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火藥槍為什麼有的是大口徑?

張君快樂的人


黑火藥槍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黑火藥在槍械上的應用非常久,直到無煙火藥發明後,也仍然有一部分彈藥因為成本、技術的原因,繼續使用了很長時間的黑火藥發射藥。而這個時候已經是栓動式步槍時代了。

當然,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指老式的燧發槍、火繩槍等等,這個確實是如此,早期槍械的確口徑巨大,燧發槍平均口徑在13.7mm以上,大的接近20mm,放在今天已經比12.7或14.5mm的重機槍彈大了,夠得上機炮的標準。

為什麼擁有更大的口徑呢?對此我們不必想的太過複雜,其實這就是因為技術不足而導致的問題。

我們知道,早期槍械製造,槍管是個最令人頭痛的問題,這東西用鍛造捲筒會有縫,用鑄造會有沙眼,所以只能用鑽機在柱體上打眼。

然而這打眼在今天很簡單,過去卻並不容易,首先,鑽具的尺寸和強度就決定了它們打出的眼不會小。其次,人們沒有那麼高精度的儀器,鑽小孔難以控制方向。要知道一根槍管怎麼也有半米長,一旦鑽歪就是前功盡棄。

再就是內膛的加工問題,早期人們沒有合適的工具進行內膛驗探,所以有沒有毛刺,出沒出破口,都只能靠肉眼儘量往裡看,孔小了可做不到這點。何況人們還要給內膛做膛線,這項技術15世紀就已經出現,但是到19世紀才得到真正的工業化解決。為了給加工膛線提供便利,口徑必須大一些。

在實際使用中,大口徑也有利於加入更多的火藥,早期的槍可做不到什麼真正的氣密性,甚至子彈都可以通過臨時融化金屬來現場製作,所以它們需要確保的是填充火藥後的威力,以及發射安全性,這些大口徑都比小口徑適合。

而且早期槍械的彈丸威力並不是那麼可靠,為了保障彈丸在飛行中的存速性能,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穩定性,槍械必須使用口徑更大一些的彈丸,以確保相應的精度和殺傷力。雖說過去是排隊槍斃,但從來也沒說槍械一點準確性也不要。


王司徒軍武百科


因為黑火藥的爆速擺著(沒記錯的話是400m/s),這個速度即便藥室增大,推動彈丸的速度也就撐死了500多米/秒。在這種初速限定的情況下如果想獲得足以一槍幹掉一個小朋友的動能,那就只能增加彈丸的質量。 比如英國18世紀早期的布朗貝斯燧發槍口徑.75英寸,折算下來19mm出頭點

咱們就這麼想,反正初速也就400-500撐死的,發射小口徑,輕質量的彈丸並沒啥卵用,雖然大彈丸的彈道下墜難看了點,但好歹也是有跡可循。加上都是滑膛槍,而且當年不管是槍管還是彈丸的製造公差都很離譜,壓根不太講究現代所謂的低伸彈道。


其實可以參考現代手槍彈和步槍彈,手槍由於槍管短,發射藥裝多了也是浪費,因此初速往往也就是個400ms左右,但在這個速度下想要維持一定殺傷動能,就得把口徑做大,彈丸質量做大,因此我們常能看到手槍口徑大多9mm起,而步槍相對就小得多。


瘋狗的輕武


早期黑火藥步槍大多是大口徑,從無煙火藥步槍出現以後,口徑才一直降低。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我想就是因為黑火藥推出的彈丸初速不高,普遍都在400m╱s,動能的公式是二分之一倍的質量×速度的平方,這個速度小口徑的高初速優勢便沒有了,反正近距離排隊槍斃,不整個大一點的彈丸招呼?

還有,一根鋼管子,掏一個直徑大一點的洞更方便。


南黎23333


黑火藥槍為什麼有的是大口徑?這個問題可以兩個方面去解釋。1,因為黑火藥釋放的能量比較小,如果再加上口徑比較小就決定了這支槍的威力肯定是不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所以口徑大就可以增加裝藥量發射大口徑彈丸而提高槍的殺傷威力。2,當時加工槍管線膛的加工技術就是用刀具一條一條加工出來的,可是口徑越小越難加工而口徑大的加工起來相對要容易的多。


竹子85826643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合成氨大規模應用之前,黑火藥一直是主流,以前沒辦法大規模利用空氣中的氮。而合成氨的發明者是德國的科學家Haber,時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不遠,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如果沒有這一條,德國根本不可能打大仗,因為從智利進口硝石的海路會被封死。Haber還是戰場使用毒氣的負責人,但戰後逃過追究。不過他是猶太人,到元首時代,又受迫害,怎麼聲明脫離都沒用。

用氮是三硝基甲苯嗎?

不對吧,gew88,就是漢陽造應該用的也是無煙火藥吧。

那個顯然也是以利用氮氣為基礎,但是以前火藥只能用天然硝石,合成氨之後這個局面就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切以利用氮氣為基礎,沒爭議吧。小規模的當然沒問題,以硝酸鹽礦為基本原料就可以,但是大打的話只能等合成氨大規模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