義,張士貴任”行軍總管“前去平亂。

十八年,薛仁貴成為張士貴的部下;李世民東征高麗,張士貴任”遼東道行軍總管“,打了此次東征的最漂亮一戰”安市大捷“。

東征高麗後,張士貴被任命為茂州都督,目的是威懾民眾,以備民眾起義,其實也是為了李世民第二次東征高麗。

後來果真民眾起義,張士貴很快就平息了此次的起義。

起義結束後,張士貴被拜為金紫光祿大夫,揚州都督府長史。長史是揚州的第二號人物,在長史之上是都督。都督一般都是給王子和宰相的,而揚州都督就是宰相長孫無忌,掛個虛名而已。真正有實權的則是長史,負責都督府的軍事政務。

張士貴66歲時,被調回京,任左領軍大將軍。後因年老而且有了眼疾,張士貴主動提出交還兵權,李世民同意了,但還是讓其當鎮軍大將軍,封為虢國公。

72歲時候,張士貴病逝在河南。

張士貴一生戎馬,南征北戰,立下功勞無數,在病逝後,李世民還特意為他舉辦了非常隆重的葬禮,又追加輔國大將軍,荊州刺史,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


理科男讀歷史


張士貴,字武安,本名忽峍,虢州盧氏縣人,這個虢州就是今天河南靈寶一帶,豫、秦、晉三省交匯處,在唐代屬於河東道管理範圍,所以有人說張士貴出生河東,也是對的。新舊唐書都有張士貴的傳,史書記載他“長於騎射,臂力出眾,史稱他能彎弓一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

圖為張士貴畫像。

隋朝末年,受蓬勃興起的農民大起義的影響,出生武將世家的張士貴也聚眾反隋,攻城掠邑,威重一方,人送外號“忽峍賊”,他在起義軍中勢力不算大的,但他挨著東都洛陽,地理位置很重要,李淵父子在山西太原起兵,南下時聽說其武力超群,有勇有謀,認定這是一支不可小看的軍事力量,便下書招降。

圖為張士貴墓誌銘蓋盒。

張士貴投唐以後,隨軍征伐,屢建戰功,特別是在追隨唐軍平定東都洛陽的戰役中,功績卓著,深得高祖器重,在剿滅王世充集團後,朝廷論功行賞,張士貴位列眾軍之首,為了讓其衣錦晝游,榮耀鄉里,遂授之為虢州刺史,衣錦還鄉。沒多久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在山東反唐,張士貴調入即調入京師,提任為右武侯將軍,隨李世民出征山東,並正式投入李世民陣營,參與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後張士貴擔任衛戍皇城重任。

圖為2018年清明節,張士貴後人前往墓地祭奠。

貞觀七年,也就是公元632年,龔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反叛,龔州在今天廣西貴港境內,已任右屯衛大將軍的張士貴,以龔州道行軍總督名義出師征討,第二年正月,征討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史書記載,太宗李世民親自慰勞說,“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無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於今見之矣”。後多次出征,功績赫顯,累遷左領軍大將軍,封虢國公,成為唐王朝的佐時大臣,顯慶初年卒於洛陽,也就是公元656年,高宗下令隆重安葬,靈柩由洛陽運往長安,陪葬昭陵,贈荊州都督,追輔國大將軍。

圖為張士貴墓中出土精美的貼金彩繪武官俑。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李世民在決定營建昭陵墓之始,就立下了“功臣密戚”以及“德業佐時”者陪葬的制度,太宗死後8年了,張士貴還能陪葬昭陵,這是極大的恩寵,同時張士貴的兒子張仁、張政都子承父業,在禁軍中任職。1972年,在距離昭陵5公里張士貴墓被搶救發掘,雖已被盜,仍出土數百件精美的陶器,更重要的是出土了氣勢磅礴的墓誌銘,全文3100多個字,記載了張士貴一生隨高祖、太宗西征東略,英勇善戰,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可就是這樣一樣威名赫赫的將軍,因為一本民間小說給汙穢了,塑造成讓人痛恨的奸臣,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矇在鼓裡的後人所冤枉,明清時就有文人為其辯誣,現在事實已被澄清,好人物終究是好人物。


