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錢幣收藏的新高地“五胡十六國”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段特殊時期,即西晉末年至南北朝北魏建國之前(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那段時間,也就是與東晉和南朝宋文帝共存十五年期間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史家簡稱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是指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以匈奴族劉淵、羯族石勒、鮮卑族拓跋珪、羌族姚萇和氐族苻堅為主建立的割據政權,歷史上統稱為五胡十六國,具體包括前涼(漢)、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匈奴)、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秦(氐)、後秦(羌)、西秦(鮮卑)、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巴氐)漢(匈奴)。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建立割據政權勢力的國家遠不止十六個,還有譙蜀、冉魏、西燕三國,嚴格地說是十九國鼎立一方的局面。翻譯《資治通鑑》的柏楊先生則認為是"五胡亂華十九國",把這期間的代國(北魏的前身)、翟魏等國與吐谷渾(青海省東北部)、段部(河北省北方遼西走廊)、丁零、宇文部、仇池等中原以外的邊陲部落及其他更小型的政權排除在外,所以實際上的政權數目遠遠高於上述數目,不同的國家數目只是因為各史家對於"國家"認定的標準不同而已,有的國家存世較長,可作為一個國家來計,有的則存世較短,更迭替換太快,常被忽略不計那麼後世為何只稱之為十六國呢?這是根據北魏史學家崔鴻編寫的《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並延用至今。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麼這些小國是否都曾造過錢非也。縱觀十六國,綜合實力都相對弱小,經濟大多以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為主,商業經濟不如中原發達,實物經濟佔據主導地位對貨幣概念的認知和使用不是很明顯,幾乎沒有本國貨幣,即使有的地方也行用貨幣,也大多是前朝的舊幣,而真正鑄行過自己本國貨幣的國家只有四個,即前涼的"涼造新泉"、後趙的"豐貨"成漢的"漢興"、赫連夏的"大夏真興"錢四種,其影響也較大。這些錢均採用漢五銖錢的"方孔圓錢"為錢制標準,但由於戰亂連連,政權更替又較快,加之鑄量又少,現存世已很少。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錢幣收藏的新高地“五胡十六國”

前涼"涼造新泉"錢: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張軌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據歷史記載,公元317年,東晉王朝南遷後,北方大部分地區被少數民族武裝勢力佔據,陷入混亂局面,唯獨涼州地區(今甘肅和青海一帶)為東晉涼州刺史張軌所佔據,其孫張駿於公元345年自立為王,建立了"前涼國"政權,存世32年,後於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張駿建國後承襲漢人文化傳統,為發展經濟,穩固社會秩序,促進貿易交流,新鑄了"涼造新泉"小平錢,由於受當時鑄幣條件所限和物資奇缺的影響,新泉錢形制粗劣,十分輕小,形如漢代小五銖錢,直徑約2釐米左右,穿孔0.7釐米,重約2克,針文篆書細如玉筋,"涼"字二點水旁為六豎紋,"泉"字中間成"T"字形,風格獨特,字多不清晰,有對讀和直讀兩種版式,為泉藏界珍稀幣種之一,後世贗品較多,字多清晰品相好者為假。

後趙"豐貨"錢:石勒於公元319年在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稱王,建立後趙政權。石勒是個窮苦人出身,他自稱趙王后,希望能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富裕,鑄造並頒佈了新貨幣,名曰"豐貨"錢。此錢有篆書和隸書兩種版式,其錢文由右向左橫讀,分為有內廓和無內廓兩種,錢徑約2.4釐米,重2.1克至2.8克之間,歷代素以富錢著稱。民間曾有"藏豐貨,家財富"之說。

清朝藏泉大家戴熙在《古泉叢話》中曾講述這麼一個故事,張叔未來戴熙家賞鑑金石,戴送他一塊封泥,第二天張叔未以一枚豐貨錢作為謝禮,戴逢人便誇,得了此錢會致富,我將來若能家資鉅萬,都是先生所賜。足見豐貨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為難得之品。

成漢"漢興"錢:東晉李壽盤踞成都,改大成國為漢(公元338-343年),年號取"漢興",並鑄有"漢興"小錢,此錢系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二字為隸書,有直讀和橫讀二種,錢徑約1.2釐米,重1克上下,漢興錢製作粗陋,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以橫讀為罕見。漢興錢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一種新貨幣的誕生,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生存於亂世夾鏠中求盛求強的政權"宣言"。一方面對加強本國內部王權幣制的統一,具有詔示性作用:另一方面為抵制別國貨幣的入侵,穩固本國經濟秩序,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漢興錢雖小,但存在意義重大,成為蜀中居富的根本。目前,該錢仍只在西南四川及周邊地區偶能罕見,其他地方大多以贗品出現為多。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錢幣收藏的新高地“五胡十六國”

赫連夏"大夏真興"錢:東晉時期南匈奴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陝西立國,稱之為"夏"。公元419年佔長安後改元"真興",自稱天王大單于。為有別於我國曆史上的"夏"王朝史家一般稱其政權為"赫連夏"或"胡夏國",但此政權僅存25年(公元407年-431年)。胡夏國鑄有"大夏真興"和"承光"兩種錢。真興錢型制承襲新朝王莽錢的遺風,內外廓精好,直徑2.3釐米,重約2.8克,錢文楷書略見隸韻,"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是歷史上首例將國號與年號合璧的錢種。有趣的是,此錢因"大"字下面多了一點,常被誤認為是"太夏真興"錢,這一"點"並非誤筆或鑄紀星所為,而是實實在在的"太"字,與國號本不相符,又怎能叫國號錢呢?

其實這是小國以弱示強在貨幣上的體現。從史籍中不難發現,胡夏國經濟是以畜牧業為支柱產業,對貨幣行用概念並不太強,實物交換是其基本的商業行為,這在歷史上都是有考據的,這裡不作過多解釋。那麼,胡夏國資源匱乏,又偏居一隅,對貨幣使用的意義又不大,為何還要鑄行貨幣,造成資源浪費呢?其實不然。由於該國地理位置特殊,中原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必經其境內的"陰山大道",胡夏國一方面"雁過拔毛",對過境商品實行徵稅,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動與中原商賈開展商業交流,貨幣的簡便行用,反而有利於商業活動,這才是他鑄幣的主要目的。

至於"大"字為何又寫成"太"字也絕非筆誤"大"與"太"本沒有差別,更多的仍是在強調自己的大國形象,是在提醒中原大國(東晉)別拿小國不當回事,可以說是一種宣傳策略。只不過胡夏國存世不長久,鑄幣量有限,目前市場上偽品較多需要初入門者多加甄別。

十六國存世一百多年間,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相互爭權奪地,加之,東漢朝廷常以招引為誘餌,拉攏其歸附於己,逼迫各方胡人內遷,以便監控其實力,以增加兵源和勞動力,所以這些國家大多數未鑄行本國錢,多采用漢五銖錢代為國幣,僅以四個實力強大的政權拒漢以武征服天下。這也是造成十六國時期"國多幣少"的重要原因,但這四種政權貨幣卻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成為錢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錢幣收藏的“新高地”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錢幣收藏的新高地“五胡十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