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記憶中的電影

閒話記憶中的電影

我談不上是資深的影迷,但對中國電影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瞭解一點。我為什麼迷戀電影?原因有三:我的少年時代正值上世紀八十年代,舅舅是一名民請教師,他的家裡藏有許多當時熱門的雜誌,其中的《大眾電影》,讓小鄉村封閉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當時來自流行文化的時尚和美。到現在說出一連串的名字還能讓我激動:龔雪,張瑜,陳沖,趙靜,劉曉慶等等。還有那些經過十年冰封和解禁後的一些比較開放的劇照,都給了我插上那幻想的翅膀。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鄉村,貧瘠的文化沙漠裡,有著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對一個鄉村少年的眼界有著怎樣的開闊啊。二是上臨洮師範後由於愛好寫作,嘗試著寫過電影文學劇本,看過幾場第五代中國導演的電影作品,終於又續寫起了我少年時代的夢想,從而對中國電影有了一定的自我鑽研,到後來又回到鄉村當老師時,訂閱了好幾年的《中國電影報》,《戲劇影視報》等。三是近一兩年看了山西籍導演賈樟柯的電影作品,順勢聽了一些西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在網絡上的電影講座後,就有了一點想法,應該寫寫電影啦,看看這些創造精神食量的追夢人,是怎樣實現白日夢的?

首先從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的《紅高粱》談起,我第一次在大熒幕上觀看《紅高粱》時,對那種生命的原始粗獷和張揚,有了視覺上的觸摸,記憶最深的鏡頭是中年的我奶奶鞏俐穿著一身粗布的黑衣服走在一片有著旺盛生命力紅高粱旁時,我的腦袋裡居然出現的是我姥姥的身影,這句話標準的說明了藝術源於生活。到後來我還曾想要寫一篇關於外祖母的散文,到前些日子才兌現。《紅高粱》裡小男孩對著酒缸撒完尿後,酒更香了的電影語言寓意是我後來慢慢理解的。莫言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後,我又一次看了小說《紅高粱》,對民族的生命力的理解根深刻了。後來陸續看了《菊豆》,對這個片子很熟了,因為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早閱讀過,《秋菊打官司》好懂,《大紅燈籠高高》說實在的,我可能得重新看一遍才能看懂,恕我的孤陋寡聞。《活著》是根據餘華的小說改編的現實主義作品,《有話好好說》裡接地氣的陝西話“安紅,我愛你”讓我忍俊不禁,《一個都不能少》關注草根,《我的父親母親》致敬父母輩,《幸福時光》演繹親情,《三槍拍案驚奇》趙本山,小瀋陽,閆妮的喜劇本色出演,《山楂樹之戀》裡特定環境下青春的愛戀,看了《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歸來》因為是嚴歌苓的小說改編,我很認同,到現在的《影》的宣傳等,我越來越覺得張藝謀在他的電影裡,玩味的是他的形而上的哲學。包括張藝謀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作品《中國印象舞動北京》,這些鏡頭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所有的中國文化元素都揉進去,然後整合成張藝謀的哲學鏡頭,這就抽象了,精英了,電影裡普通老百姓的喜聞樂見少了。說實話,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的累積,你現在看不懂張藝謀的作品。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我只記住了妖嬈的程蝶衣張國榮,還有就是對文革里人性片段的描寫很有體驗,畢竟文革的小說看多了。當然在看《霸王別姬》是,我的文學文化積澱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很快就能看懂那樣的電影語言鏡頭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陳凱歌的電影從最初的《邊走邊唱》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展示,到《無極》就是一個語言哲學意義上的設置,後來的《搜索》呈現了大都市的光怪陸離,女主人公就是一汪清泉。《和你在一起》講述平民深情的情懷,《梅蘭芳》裡有《霸王別姬》的語言重複,到後來的《道士下山》,《妖貓傳》,都是在做他內心概念化的東西。