圖文繪歷史


在電視劇中《薛仁貴傳奇》中,張士貴是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的老丈人,他嫉賢妒能,多次阻攔薛仁貴投軍。在軍中又冒領薛仁貴軍功,記在他女婿何宗憲頭上,後來張士貴又想在天仙谷火燒薛仁貴。最終張士貴起兵謀反,兵敗後在大牢中被尉遲恭結果了性命。那麼正史上的張士貴真的是一位陷害忠良、陰謀造反的奸臣嗎?1972年出土了張士貴的墓誌銘,這篇墓誌銘是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的上官儀為其撰寫的。這篇墓誌銘給我們更詳盡地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張士貴。



張士貴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出生在一個軍功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魏時的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張俊;祖父張和則是北齊開府車騎將軍;父親張國在隋時曾任陝縣主簿、錄事和參軍等職,後來因軍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盧氏縣,張士貴便在此出生。

張士貴出身將門,自幼習武,身手不凡。精於騎射,拉弓箭無虛發。他文武兼修,文才亦斐然。只可惜張士貴生不逢時,他出生於586年,待他長成時,楊廣已接手老爹楊堅的帝國,把帝國搞得人心思變,天下大亂。張士貴想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是沒門了。

張士貴幼時便志存高遠,他目睹煬帝荒淫,全國動盪混亂,便在虢州揭竿而起,聚眾反隋。張士貴也很有遠見卓識,他起兵時,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拉攏他,為其所用。但張士貴卻看不上他們,不為所動。而李淵晉陽起兵後,招撫張士貴。張士貴認為李淵是成大事之人,遂歸順了李淵,被封為右光祿大夫。從此一生馳騁疆場,效忠李唐。

唐高祖李淵朝時,張士貴在李世民麾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滅薛舉、薛仁杲;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圓朗,立下赫赫戰功,被授為上柱國、新野縣開國公,多次受到李淵的親自召見。可貴的是張士貴皇恩優渥,卻謙遜謹慎,朝廷的大量賞賜他也與眾將士分享。

張士貴作為秦王李世民的愛將,深受李世民信任。對李世民生死攸關的玄武門兵變,張士貴也參與其中,為李世民取得太子之位立下汗馬功勞。兵變後,張士貴被授為太子府內率,官階正四品,執掌太子府警衛,責任重大,可見李世民對他是何等的信任。李世民登上帝位後,張士貴也跟著升格,從警衛太子府調任警衛皇宮,授“玄武門長上”,執掌禁衛軍。

貞觀七年(633年),張士貴重返戰場,當時西南發生動亂,張士貴被授行軍總管領銜披掛上陣。動亂很快被平定,張士貴因軍功榮譽虢國公,然後奉召回京,重掌禁軍。此後在貞觀十五年時,張士貴又領兵抗擊薛延陀,會同其他四路大軍取得大勝,迫使薛延陀遣使求和。戰後,張士貴班師回朝,又做起了他的禁軍首領。不久,張士貴又遷幽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時,高句麗企圖斷絕唐朝與新羅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遣使出使高句麗,命高句麗停止爭戰,被高句麗拒絕。李世民決定給高句麗一點顏色看看,征討高句麗。這時,外放的張士貴又被徵召回朝,調集軍糧,徵募士兵,準備對高句麗用兵。薛仁貴也是在這個時候,聽了媳婦柳氏的勸告,投奔到張士貴的軍營。

貞觀十九年,張士貴隨李世民徵東,在徵東戰場上,薛仁貴大放異彩,受到李世民的破格提拔,開始嶄露頭角。張士貴也因戰功官拜右屯衛大將軍。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這時張士貴已是67歲的老將了。因為年老體弱,李治准許了他的退休請求。這時他的老部下薛仁貴接替了老上司的職務,鎮守玄武門。


永徽六年,張士貴的病情不斷加重,唐高宗李治並沒有忘記這位為國征戰的老將,他也曾派遣御醫為張士貴醫治,無奈張士貴還是在顯慶二年(657)六月時,在河南病逝,終年72歲。張士貴身後備極哀榮,李治追贈其為輔國大將軍,准許其陪葬詔陵。

張士貴自617年歸順李淵,至657年辭世,忠心效忠李唐四十餘年。四十多年來,張士貴徵戰沙場,為平定國內割據勢力和邊患立下赫赫戰功,他謙遜謹慎,居功不傲,對大唐王朝赤膽忠心。而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卻被民間評書演繹成一位嫉賢妒能的小人。張士貴與薛仁貴之間的故事一直在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事實上,薛仁貴在高宗朝時徵突厥“三箭定天山”、徵高句麗時,張士貴早已不在人世,又何談陷害薛仁貴?所以說名將張士貴在民間是被黑得夠慘的。


