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记忆中的电影

闲话记忆中的电影

我谈不上是资深的影迷,但对中国电影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了解一点。我为什么迷恋电影?原因有三: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舅舅是一名民请教师,他的家里藏有许多当时热门的杂志,其中的《大众电影》,让小乡村封闭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当时来自流行文化的时尚和美。到现在说出一连串的名字还能让我激动:龚雪,张瑜,陈冲,赵静,刘晓庆等等。还有那些经过十年冰封和解禁后的一些比较开放的剧照,都给了我插上那幻想的翅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北乡村,贫瘠的文化沙漠里,有着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对一个乡村少年的眼界有着怎样的开阔啊。二是上临洮师范后由于爱好写作,尝试着写过电影文学剧本,看过几场第五代中国导演的电影作品,终于又续写起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从而对中国电影有了一定的自我钻研,到后来又回到乡村当老师时,订阅了好几年的《中国电影报》,《戏剧影视报》等。三是近一两年看了山西籍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顺势听了一些西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在网络上的电影讲座后,就有了一点想法,应该写写电影啦,看看这些创造精神食量的追梦人,是怎样实现白日梦的?

首先从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的《红高粱》谈起,我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观看《红高粱》时,对那种生命的原始粗犷和张扬,有了视觉上的触摸,记忆最深的镜头是中年的我奶奶巩俐穿着一身粗布的黑衣服走在一片有着旺盛生命力红高粱旁时,我的脑袋里居然出现的是我姥姥的身影,这句话标准的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到后来我还曾想要写一篇关于外祖母的散文,到前些日子才兑现。《红高粱》里小男孩对着酒缸撒完尿后,酒更香了的电影语言寓意是我后来慢慢理解的。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又一次看了小说《红高粱》,对民族的生命力的理解根深刻了。后来陆续看了《菊豆》,对这个片子很熟了,因为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早阅读过,《秋菊打官司》好懂,《大红灯笼高高》说实在的,我可能得重新看一遍才能看懂,恕我的孤陋寡闻。《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改编的现实主义作品,《有话好好说》里接地气的陕西话“安红,我爱你”让我忍俊不禁,《一个都不能少》关注草根,《我的父亲母亲》致敬父母辈,《幸福时光》演绎亲情,《三枪拍案惊奇》赵本山,小沈阳,闫妮的喜剧本色出演,《山楂树之恋》里特定环境下青春的爱恋,看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归来》因为是严歌苓的小说改编,我很认同,到现在的《影》的宣传等,我越来越觉得张艺谋在他的电影里,玩味的是他的形而上的哲学。包括张艺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品《中国印象舞动北京》,这些镜头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所有的中国文化元素都揉进去,然后整合成张艺谋的哲学镜头,这就抽象了,精英了,电影里普通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少了。说实话,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累积,你现在看不懂张艺谋的作品。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只记住了妖娆的程蝶衣张国荣,还有就是对文革里人性片段的描写很有体验,毕竟文革的小说看多了。当然在看《霸王别姬》是,我的文学文化积淀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很快就能看懂那样的电影语言镜头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陈凯歌的电影从最初的《边走边唱》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展示,到《无极》就是一个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设置,后来的《搜索》呈现了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女主人公就是一汪清泉。《和你在一起》讲述平民深情的情怀,《梅兰芳》里有《霸王别姬》的语言重复,到后来的《道士下山》,《妖猫传》,都是在做他内心概念化的东西。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我还看过孙周的《周渔的火车》,在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巩俐作为当代女性美的极致很合适。尤其着一身牛仔的她,让我能领略所有东方女性既典雅又现代的美,那时候的巩俐秒杀现在多少的小花旦。至于导演要表达的的主题,就成了其次我要了解的。《漂亮妈妈》也看过,不错。周晓文的电影《二嫫》,因为我在师范上学时看过小说,观看起来很亲切。关于《二嫫》我有一段日记: 从12号放假开始到今天,我做了许多事情,也整理了很多物件,年味越来越浓。今天最开心的事,是和母亲聊了一会天,解开了母亲的心结。我陪着母亲东拉西扯,直到她高兴了,我才回的家。是的,母亲内心的寂寞和期望,我都明白。新的一年我希望我的母亲健康平安!我的家族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从一无所有到今天能生活在小城里,都是我们一家人勤劳打拼的结果,也是我们的祖先护佑的结果。感恩生活和上天的眷顾,只有继续勤劳和节俭的生活,才能更上一层楼。愿我们家族的每一个人,都觉醒和上进!昨晚看了电影《二嫫》,更是唤起了我对过往生活的记忆。二嫫,是所有我的母亲辈们,父亲辈们的缩影。那是一段通往现实的路,也是我们能立足现在的曾经必经之路,一条贫穷和充满艰辛和希望的路,永远不能忘记。过往的一切就在眼前,好好珍惜现在的所有。继续打拼!继续奋斗!一个家族的兴旺,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有骨气的族人的进取心争取的,也是一个家族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的馈赠。愿我的家族勤劳致富!我想关于一部电影引起的深思,这一段日记最能说明问题。

