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四個技巧,不會聊天的你,也會跟別人聊得“一見如故”

你跟別人聊天時,有沒有體驗過,別人跟你聊得很投契的時刻呢?

當你也想跟別人聊天聊得很投契時,是不是總是覺得很困難,大家都聊不到一塊兒去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做一做以下測試。

你試著對照下面的描述,看看有多少是比較符合你性格。

(1)你內心很希望別人能夠認可你、喜歡你。

(2)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有時候對自己的現狀會很不滿。

(3)你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還沒有挖掘出這些潛力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

優勢。

(4)雖然你性格上存在一些不足,但你一直在想辦法去彌補。

(5)你外表看上去雖然能剋制、自律,但內心有時候卻充滿憂慮和不安全感。

(6)有時你會嚴重懷疑自己,不知道自己所選所做是否正確。

(7)你喜歡變化和多樣的生活,受到約束和限制時會非常不滿。

(8)你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而自豪,不輕易相信缺乏信服證據的結論。

(9)你認為對別人過於坦白是不明智的。

(10)有時候你外向、可親且樂於交際,有時候卻內向、謹慎而有所保留。

(11)你有一些理想不是很切實際。

(12)安全感是你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一。

學會這四個技巧,不會聊天的你,也會跟別人聊得“一見如故”

認真想一想,你是不是覺得上面的描述,好像是在說你自己呢?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對“測試答案”有某種“認同感”的現象,就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1948年,心理學家巴納姆·福瑞爾(Betram R. Forer)做了一個實驗。他讓一批學生做了一個性格診斷測驗。

幾天之後,他給每位學生各發了一份診斷報告,並讓學生們給診斷報告打分。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認為診斷報告的準確率為86%,甚至還有41%的學生認為這份報告完全吻合他們自己的性格。

巴納姆這個,並不是正式的心理測試題,只是他從小商店買來的雜誌上的文章中,隨便挑選幾個句子拼湊而成的句子而已。

那為什麼我們會“對號入座”,認為這份報告是在說自己呢?

究其原因,就是當我們獨到這些句子時,我們的心理就立刻被“套牢”了,只要報告中有那麼一兩條描述與自己的性格相符,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尋找相應的“證據”,從而順帶影響到我們對其他描述的判斷。

而在現實生活中,想要跟別人聊天時,做到“一見如故”,我們可以好像心理諮詢師那樣,運用巴南效應,去跟別人展開聊天的話題。

學會這四個技巧,不會聊天的你,也會跟別人聊得“一見如故”

怎麼做呢?先來看一個心理諮詢師的例子。

一位年輕女士面帶抑鬱來找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觀察了這位女士之後,淡淡地問道: “最近過得不是很順?”

女士沉重地點點頭。心理諮詢師接著說道: “你這一段時間很為人際關係苦惱嗎?"

“人際關係?”女士一臉疑惑。

“職場問題、家庭關係、甚至戀愛煩惱之類的……”心理諮詢師緩緩地說著,一直留意著女士的表情。

“是的,感情上是有點問題。”女士吞吞吐吐地答道。

“你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段感情很讓你困惑,是嗎?”心理諮詢師一字一頓地說。

“的確如此!你是怎麼知道的?”女士明顯吃了一驚。

“你心裡其實已經有了一個答案,只是沒有把握,也狠不下心來,是不是這樣的狀況?”心理諮詢師看著女士的眼睛,緩緩地說。

“唉,我知道我們這樣是不對的,我也可能等不到想要的結果,但跟他在一起真的很好,有時候我就想這樣湊合著過下去! ”女土眼睛裡泛起了淚花,聲音裡帶著哽咽。

“你很喜歡跟他在一起的感覺,但是你又太善良,不想傷害到另一個人,是吧?"

女士低下了頭。

心理諮詢師看了她一眼,接著說道: “婚外情很辛苦吧?尤其是你這樣心地好的人,雖然想留住幸福,可是心裡的不安全感與愧疚感逼得你寢食難安!”

女士聽到這裡,再也忍不住了,放聲痛哭起來。過了好一會兒,這位女士才漸漸平靜下來。

心理諮詢師最後說道: “結果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你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你或許一段時間內會受傷,會寂寞,但你一定要向你認為正確的方向走,你一定會得到幸福!這就是這次諮詢要告訴你的東西。”

女士離開的時候,一個勁兒地向心理諮詢師道謝,臉上不再有抑鬱,是一臉坦然。

這位心理諮詢師的溝通方式,是不是好像朋友一樣,讓女士慢慢把自己的煩惱傾訴出來,讓她有一種被瞭解的感覺呢?