歲月是一條河流


說起張士貴,難免讓人想起白袍薛仁貴,在薛仁貴傳奇中,薛仁貴是一個長相英俊,威武不凡,能征善戰的將軍,個人武力值拔尖,軍事能力超群,可以說是一個大眾偶像級別的形象,而張士貴,身為薛仁貴的上級,卻屢次搶奪薛仁貴的功勞,只是金子總是會閃光的,薛仁貴最終還是靠著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李世民的欣賞。到最後的時候,張士貴甚至敢於率部謀反,可謂是一個大大的奸臣。

但這畢竟是薛仁貴傳奇中的故事,正史上的張士貴,不僅不是一個奸臣,反而是一個為大唐建功立業的有志之士。

張士貴出身將門,少年習武,同時精通兵法,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將軍,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薛仁貴的形象嗎。

隋朝末年的時候,張士貴率兵投靠了李唐王朝,並且為李唐王朝南征北戰,建功立業,張士貴本人對李氏王朝的貢獻絕對是不小的。

在正史記載中,張士貴此人俠肝義膽,擅於與士兵們打成一片,他的名聲一直都很不錯,像是唐朝的某些名將,尉遲恭,程咬金等人,都不過是與張士貴其名而已,由此可見,張士貴絕對是一個名聲與才能並重的人物。

在跟隨李世民以後,張士貴曾經跟隨李世民西征,立下過汗馬功勞,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張士貴也是力挺李世民,在其中發揮過關鍵作用。

貞觀年間,張士貴鎮壓過西南起義,東征高麗,也就是在這時候,薛仁貴成為了張士貴的部下,在做張士貴部下的時候,薛仁貴雖然職能卑微,但卻能被張士貴慧眼識金,看到了其才能,張士貴不在乎薛仁貴出身卑微,對薛仁貴的許多計策都會加以採納,可以說,薛仁貴之所以能夠成名,張士貴絕對是他的伯樂。

晚年的張士貴被李世民封為了虢國公,去世以後,更是被李世民追封為輔國大將軍,位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之所以張士貴的名聲被後世之人搞臭了,不是因為張士貴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也不是因為張士貴不夠優秀,主要原因還是薛仁貴太優秀了,不僅是薛仁貴本身優秀,更是後世之人對薛仁貴有一種莫名的熱情,張士貴是薛仁貴的長官,那麼就抹黑張士貴,將薛仁貴的經歷描述的跌宕起伏,彰顯薛仁貴的優秀。

張士貴對薛仁貴有知遇之恩,最終卻是被描述成了一個怯懦的小人,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魏青衣


說起張士貴就不得不提起薛仁貴,可以說大家能夠知道張士貴主要還是薛仁貴的功勞,而我們熟知的薛仁貴也都是從小說演義中得到的。如:《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薛剛反唐》等等。

“卑鄙小人”張士貴?

在這些演義小說中,薛仁貴是唐期戰功卓著的一位將領,就連他的兒子薛丁山、孫子薛剛身上都流著他的血液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在薛仁貴的從軍生涯中,剛開始出道時就遇到了頂頭上司張士貴,而演繹中的張士貴嫉妒賢能、打壓下屬並迫害薛仁貴。

薛仁貴作戰穿一件白袍,張士貴便讓女婿何宗憲也穿一件,因此薛仁貴的各種功績都被何宗憲冒領。後來因為這件事被發現,張士貴為了掩蓋事情真相想殺薛仁貴滅口,未果後便謀反作亂,最終被殺。

因此,張士貴被演義影響後就成了世人口誅筆伐的奸臣,甚至還被民眾列為與秦檜、趙高、嚴嵩並排的四大奸臣,人人得而誅之。

(張士貴劇照)

然而,儘管演義中把故事寫的扣人心絃、情節跌宕起伏,但不得不說作者扭曲了真實歷史,他們顛倒了黑白,抹黑了一個戰功卓越,體恤下屬的好人。

歷史上的張士貴是個什麼樣的人?

