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丨專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中國網11月17日訊(記者 張豔玲)17日,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十八屆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發展七十年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回顧了中國經濟學70年發展歷程,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與會專家認為,根植於中國特殊國情的經濟實踐是支撐中國經濟70年發展的主要理論來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主要貢獻。沒有中國道路和中國經濟增長奇蹟,就沒有中國特色經濟學。

談到中國經濟學7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從經濟學研究視角回顧中國經濟70年成就發現,支撐中國經濟70年蓬勃發展的主要理論來源,既不是簡單照搬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也不是複製西方現有主流經濟學理論,而是根植於中國特殊國情的經濟實踐。

當前,中國經濟研究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圍繞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這兩大主題,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高培勇認為,中國經濟研究需要從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概括提煉,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並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需要構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論體系。展望未來,高培勇建議,中國經濟學要特別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研究。

沒有中國道路和中國經濟增長奇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經濟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榮譽理事長張卓遠,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特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研究、道路選擇和重大決策,必須建立在正確掌握基本過程的基礎上;研究和確立終極發展目標,必須切合階段性特徵;改革發展任務,帶動學科建設和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

張卓遠認為,沒有中國道路,沒有中國經濟增長奇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經濟學。新中國經濟學的大繁榮,是由社會與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人物帶出來的。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創新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視野。新中國經濟學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認為,研究經濟學問題要研究真問題,真的研究問題,要堅持科學精神,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實事求是,刻苦鑽研,認真學習基本理論,廣泛查閱數據文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主要貢獻。他回顧了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在計劃與市場、馬克思生產價格轉型、市場轉型問題上進行的三次對話。他從這三次對話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體制的設計,仍然是當代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的主要領域之一;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國的市場經濟、中國的改革與發展,現在已成當代經濟學者關注對象和當代經濟學研究對象。他認為,中國經濟學理論在客觀上已匯入當代世界經濟學,中國人可在這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市場經濟是成功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力是最大保障

平新喬表示,中國市場經濟是成功的,在確保公有制前提不變情況下,分離經營權和法人產權;啟動雙軌價值,在穩定計劃價格保護的體制內群體利益前提下,發揮了市場價格的便捷調節作用;設置統一稅收改革,保證中國經濟改革同時保持政治穩定;創造了國有企業為主,但發展民營企業的格局。

對於中國市場經濟為何能成功,平新喬認為,中國經濟學研究起到很重要作用。中國經濟學研究成果不是抄來的,是中國人真正創造的;中國經濟學人發表研究成果時都比較年輕;中國經濟學創新成果,是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力是最大的保障。

土地制度變革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最重要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認為,中國經濟轉型中有體制變革,也有結構變化,不是簡單地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是依靠體制變革推動結構變遷。中國在體制上由舊制度轉變為新制度;結構上,由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新中國70年來中國特色的經濟轉型其中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一直依靠體制變革推動結構轉型。其中,土地制度變革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最重要力量。

劉守英解釋,體制上,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性,通過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不斷完善體制,直到現在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整個體系的探索,在不斷成熟和歸於理性。

結構上,中國提出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後來又提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改革前,提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並且提出分兩步實現。改革以後,中國一以貫之地加速結構轉型過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三步走”實現。再後來,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

為何說中國土地制度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最重要力量?劉守英表示,中國的土地制度有其獨特性,有體制、制度特徵,是國家基礎性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最重要所有制形式,土地利益歸屬於中國特色市場經濟。

另外,中國實現了城市土地國有制,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在土地規劃和用途、土地市場、土地增值收益上形成了政府對於土地制度運行的主導,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以地謀發展模式。

劉守英認為,中國結構轉型最難的是如何從高度依賴於土地的鄉土社會中剝離出來,因此,要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兩個長期性,即體制上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在結構上城鄉中國的長期性,要實現現代化,增大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防止出現經濟衰退,實現政治和經濟的良性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