這並不是什麼特比的技巧,只是心理諮詢師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聊天。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完全瞭解自己的,同樣,也沒有一個人是簡單得一眼就能夠看穿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多多少少會夾雜著矛盾和痛苦,很想被別人瞭解,又很怕被別人瞭解。

如果我們能夠自然而然地,無意中關心了對方內心這個”地方“,對方就會知道,她被別人所理解,從而慢慢放下戒心與防備,視你為知己。

所以說,只要掌握了這種神奇的聊天技巧,我們就很容易跟別人聊起天。

那麼在生活當中,怎樣才能夠做到這樣呢?

學會這四個技巧,不會聊天的你,也會跟別人聊得“一見如故”

下面有四個基本技巧:

第一,懂得察言觀色,學會見微知著;

一個人不可能將自己完完全全地隱藏起來。

當你能夠察言觀色,見微知著,就能夠發現對方一些細微而不為眾人所察之處。只要你用心去觀察、瞭解,總能像心理諮詢師那樣“一眼命中的。

例如,觀察一個人的領帶,慣用右手的人打出來的領帶三角結的下方尖角通常稍微往右邊傾斜,而慣用左手的人則會往左邊傾斜。

當你看到某人的領帶三角結往左邊傾斜時,你可以這樣問: “你是左撇子?"對方如果面露驚訝,那恭喜你,你猜對了。

如果對方回答不是左撇子,那麼這領帶很可能是別人替他打的,那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是左撇子啊,那這領帶肯定是別人幫你打的嘍?"

這種普普通通的聊天,猜錯也不會有損失,但如果猜對了,你會給對方大大的震撼。

第二,不要盯著表象去聊,懂得聊“隱象”;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而人無疑是最複雜的矛盾體。

一個人看起來開朗外向,那麼不用懷疑,他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一定有其內向憂鬱的一面;一個人看起來堅強有不屈不撓,他也肯定還有脆弱、猶豫的時候;一個人看起來風風光光、呼風喚那麼,他肯定還有很疲憊、很心酸、很無助的時候….

所以說,當你想在最短時間內打動某個人的時候,不妨撇開他的一切表象,跟他聊一聊與他表象截然相反的那些“隱象”。

這些“隱象”一般人是很難發現的,有時候甚至連他本人也未必有深刻的認識,如果你能夠“慧眼獨具”地指出來,對方會非常驚喜的。例如:

我以前一直以為你是一個鐵打的人,無論什麼事,你都能一個人默默地扛走。現在我才發現,其實你也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女孩,也會透露出的脆弱一面。我想,你在那麼一瞬間,肯定會期待著有那麼一個人,能幫著你扛起這些擔子…”

或者,當你發現對方做出了一些稍微跟之前不同的行為時,你就可以說:

“我看你每天都樂呵呵的,跟朋友們在一起有一點大大咧咧,特別活潑,但跟你說了幾句話,我發現其實你是一個心思很細膩的人,你特別能照顧他人的感受。”

這些話語,不是特別做作的評價,而是一種“驚歎“,當你這樣去發出驚歎時,對方就會覺得你有在認真對他聊天,從而也會認真對待你。

學會這四個技巧,不會聊天的你,也會跟別人聊得“一見如故”

第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坦白說,心理諮詢師這種話術,不僅是一個心理現象,更是一個概率遊戲。他們問出的某些問題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試探,一旦“探”對了,他們立刻就會顯得神奇又神秘。

同樣,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也可以大膽做一些假設,總會遇到”假設成真“的時候。即更假設錯了,只要不是在揭露隱私,開不尊重的玩笑,就不會有太嚴重的問題。

例如,你和某女士在同一個寫字樓上班,見過面但不認識,你們在電梯裡相逢了,你可以問一句: “你在甲公司上班嗎?"

如果猜對了,你可以順勢接一句: “都說甲公司的員工有很高的素養,今天我真的見識了。”想必那位女士聽後會非常開心的。

假如你猜錯了,那也沒關係,你可以這樣說: “我想也是,我去甲公司串過一兩回門,在他們公司很難接觸到好像你這樣高素質的女生。”

第四,構建共情,一語動人;

人很容易因為年齡、性別、職、業、教育背景、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方面的共同之處而形成一個個小群體,每一個群體都有一些共性。

當你想接近一個人的時候,不妨先判斷他屬於哪個小群體,他身上有哪些群體共性,從這些共性入手,你很容易找到與之溝通的共同語言。

例如,跟一位母親聊天,你可以這樣說: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說天下最幸福也最艱難的職業就是做母親,真的是這樣嗎?”相信這位母親會立刻談興大發,跟你聊起她“幸福而又艱難”的育兒經。

所以說,其實要做一個心理諮詢師一樣的讀心高手,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要多看多聽、多問、多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即便是一面之交,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聊天,把對方變成一見如故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