可以說,在演義中唯一把張士貴寫對的地方就是他的確是薛仁貴的上司,兩人也曾並肩作戰。但事實是張士貴不但沒有加害薛仁貴,反對對他有提攜之恩,可以說張士貴不但是一代名將,並且在戰功和個人品德上都是一個完美之人。

歷史上的張士貴是軍人家庭出生,祖上三代都是將軍,張士貴本人也是自幼習武,且臂力過人。他個人行俠仗義有喜歡結交豪傑,因此在江湖上也頗有聲望。

隋末之時,王世充、李密等都想讓他跟自己幹,但張士貴觀察一番後決定跟著李淵走,此後深的李淵器重。李淵在長安稱帝后,還點名要張士貴進京奉見,並封他為通州刺史。

再後來,張士貴又遇上了李世民,在跟隨李世民的那段時間裡,他東征西討消滅各路軍閥,如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都一一凱旋。李世民對張士貴的所作的一切都看在眼裡,因此張士貴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更是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擁立李世民繼位。

運籌帷幄,提攜下屬

貞觀十八年,小說中描繪的薛仁貴徵東之戰,其實是張士貴被任命為遼東到行軍總管,此次戰役全部由他負責,而薛仁貴也只是在這個時候才參軍,投到張士貴隊伍中。

次年六月,李世民對高麗的安市城久攻不下,高麗派出十五萬部隊增援,張士貴迎戰。在此戰中,一代名將薛仁貴受張士貴提攜終於有機會發揮他的光芒,身披白袍、手持畫戟,在敵軍中來去自如、所向披靡。

薛仁貴的表現被李世民看到,詢問此人,張士貴如實相告,李世民見軍中有如此猛將,大為高興,便封薛仁貴為遊擊將軍,並賜良駒二皮,絹四十匹。薛仁貴能被李世民賞識,可以說都是張士貴的提攜,他才有出頭的機會,因此並不存在他的女婿冒領戰功的說法。

在此次徵高麗中李世民無功而返,而張士貴指揮的“安市大捷”給了李世民一個漂亮的臺階,更重要的是讓大唐王朝又發掘到一顆閃亮的將星。

此後薛仁貴跟隨張士貴鎮守玄武門,張士貴年紀大後便退位讓薛仁貴接任為禁軍統領。唐高宗顯慶三年,薛仁貴二次徵東前張士貴去世,因此也不存在張士貴加害薛仁貴的事件了。

超海之力、氣該三軍,橫野之功,膽雄百戰。

張士貴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去世,享年72歲,死後被追封為荊州都督,陪葬昭陵,這必須是莫大的功勞才能資格陪葬昭陵。

他的墓誌銘由著名文學家上官儀代表朝廷撰寫,高度評價張士貴的功績:

“超海之力,氣蓋三軍。橫野之功,膽雄百戰。”

《舊唐書》中更是將他和郭孝恪、張儉、蘇定方、薛仁貴等名將並排,這五位名將都有抵禦外海、開疆擴土之功。

而後世史學家認為張士貴可與蘇定方比肩,功績更高於薛仁貴。因此,歷史上的張士貴是個名副其實品德與謀略於一身之人,可以說沒有他發現了薛仁貴的才華,也就沒有薛仁貴這顆大唐將星,小說裡面是完全的扭曲和抹黑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大國布衣


記得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在宿舍裡看《薛仁貴傳奇》,裡面最痛恨的人就是張士貴。電視劇裡的張士貴可謂是壞事做盡。尤其是看到張士貴把薛仁貴的功勞都記在他的女婿何宗憲頭上的時候,特別氣憤。當看到薛仁貴把張士貴打敗並抓起來之後,心情那個爽啊。嶽躍利老師把張士貴演活了,讓我們充分認識了小說中那個猥瑣奸詐的張士貴。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真的是這個樣子嗎?歷史中的張士貴還真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之前說過,小說演義和正史有一定出入,有時候小說會根據作者的喜好刻意拔高一些人,有時候又會可以貶低一些人。其實在古代,有時候小說演義比正史更具影響力。

首先,在古代許多老百姓並不識字,更不會翻閱史書。但是由於娛樂活動非常少,他們只能聽說書、小說、戲曲等。這樣小說演義在民間的傳播範圍要遠遠大於正史,老百姓認識歷史人物可能更多是通過小說演義,而不是正史。如果小說刻意貶低某個人的話,那麼老百姓就會先入為主,認為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應該是這樣。比如講到魏延可能首先想到頭後有反骨,其實魏延是個忠臣。講到蔣幹就會想到群英會那個蠢蛋,其實赤壁之前蔣幹根本沒有去東吳。

其次,正史由於篇幅有限,有時候記載人物並不完整,比如《新唐書》和《舊唐書》關於張士貴的記載非常有限。但是小說演義卻可以對人物進行細緻深入的描寫,甚至連細微的細節都不會錯過。這使得人物更加栩栩如生,使得事件更加跌宕起伏。相比較於正史,無疑小說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比如《三國志》中關於諸葛亮北伐的描寫非常籠統,但是小說中卻描寫的非常詳細,非常具有吸引力。一旦這個人物被醜化,他的形象也更容易被人們記住。

