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決戰中途島》:為何替他人做嫁衣裳?

《決戰中途島》可謂美國的愛國主義大片,這部電影在中國熱映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以後中國導演再拍中國版的愛國主義大片時就不必再自慚形穢,懷疑自己不夠“普世價值”了。

其實,愛國主義才是普世價值。

再評《決戰中途島》:為何替他人做嫁衣裳?

既是主旋律大片,影片對美軍的美化是免不了。從尼米茲海軍上將等高級將領到一線水兵,他們或牛仔、或儒雅、或彪悍、或縝密;在戰鬥中,飛行員冒著日軍的炮火俯衝轟炸,死不旋踵,略無懼色,令觀眾肅然起敬。

耐人尋味的是,日軍將領的形象也相當正面,甚至高大。

無論是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還是山口多聞,個個都精幹、嚴謹、專業,一絲不苟,有“貴族範兒”,年輕的海軍軍官則熱血澎湃,慷慨悲歌。他們軍裝筆挺,襯衣領子和手套都是雪白的,望遠鏡都用絨布包裹。

尤其是到了海戰的最後階段,山口多聞海軍少將決定與自己的旗艦飛龍號一起沉沒,他在甲板上遠遠地向海面上的部下揮手的片段,更是令人動容。

再評《決戰中途島》:為何替他人做嫁衣裳?


好萊塢為什麼要美化與美國血戰的日本人?

其實,美國人的復仇心理是很強的。

杜立特中校轟炸東京時,哈爾西將軍就把戰前日本授予他的一枚勳章交給杜立特,讓他綁在一顆炸彈上給日本人還回去。

但是,無論太平洋戰爭打得怎樣慘烈,日軍畢竟沒有佔領過美國本土,對類似南京大屠殺那樣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的暴行,美國人並沒有切膚之痛。

太平洋戰爭,更像是職業軍人之間發生的教科書般的“專業戰爭”。

當然,美化日軍將領,還是為了美化美軍自己。因為無論日本海軍怎樣專業、精英、悲壯,最終無非美軍手下敗將。

所以,美軍才是最厲害的。

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是《決戰中途島》裡中國人的形象。

杜立特轟炸東京後,在中國浙江跳傘著陸,一群中國民團包圍了他。

可是,這是一群怎樣可笑的人啊?!

他們表情呆滯,邋里邋遢,領頭的那一位,會講蹩腳英語,留著滑稽的中分發型,戴著一副可以被民間稱為瞎子的眼鏡,形象猥瑣,個頭不到杜立特的肩膀。

杜立特站在他們中間,鶴立雞群,儼然從天而降的拯救者。他慷慨地把自己的打火機送給了留著中分頭的小頭目,這個鍍鉻的、閃閃發亮的小玩意,是一種來自文明世界的賜予。

如果說,影片中的美國人是熱情、開朗、勇敢,日本人是專業、嚴謹、犧牲的話,那麼中國人就是“弱雞”。

再評《決戰中途島》:為何替他人做嫁衣裳?

歷史事實是,杜立特跳傘後遇到的是國民政府浙西行署開辦的“抗日青年自衛營”的營員,他們都是當地的青年學生。

根據杜立特自己的回憶,一名少校接待了他。

眾所周知,我一向反對在影視作品中對國民黨和國軍過度美化。

但這部影片不同。《決戰中途島》並不是講述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中國人的形象在影片中不過驚鴻一瞥,其他國家的觀眾看了之後只會說:“這就是中國人,中國人是這個樣子。”並會下意識地把這種對中國人的印象帶到現實中。

更何況,當時願意投身“抗日青年自衛營”的人,很多是進步青年,他們只是暫時找不到去延安的路而已。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也曾經讚揚過這個青年自衛營。

所以,找一些陽光帥氣的青年,讓他們用明朗自信的神情接待因落進水田裡而滿身糞便(當地農民用屎尿肥田),又冷又餓、鬍子拉碴,狼狽不堪地向他們求助的杜立特,不是很好嗎?拍電影時這樣做很難嗎?

考慮到這部電影是“中國資本第一次主控主投好萊塢大片”,博納為這部電影付出了8000萬美元的高額投資,那麼影片中的中國人如此猥瑣形象,就更令人難以接受了。

花了這麼多錢,難道就是為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弱雞”形象嗎?


中國已經非常有錢了,或者說,有一部分中國人已經非常有錢了,以後會有更多的中國資金流進好萊塢。

但是,如何把經濟實力轉化為話語權,改變好萊塢影片中關於中國人的刻板形象,如傅滿洲、妓女、吸鴉片的、“弱雞”等等,看來,包括博納在內的中國投資者,還沒有考慮那麼多。

或者,在他們的意識深處,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定勢:日本人就是高傲、嚴謹,美國人就是自由、灑脫,而中國人就是麻木、邋遢?

中國如果不能在世界上擺脫“被保護者”的形象,又如何能夠得到其他國家人民的信任,還談什麼“中國方案”呢?

經濟實力最終要轉化為文化領導權才能獲得正當性,否則的話,也許能夠贏得一些票房,但最終不過是替他人做嫁衣裳罷了。

再評《決戰中途島》:為何替他人做嫁衣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