贾樟柯的电影,除了最近的《江湖儿女》外,其它我全看了。从《山河故人》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追溯向前看了他所有的作品,然后我是深深的从心里推崇他的电影。他比我大五岁,可以说和我是同代人,他的电影理念和表现手法我都懂。甚至是他的每一个电影镜头语言都能触动我记忆的神经。记得贾樟柯曾经说过,当他拍完《站台》后,就给他自己的父亲有了一个交代。我也一样,当我完成了10万字的小说《看见灵魂》时,我对我的父亲,我的前半生,我的家族,也有了一个交代。 贾樟柯在我的心里,无疑是第六代导演里,用心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人,他的传奇,他的寂寞,他的孤独,他的思考,他想要表达的理念都契合我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俩殊途同归,而我更渺小,更底层,更卑微。只要是每一个有着时代烙印人生的70后人,如果观看了贾樟柯的电影,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触。我们每一天面对着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远眺苍茫记忆里的家园时,只要你还有一点热血和留恋,你就会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发现你自己、父母辈们寻找的背影。失败的,哀伤的 ,无能为力的,迫于现实的,但也是真心真意追求过的身影。关于灵魂的,关于精神的,关于梦想的,都在他的电影镜头语言里找得到。尽管微小、缥缈、隐蔽、荒芜,但那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啊,这时候你就会和你的父母亲那一辈人,有了心灵上的相通,不再有任何的隔阂。我建议70后的朋友们,有时间了可以看看贾樟柯,也许在他的电影里你能找到久违的自己,或者说找到久违的青春梦想,尽管那些青春可能狼狈不堪,甚至一无是处。我的日记为证:只要认准一件事,并厚着脸皮一直做下去,最后肯定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这句话很励志,送给和我灵魂相同的人共勉。这是我写在自己空间里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我,让我有决心写完自己的一本小说,半纪实,半虚构。主人公身上给予着我们家族的奋斗历程和艰苦创业的历史。要表达的是我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想法,融汇了我四十年的真实的生活经历。也是对我的家族的一个总结和展望。也是因为看了贾樟柯的电影《站台》后,被他的真实、回忆、影像、追求所唤醒,必须走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才能对得起我们家族五代人的突围和图腾。贾樟柯说,拍完《站台》以后,他自己解脱了。这是因为他向父辈们有了一个交代和致敬的作品。而我也是一直要完成这本纪实加虚构的小说,就是想让我的记忆刻下我四十年的人生记忆,也是向我的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一个致敬和交代。也是希望我们这一代:我和老公,弟弟和弟媳,妹妹和妹夫都能勤奋努力,继承我们家族的创业历史,走正道,勤劳持家,努力挣钱,认真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我们家族的第五代后人们能记住我们家族的历史,更加热爱生活和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写第二本书的原因。第一本书,叫长篇纪实散文《一个家族的突围》,第二本书叫小说《看见灵魂》。这两本书都是献给我家族礼物。