第三,這些虛構的故事會在民間逐漸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以至於到了後來假作真時真亦假。一些歷史人物形象一旦刻在老百姓的腦海中,便很難再改變,他們的故事也會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非常不幸的是張士貴是被醜化的那個,張士貴被醜化要“歸功”於《隋唐演義》系列和《說唐》系列小說,尤其是《說唐》系列小說。在《說唐》系列小說中被醜化的何止張士貴一個人,還有兩個人更是被嚴重醜化。一個是蘇定方,一個是李道宗。我個人認為蘇定方在唐初武將中絕對可以排名前五,要比尉遲恭和秦瓊等人厲害得多。可惜他在隋唐系列被黑得最慘,一代良將被演義成絕世奸臣,甚至有的電視劇還把蘇寶同說出他兒子。相比較於蘇定方,張士貴被黑得倒沒有那麼慘。那麼真實的張士貴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呢?

張士貴在《新唐書》和《舊唐書》關於張士貴的記載都不是特別多,好在張士貴的墓誌銘還比較清晰而且完善,我們根據正史和張士貴的墓誌銘認識一下真實的張士貴。

隋朝末年,張士貴曾經在虢州舉起反隋大旗,成為眾多小反王中的一個。後來張士貴投奔了李淵,成為李淵麾下的一員大將。李淵讓張士貴在河南一帶發展勢力,為後來唐軍攻佔這一區域打下了基礎。張士貴在唐軍平定河南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得李淵的喜愛。李淵稱帝之時,甚至指名要見張士貴,張士貴成為唐初赫赫有名的戰將。

唐朝統一戰爭中,張士貴跟隨李世民西征,先後消滅了薛舉、薛仁杲。張士貴又在劣勢兵力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王世充。

此後的張士貴幾乎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張士貴跟隨李世民擊敗了盤踞在山西的劉武周,奪得山西一帶。張士貴又跟隨李世民征戰河南一帶,在河南打破王世充和竇建德,奠定了唐朝統一的基礎。張士貴成為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張士貴又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事變,參與誅殺太子和齊王。李世民稱帝之後,讓張士貴掌管玄武門,成為禁衛軍的首腦。此等榮耀非一般人可以擁有,也可以看出張士貴的能力和恩寵。

此後張士貴一直都是李世民手下重要的利劍,國家有了困難,李世民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張士貴。633年西南發生叛亂,李世民任命張士貴前往平叛,張士貴完成了任務。641年薛延陀統軍南犯,張士貴為五路征討大軍之一,而且在雲中一帶打破敵人,迫使薛延陀不得不求和。

644年,李世民大舉征伐高麗,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的名義跟隨李世民東征。這時候,來自山西絳州龍門的薛仁貴投軍到張士貴標下,成為張士貴的部將。張士貴對薛仁貴非常提攜,和小說中的打壓完全不一樣。薛仁貴本名為薛禮,字仁貴,並不是張士貴為隱瞞他“應夢賢臣”的身份而稱呼他為薛禮。李世民東征高麗,其實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但是張士貴卻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此戰中張士貴身先士卒、不畏生死。薛仁貴也在這一仗嶄露頭角,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張士貴不僅沒有打壓薛仁貴,反而給薛仁貴表現的機會,讓薛仁貴有了展示自己的平臺。如果不是張士貴的提攜和機會,估計就不會有後來的薛仁貴。

李世民東征結束以後,薛仁貴也一直跟隨張士貴,成為張士貴麾下一員猛將,和張士貴一起守衛玄武門。653年,薛仁貴接替張士貴,守衛玄武門。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張士貴是薛仁貴的前期伯樂,薛仁貴跟著張士貴才一步步受到重用。

張士貴生前曾經官至左領軍大將軍,封號為虢國公。唐朝的開國公爵並不是太多,張士貴能封為公爵可見其功勞。657年,張士貴病逝。張士貴病逝之後,唐高宗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唐高宗為張士貴追諡號為“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襄”是一個十足的美諡號,從這個諡號也可以看出張士貴並不是一個奸臣,而是一個忠臣。為了表彰張士貴的功勞,唐高宗命宰相上官儀為張士貴撰寫墓誌銘,記述張士貴的生平事蹟。唐高宗還讓張士貴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這好像也不是一個奸臣該有的待遇,也說明張士貴是一個十足的忠臣。

