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薯 (小散文)

紅   薯   (小散文)

我的故鄉沙窩村,位於我縣西南一隅。在我童年時代,那裡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沙窩者,沙土窩也,遍地白沙土,而且地少人多,一塊塊白花花的鹽鹼地。沙土地地力弱,穀物收成差,但最適宜長紅薯。我村的紅薯快大、皮薄、肉質細嫩甘甜,可是我不喜歡。因為那時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吃它,除了紅薯以外,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會有什麼食物可以每天用來填飽肚子。

紅   薯   (小散文)
紅   薯   (小散文)

紅薯有兩種吃法------鮮吃和幹吃。鮮吃有烀紅薯、烤紅薯、碴紅薯粥、炒紅薯條、用紅薯泥攤餅等。我最喜歡紅薯粥,把紅薯切成小塊,煮爛後,再攪上一碗玉米麵渣子,熬到鍋內啾啾作響時,揭開鍋來,香甜的氣息、金黃的顏色惹得你嘴饞。每頓飯至少喝它兩大碗,打著飽嗝出去玩。其實,喜歡喝粥僅僅是為了品味那點熬熟了的玉米麵。鮮紅薯容易腐爛,所以人們就把它削成片,曬成幹,磨成面,紅薯面就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主糧。最長吃的是紅薯面窩頭和餅子。每天回家後,姐姐早就把飯做熟,等全家到齊了,就開鍋吃飯。我年齡最小,掀鍋時總愛擠在鍋臺旁,一是跑餓了心急吃,二是盼望鍋裡不是紅薯面窩頭,而是香噴噴的玉米麵餅子或雪白的饅頭,可每次總令人失望。一股甜中帶澀的熱氣迎面撲來,直頂入鼻孔,就在皺眉的一瞬間,熱氣散盡,見到黑褐色的“圓錐體”整齊排列在鍋內箅子上。我用一個手指輕輕一杵,粘粘的窩頭皮粘滿指頭,我再把指頭上的“粘物”劃在牙齒上,放到嘴裡細細咀嚼。那彷彿是不情願地接受現實生活,品嚐生活的艱辛。

紅   薯   (小散文)

紅薯面吃長了,難以下嚥,聰明的人們就發明了一種很巧的吃法,美起名曰“銀裹金”。就是把小麥團(約1/4)擀成片,包裹起紅薯麵糰(約3/4),然後再擀成片,切成細長的麵條。一根麵條有兩種顏色,外面是銀白色,裡面是黑褐色,這大概就是它美麗名字的來由吧。下鍋煮熟後,撈在涼水中一冰,挑在碗裡,拌上帶油的鹹蘿蔔條和大蒜泥即可就餐。這種食物吃起來很滑溜,感覺不到紅薯面的苦澀,所以“銀裹金”簡直成了家家戶戶的佳餚。“銀裹金”,白銀裹著黃金,也流露出人們對富足生活的嚮往。

紅   薯   (小散文)

七十年代初中期,我村大辦電力、興修水利,再加上引進莊稼優種、購買化肥,農業條件提高很快,玉米、小麥產量倍增。在農民的餐桌上,紅薯“家族”逐漸人丁稀少,玉米小麥開始走上“領導崗位”。下臺後的紅薯沒有鬧情緒,而是以另一種重要方式服務於村民。76年,我村建起了乾粉廠,紅薯就是制乾粉的主要原料。乾粉廠每年能生產十幾萬斤的乾粉,不但改善了人們的生活,還為村裡賺了很多錢,讓村民蓋起了新磚房。80年代初,我村成了全縣聞名的文明村,富裕起來的農民有“一個理解”、“兩個感謝”,一是理解80年代以前生活艱苦的原因(那時是強國的積累期,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力更生,用了不到30年,建立起了完備的輕、重工業體系,完成了“兩彈一星”,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二是感謝帶領村民致富的村裡的領導班子,但人們最感謝的還是將身心鑽進泥土裡,把自己一切默默奉獻給廣大村民,而不求任何回報的------紅薯。

紅   薯   (小散文)
紅   薯   (小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