后来的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张国立的《一声叹息》,陈德森的《十月围城》,《如果爱》,《门徒》,《甜蜜蜜》,李安的《卧虎藏龙》,《色戒》,吴宇森的《赤壁》,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陈木胜的《新警察故事》,《新少林寺》,叶伟信的《叶问》,《龙虎门》,陆川的《寻枪》,《王的盛宴》,许鞍华的《萧红传》,《玉观音》,陈嘉上的《四大名捕》,高群书的《风声》,王小帅的《青红》,顾长卫的《孔雀》,《立春》,《最爱》,徐静蕾的《我和爸爸》,滕华涛的《失恋33天》,台湾电影《饮食男女》,《海角七号》,《最好的时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盛夏光年》,《一页台北》,《不能没有你》,《我的少女时代》,《夏日协奏曲》等都涉猎过。

记忆犹新的是《甜蜜蜜》里张曼玉和黎明爱的绝望,《色戒》所属的大片风格,电影镜头流畅,收放自如,不愧是好莱坞走出的大导演李安!《新少林寺》里谢霆锋的演技不错,《寻枪》是我先看了小说,再看的电影,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道路,《风声》看完后很压抑,有一种绝望感,《青红》高圆圆的身上有我的电影文学剧本《追逐生命》里主人公的影子在,顾长卫的《最爱》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就是在这部电影里,让我对章子怡才有了一点好感。

关于电影的文字记述还有:读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也看了著名演员石挥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想了一点事情,历史现实和未来,曾经现在和明天,这些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该如何面对?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民族,一个世界,怎样将个人的思考印证在时代和社会里,怎样理解自己的个体存在,这是一个关于自己生命的哲学命题。最会得出结论:多读书有好处。《陪伴安东尼度过漫长的岁月》可以看作是周迅(监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二十年前的北漂,现在的功成名就都抵不上那些漫长的岁月。那些一年四季,那些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慢慢长夜,寒冷酷暑。那些青葱苦涩的漫漫岁月啊,也就是每一个人漫长的青春光阴啊,拿什么纪念那些逝去的日子。飘散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啊。心里的泪水,眼眶里的热流,渐白的发际线,稍微弯曲的背影等等,都抵不上那些一触即发的过往。刻在生命里的永远印迹。今天如何安放灵魂?所以即使泪流满面,捧起又放下的淡然 ,才是治愈岁月的灵丹妙药。那些无言的陪伴,那些没有说出的语言,那些即使说了,也是沉默的真心话啊,就让一切随风飘逝。今夜就在这里,陪伴我走过一个慢慢长夜。明天,一如既往,不说再见。

最近观看过的最难忘的就是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这是我最近做的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老公和我在唐声电影院里观看了我们结婚17年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只要是经历过青春的人,都会成了后来的我们,祝福我们,也是向着现在的我们道一声:珍惜!无疑《后来的我们》也会成为我记忆里一部美好的电影,她也开启了我追寻梦想的一种可能:刘若英可以追梦,老杨也可以追梦!

韩国电影记忆最深的是爱情《我脑中的橡皮擦》片反正观看的时候,我流泪了,我心痛了。好莱坞的电影最初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是《泰坦尼克号》,我说过在我十六岁出走二十岁又回到家乡教书的六年时间里,是遥远的一对璧人给我绝望的青春年华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他们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欧美的电影语言和东方的电影语言不一样,东方重在表现美,而西方重在发现和重现美。我看过的欧美电影有《罗马假日》,《朗读者》,《黑客帝国》,《勇敢的心》,《英国病人》,《盗梦空间》,《革命之路》,《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这些电影给我了解欧美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帮助。

电影的言语就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诉说和展现导演心中的一个完整的意念世界,当然运用的是综合艺术:音乐,美术,人物设计,建筑,地域,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元素都堆砌在了一部电影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浓缩。大多数著名电影都改编自小说,所以说,只要是热爱文学的人,都热爱电影艺术,就像我。我对电影的热爱已经有二十几年了,今天完成的《闲话电影》算作我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一个总体回顾和小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