雖然小說演義醜化了張士貴,但是歷史一定會給張士貴一個公正的評價。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有人替張士貴“翻案”。我也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給張士貴一個公正的評價。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張士貴,張士貴在小說中的形象會逐漸淡化,會逐漸迴歸到他本來的樣子。


依稀說史


對於張士貴的瞭解,大家多是從薛仁貴身上了解到的,並且成為了一個反面人物,專門與薛仁貴作對。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小說裡邊虛構出來的,對於張士貴的汙衊。實際上張士貴是一個開國重臣,並且戰功赫赫。

雖然張士貴沒有程咬金、秦瓊這麼出名,但是也是唐朝開國重臣,後來被封為勳國公,死後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看見功勳卓著。

那麼張士貴到底立下了什麼樣的戰功呢?

但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唐朝建立的過程之中,張士貴跟隨李世民,在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時都有突出表現。

玄武門之變前,張士貴已經因為軍功被封秦王府將軍,可見極受李世民的寵信。

玄武門之變時,張士貴也有突出表現,為李世民上位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被封為“玄武門長上”,可見忠心。

那麼張士貴與薛仁貴到底有沒有交集呢?

高麗一直是隋唐時期朝廷的心腹大患,隋煬帝楊廣三次遠征高麗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唐朝時期,也是唐玄宗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終於在唐朝安定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東征高麗。

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的身份,跟隨李世民東征高麗,薛仁貴就是在張士貴徵兵時得到的一員大將。

正是在東征高麗時,張士貴率領薛仁貴,白衣白甲、勇猛無敵的形象,深入人心,更關鍵的是得到了李世民的欣賞。

此時的李世民正在為他的文臣猛將逐漸走向衰老,而憂心不已,薛仁貴等一批年輕將領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李世民憂愁。

李世民的一句話“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可以想見對於薛仁貴寵信、喜愛。

班師回朝以後,薛仁貴一直跟隨在張士貴的身邊,擔任玄武門守將,直到張士貴年老致仕,薛仁貴接替張士貴,繼續守衛玄武門。

薛仁貴與張士貴的情誼沒有留下記載,但是身為薛仁貴的老上級,張士貴是合格的,並且完成了一帶舊人與新人的交替。

但是絕對沒有出現小說裡面,張士貴不擇手段打壓薛仁貴的情況,張士貴擔負後人的辱罵,實在是冤枉啊。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相信大家薛仁貴的都知道張士貴這個人物,在劇裡處處壓制和陷害薛仁貴。薛仁貴穿一身白袍,張士貴也讓他的女婿何宗憲穿一身白袍,薛仁貴立下的赫赫戰功都被何宗憲冒領。後來發現事情敗露,就想出掉薛仁貴。未果之後便謀反作亂,最終兵敗被誅。那麼正史中現實的張士貴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一看。

個人介紹

張士貴,唐代名將。自幼學武,頗有臂力,箭無虛發,人皆稱奇。隋末聚眾揭竿起義,後歸順了李淵。在完成唐朝統一大業和邊境擴張的戎馬生涯中屢立戰功,先後任右光祿大夫、右屯衛大將軍、左領軍大將軍、虢國公、勳國公等職。

歷史功勳

大業十三年,李淵攻下隋都長安後,派相府司馬劉文靜經略河南。劉文靜以張士貴為嚮導、以所佔地盤為依託,在河南戰場奪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李淵因此對他大加獎賞。隋義寧二年五月李淵稱帝,加官張士貴通州刺史。後跟李世民西征,奪取薛舉的勝利,後任命“馬軍總管”,以劣勢的兵力打敗王世充的五萬馬步聯軍勁旅。武德二年在山西打敗勾結突厥的劉武周,武德三年,在河南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被授予秦王府將軍,成為李世民嫡系和心腹。後李世民稱帝,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成為禁衛軍首腦。後來薛仁貴應募成為張士貴手下部署。後被封虢國公、勳國公。

但是這一切正史上的真實歷史記載也並沒有給張士貴留下好名聲,被人家記住的是一個度賢妒能,迫害忠良,謀反忠良的頭銜。真實的張士貴竟被冤枉成這樣,可惜了正史的記載了真的是臣妾冤枉啊,被冤枉了千年啊。

關注看視界看娛樂,瞭解更多有趣好玩的影視娛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