第五代導演的作品我還看過孫周的《周漁的火車》,在這部電影裡,我發現了鞏俐作為當代女性美的極致很合適。尤其著一身牛仔的她,讓我能領略所有東方女性既典雅又現代的美,那時候的鞏俐秒殺現在多少的小花旦。至於導演要表達的的主題,就成了其次我要了解的。《漂亮媽媽》也看過,不錯。周曉文的電影《二嫫》,因為我在師範上學時看過小說,觀看起來很親切。關於《二嫫》我有一段日記: 從12號放假開始到今天,我做了許多事情,也整理了很多物件,年味越來越濃。今天最開心的事,是和母親聊了一會天,解開了母親的心結。我陪著母親東拉西扯,直到她高興了,我才回的家。是的,母親內心的寂寞和期望,我都明白。新的一年我希望我的母親健康平安!我的家族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從一無所有到今天能生活在小城裡,都是我們一家人勤勞打拼的結果,也是我們的祖先護佑的結果。感恩生活和上天的眷顧,只有繼續勤勞和節儉的生活,才能更上一層樓。願我們家族的每一個人,都覺醒和上進!昨晚看了電影《二嫫》,更是喚起了我對過往生活的記憶。二嫫,是所有我的母親輩們,父親輩們的縮影。那是一段通往現實的路,也是我們能立足現在的曾經必經之路,一條貧窮和充滿艱辛和希望的路,永遠不能忘記。過往的一切就在眼前,好好珍惜現在的所有。繼續打拼!繼續奮鬥!一個家族的興旺,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有骨氣的族人的進取心爭取的,也是一個家族為社會做了許多貢獻的饋贈。願我的家族勤勞致富!我想關於一部電影引起的深思,這一段日記最能說明問題。

賈樟柯的電影,除了最近的《江湖兒女》外,其它我全看了。從《山河故人》一發不可收拾,一直追溯向前看了他所有的作品,然後我是深深的從心裡推崇他的電影。他比我大五歲,可以說和我是同代人,他的電影理念和表現手法我都懂。甚至是他的每一個電影鏡頭語言都能觸動我記憶的神經。記得賈樟柯曾經說過,當他拍完《站臺》後,就給他自己的父親有了一個交代。我也一樣,當我完成了10萬字的小說《看見靈魂》時,我對我的父親,我的前半生,我的家族,也有了一個交代。 賈樟柯在我的心裡,無疑是第六代導演裡,用心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人,他的傳奇,他的寂寞,他的孤獨,他的思考,他想要表達的理念都契合我的靈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倆殊途同歸,而我更渺小,更底層,更卑微。只要是每一個有著時代烙印人生的70後人,如果觀看了賈樟柯的電影,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觸。我們每一天面對著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遠眺蒼茫記憶裡的家園時,只要你還有一點熱血和留戀,你就會在賈樟柯的電影裡發現你自己、父母輩們尋找的背影。失敗的,哀傷的 ,無能為力的,迫於現實的,但也是真心真意追求過的身影。關於靈魂的,關於精神的,關於夢想的,都在他的電影鏡頭語言裡找得到。儘管微小、縹緲、隱蔽、荒蕪,但那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啊,這時候你就會和你的父母親那一輩人,有了心靈上的相通,不再有任何的隔閡。我建議70後的朋友們,有時間了可以看看賈樟柯,也許在他的電影裡你能找到久違的自己,或者說找到久違的青春夢想,儘管那些青春可能狼狽不堪,甚至一無是處。我的日記為證:只要認準一件事,並厚著臉皮一直做下去,最後肯定會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這句話很勵志,送給和我靈魂相同的人共勉。這是我寫在自己空間裡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有決心寫完自己的一本小說,半紀實,半虛構。主人公身上給予著我們家族的奮鬥歷程和艱苦創業的歷史。要表達的是我四十年的人生經歷和想法,融匯了我四十年的真實的生活經歷。也是對我的家族的一個總結和展望。也是因為看了賈樟柯的電影《站臺》後,被他的真實、回憶、影像、追求所喚醒,必須走現實主義的創作之路,才能對得起我們家族五代人的突圍和圖騰。賈樟柯說,拍完《站臺》以後,他自己解脫了。這是因為他向父輩們有了一個交代和致敬的作品。而我也是一直要完成這本紀實加虛構的小說,就是想讓我的記憶刻下我四十年的人生記憶,也是向我的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親一個致敬和交代。也是希望我們這一代:我和老公,弟弟和弟媳,妹妹和妹夫都能勤奮努力,繼承我們家族的創業歷史,走正道,勤勞持家,努力掙錢,認真生活,過好自己的日子。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就是我們家族的第五代後人們能記住我們家族的歷史,更加熱愛生活和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寫第二本書的原因。第一本書,叫長篇紀實散文《一個家族的突圍》,第二本書叫小說《看見靈魂》。這兩本書都是獻給我家族禮物。

