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特別看中的一件東西,例如放在今天的球員身上,一個球員為了追求更好的榮譽,會去一個有競爭力的球隊,而他的這種行為通常會被球迷解讀為叛徒行為,當一個球員與球隊榮辱與共,球迷會給予足夠的他愛戴,因為他們覺他是愛自己的球隊和忠於自己的球隊的。

放眼於國家身上,忠誠就更難能可貴,因為一旦國家滅亡,或者自己被俘,選擇忠誠於君主或者國家,可能會讓自己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對人性考驗極大,因此不少人為了保全性命,會選擇投降對手,但也有人為了氣節和心中的志向,選擇寧死不降。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四位寧死不降的忠臣。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一、方孝孺。

方孝孺是建文帝時期的一代大儒,做過翰林侍講和翰林學士。建文帝上臺後,就聽從臣子建議開始削藩,但由於急功近利,以及被削藩王結局太慘,引起了眾多藩王的不滿,燕王朱棣在寧王八萬甲兵的幫助下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經過四年的苦戰,他攻破南京城奪取了皇位。

燕王朱棣成功後,建文帝手下的文武百官都落在了他手裡,由於朱棣和建文帝是同族,所以他的成功不能算是改朝換代,而只是宗族成員之間的權力爭奪。朱棣當上皇帝后,只殺了少量一部分人,建文帝手下大多數人都被他留為己用,但也有一些大臣不願為朱棣做事,這些人中包括大儒方孝孺。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方孝孺文采出眾,朱棣想讓方孝孺替自己草擬即位詔書,但被方孝孺拒絕,朱棣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孺,但方孝孺回懟道,誅十族又如何,他依然不願為朱棣做事,但方孝孺的態度激怒了朱棣,他對方孝孺實行了誅十族重罪,受牽連被殺人數多達873人。

誅十族是指方孝孺的九族親屬和一族學生,由於方孝孺是大儒,所以他的學生人數遠多於親屬,這也導致很多無辜者受牽連被殺。很多人認為方孝孺為了一點虛名讓很多無辜者遭誅殺,所以對他多有指責,但放在那個時代來講,方孝孺這樣做並沒有錯,人們應該更多的指責的是朱棣的殘忍。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二、文天祥。

在人們的印象中文天祥是一個文人,因為他寫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類千古名句,但其實他也是一個忠勇的將士,在忽必烈的鐵騎將歐亞大陸踐踏的時候,南宋依然在為自己的生存苦苦和蒙古人抗爭,這個時候也湧現了一批愛國將領,其中就包括留名青史的文天祥。

在蒙古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很多國家的大背景下,文天祥組織南宋百姓和忽必烈的軍隊對抗,文天祥對雙方形勢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隨身攜帶毒藥,打算在兵敗被俘後以身殉國。但由於毒藥質量不佳,文天祥喝了後並沒有毒發身亡,這就讓他成了忽必烈的俘虜。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忽必烈很敬重文天祥,多次勸降文天祥,想讓他為自己多用,但文天祥至死不降,不願背叛祖國。忽必烈因為敬重文天祥,不願殺文天祥,想滿足文天祥的願望讓他回去當道士,但漢人降臣留夢炎說,放文天祥回去若他復判必會成為元朝的心腹大患,忽必烈也覺得不無道理,所以下令殺了文天祥。

三、史可法。

史可法也是一位至死不降的忠勇之士。崇禎時期,史可法在南京任兵部尚書,當李自成圍攻北京時,他立馬率兵前去勤王,但剛走到浦口,就聽到了崇禎自殺的消息,史可法難過的以頭撞柱,鮮血直流。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大明亡後,史可法又擁立福王朱由崧稱帝。南明軍隊實力上不如清軍,再加上自身內部矛盾重重,使他們更難以抵抗清軍,但史可法依然不屈不撓,率兵和清軍抗戰,在他被多鐸圍困在揚州城後,多鐸感於他的忠勇,多次派人勸降他,但史可法至死不降,在揚州城被攻破後,他也以身殉國。

四、張巡。

張巡是一位廉潔的好官,不論在哪個地方做官,他總能造福百姓,深受百姓愛戴。

安祿山造反後,唐朝各地紛紛倒戈投降,但張巡身為大唐臣子,他寧死也不願做背主求榮之事,所以他率領軍民固守城池,和燕軍苦戰。唐玄宗放棄長安東逃後,張巡駐守的雍丘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歷史上寧死不降的四大忠臣

這時候張巡面臨著缺兵斷糧的困境,但他依然不為所動,和燕軍抗爭到底。隨後他又轉戰寧陵地區,給敵人予以痛擊。一路順風順水的安祿山軍隊,在張巡這兒遭遇了頑強抵抗,他死守睢陽,使燕軍長時間止步不前。由於睢陽遭燕軍長時間圍困,城內出現了糧食嚴重不足的情況,士兵都以樹皮和紙為食,張巡還甚至殺愛妾煮食給士兵吃。

睢陽的士兵足夠悲壯,也足夠慘烈,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敗給了燕軍,城破後張巡也壯烈犧牲。雖然張巡等人失敗了,但他們拖住了燕軍的腳步,使安祿山的大軍無法繼續南下攻城略地,給了大唐喘息之機,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調動各地兵馬平叛,張巡等人為大唐平定安史之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