後來的馮小剛的電影《天下無賊》,《夜宴》,《非誠勿擾》,張國立的《一聲嘆息》,陳德森的《十月圍城》,《如果愛》,《門徒》,《甜蜜蜜》,李安的《臥虎藏龍》,《色戒》,吳宇森的《赤壁》,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陳木勝的《新警察故事》,《新少林寺》,葉偉信的《葉問》,《龍虎門》,陸川的《尋槍》,《王的盛宴》,許鞍華的《蕭紅傳》,《玉觀音》,陳嘉上的《四大名捕》,高群書的《風聲》,王小帥的《青紅》,顧長衛的《孔雀》,《立春》,《最愛》,徐靜蕾的《我和爸爸》,滕華濤的《失戀33天》,臺灣電影《飲食男女》,《海角七號》,《最好的時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盛夏光年》,《一頁臺北》,《不能沒有你》,《我的少女時代》,《夏日協奏曲》等都涉獵過。

記憶猶新的是《甜蜜蜜》裡張曼玉和黎明愛的絕望,《色戒》所屬的大片風格,電影鏡頭流暢,收放自如,不愧是好萊塢走出的大導演李安!《新少林寺》裡謝霆鋒的演技不錯,《尋槍》是我先看了小說,再看的電影,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道路,《風聲》看完後很壓抑,有一種絕望感,《青紅》高圓圓的身上有我的電影文學劇本《追逐生命》裡主人公的影子在,顧長衛的《最愛》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就是在這部電影裡,讓我對章子怡才有了一點好感。

關於電影的文字記述還有:讀了老舍的《我這一輩子》,也看了著名演員石揮演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想了一點事情,歷史現實和未來,曾經現在和明天,這些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該如何面對?一個人,一個村莊,一個民族,一個世界,怎樣將個人的思考印證在時代和社會里,怎樣理解自己的個體存在,這是一個關於自己生命的哲學命題。最會得出結論:多讀書有好處。《陪伴安東尼度過漫長的歲月》可以看作是周迅(監製)最真實的內心寫照。二十年前的北漂,現在的功成名就都抵不上那些漫長的歲月。那些一年四季,那些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日日夜夜,歲歲年年,慢慢長夜,寒冷酷暑。那些青蔥苦澀的漫漫歲月啊,也就是每一個人漫長的青春光陰啊,拿什麼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飄散在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啊。心裡的淚水,眼眶裡的熱流,漸白的髮際線,稍微彎曲的背影等等,都抵不上那些一觸即發的過往。刻在生命裡的永遠印跡。今天如何安放靈魂?所以即使淚流滿面,捧起又放下的淡然 ,才是治癒歲月的靈丹妙藥。那些無言的陪伴,那些沒有說出的語言,那些即使說了,也是沉默的真心話啊,就讓一切隨風飄逝。今夜就在這裡,陪伴我走過一個慢慢長夜。明天,一如既往,不說再見。

最近觀看過的最難忘的就是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這是我最近做的最有儀式感的一件事情,老公和我在唐聲電影院裡觀看了我們結婚17年以來的第一部電影。只要是經歷過青春的人,都會成了後來的我們,祝福我們,也是向著現在的我們道一聲:珍惜!無疑《後來的我們》也會成為我記憶裡一部美好的電影,她也開啟了我追尋夢想的一種可能:劉若英可以追夢,老楊也可以追夢!

韓國電影記憶最深的是愛情《我腦中的橡皮擦》片反正觀看的時候,我流淚了,我心痛了。好萊塢的電影最初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是《泰坦尼克號》,我說過在我十六歲出走二十歲又回到家鄉教書的六年時間裡,是遙遠的一對璧人給我絕望的青春年華堅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氣,他們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歐美的電影語言和東方的電影語言不一樣,東方重在表現美,而西方重在發現和重現美。我看過的歐美電影有《羅馬假日》,《朗讀者》,《黑客帝國》,《勇敢的心》,《英國病人》,《盜夢空間》,《革命之路》,《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等,這些電影給我瞭解歐美風土人情有一定的幫助。

電影的言語就是通過鏡頭語言來訴說和展現導演心中的一個完整的意念世界,當然運用的是綜合藝術:音樂,美術,人物設計,建築,地域,歷史,哲學,文學,科技等元素都堆砌在了一部電影裡,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的濃縮。大多數著名電影都改編自小說,所以說,只要是熱愛文學的人,都熱愛電影藝術,就像我。我對電影的熱愛已經有二十幾年了,今天完成的《閒話電影》算作我對自己熱愛的電影的一個總體回顧和小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