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8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关于201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2019年6月26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劉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2018年中央決算報告和中央決算草案,請審查。

一、2018年中央財政收支決算情況

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各項決議要求,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在此基礎上,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中央決算情況總體較好。根據預算法有關規定,重點報告以下情況:

(一)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5456.46億元,為預算的100.1%。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2453億元,收入總量為87909.46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388.47億元,完成預算的99.1%。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20.99億元,支出總量為103409.46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5500億元,與預算持平。

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報告的執行數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9.12億元,主要是在庫款報解整理期非稅收入增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加6.67億元,主要是年終實行據實結算項目地方上解數額減少,相應少衝減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以上收支差額2.45億元,已包含在上述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1020.99億元中。

從收入決算具體情況看,在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經濟運行面臨新的下行壓力等情況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3%,增幅比上年降低1.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80448.07億元,為預算的100.3%,增長6.3%,增幅比上年降低4.3個百分點;非稅收入5008.39億元,為預算的97.2%,下降8.7%。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30753.32億元,為預算的104%;國內消費稅10631.75億元,為預算的100.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19726.75億元,為預算的97.7%;企業所得稅22242.11億元,為預算的101.6%;個人所得稅8324.42億元,為預算的107.4%,主要是2018年10月1日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前,個人所得稅隨居民工薪收入增加增長較快;車輛購置稅3452.53億元,為預算的96.4%;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5913.93億元,為預算的107.7%,主要是年中兩次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

從支出決算具體情況看,中央本級支出32707.81億元,完成預算的100.7%;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69680.66億元,完成預算的99.1%。中央本級支出中,教育支出1731.23億元,完成預算的101.2%;科學技術支出3120.2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外交支出583.37億元,完成預算的9.1%;國防支出11069.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2041.51億元,完成預算的102.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03.68億元,完成預算的103.4%;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375.64億元,完成預算的100.3%;債務付息支出4161.65億元,完成預算的97.1%。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中,稅收返還8031.51億元,完成預算的98.7%;一般性轉移支付38722.06億元,完成預算的99.3%;專項轉移支付22927.09億元,完成預算的98.8%。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52583.35億元,佔全部轉移支付比重為85.3%。

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17.48億元,主要用於支持地方加強非洲豬瘟防控等方面,剩餘482.52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餘921.53億元(含中央預備費結餘482.52億元),加上超收99.46億元,合計1020.99億元,全部用於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18年初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2708.46億元,加上上述補充的1020.99億元、按規定用中央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補充的36.99億元,2018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為3766.44億元,2019年調入預算2800億元后餘額為966.44億元。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安排的支出1153.64億元,其中,中央本級使用187.09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使用966.55億元。中央預算週轉金規模沒有發生變化,2018年末餘額為354.03億元,主要用於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

2018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39.92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17.14億元,主要是中央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照過緊日子的要求,從嚴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受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公務用車支出減少。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4.84億元,減少2.7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2.33億元,減少10.82億元;公務接待費2.75億元,減少3.53億元。

2018年,中央基建投資支出5376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267.33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108.67億元,主要用於“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投資效益進一步提高,為優化供給結構、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穩住有效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際執行中,中央基建投資部分中央本級項目與預算偏差較大,主要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大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供電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

2018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37092.31億元,其中內債36775.58億元、外債316.73億元,籌措資金除用於到期國債還本外,其餘均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國債還本22264.72億元,其中內債22014.39億元、外債250.33億元。年末國債餘額為149607.41億元,包括內債餘額148208.62億元、外債餘額1398.79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國債餘額限額156908.35億元以內。

(二)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2018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034.81億元,為預算的104.4%。加上2017年結轉收入385.59億元,收入總量為4420.4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021.55億元,完成預算的94.7%,主要是民航發展基金、彩票公益金等基金執行中一些項目不具備實施條件。其中,中央本級支出3089.2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932.26億元。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1.46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2.16億元,支出決算數與執行數持平。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大於支397.39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360.4億元;單項政府性基金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36.99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三)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2018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326.38億元,為預算的96.3%,加上2017年結轉收入113.59億元,收入總量為1439.97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111.73億元,完成預算的95.1%,主要是收入未完成預算相應削減支出,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024.8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86.88億元。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321.54億元。結轉下年支出6.7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1.07億元,支出決算數與執行數持平。

(四)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2018年,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589.67億元,為預算的87.2%,其中,保險費收入308.33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74.87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中央調劑基金收入2413.3億元,收入總量為3002.97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532.49億元,完成預算的81.3%。加上安排給地方的中央調劑基金支出2406.8億元,支出總量為2939.29億元。當年收支結餘63.68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30.44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7.56億元,支出決算數比執行數增加0.36億元。

按照預算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對2018年中央財政的部分收支事項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包括預算已經安排當年應支未支的工資和社保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年終結餘以及國務院批准的其他特殊事項等。有關具體情況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書面報告。對上述資金,財政部將在預算執行中加強管理,及時撥付,儘快發揮資金效益。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數、決算數及其對比分析,詳見中央決算草案。草案在報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之前,已經審計署審計,並根據審計意見作了相應修改。

二、認真落實各項財稅政策,促進高質量發展

2018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全國人大有關決議要求和批准的預算,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加大對三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多向創新驅動、“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傾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預算執行管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一)大力實施減稅降費。

在2018年初確定的1.1萬億元減稅降費政策基礎上,年中又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相機預調微調,實施了多項稅費優惠政策,全年減稅降費約1.3萬億元。一是完善增值稅制度。2018年5月1日起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稅率調整為16%、10%、6%三檔。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二是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按照“一次修法、兩步到位”的步驟實施改革,第一步改革自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並適用新的稅率表。月工薪收入2萬元以下的納稅人稅負降幅超過50%。第二步改革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設立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三是加大小微企業稅收支持力度。將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四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享受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優惠的企業新購進研發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上限由1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取消企業委託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五是調整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分兩批對4000多項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七檔退稅率減至五檔。完善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提高享受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的商品限額上限、擴大商品範圍。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貨物稅收政策推廣至所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離境退稅政策實施範圍擴大至26個省份。同時,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徵收標準,加快推進清理口岸收費工作。

(二)支持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

堅持底線思維,聚焦重點任務,注重穩紮穩打,堅決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一是著力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開好“前門”、嚴堵“後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基本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目標,加強專項債券管理,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有效防範法定限額內政府債務風險。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41651.68億元,償還當年到期債券8389.37億元,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84618.67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餘額限額209974.3億元以內。持續保持監管高壓態勢,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加強對地方的指導,穩妥有序化解隱性債務存量,督促高風險地區多渠道降低債務風險水平。對部分市縣和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及有關人員嚴肅追責問責,分9批公開通報警示,積極配合建立地方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機制。二是大力支持脫貧攻堅。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增長23.2%,增加的資金重點用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教育領域轉移支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加大。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全年整合資金超過3000億元。加強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監管,聚焦“三區三州”開展扶貧資金專項核查,違法違紀問題金額明顯減少。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目標管理基本全覆蓋。全年完成28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三是積極支持汙染防治。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性戰役增投入、轉方式、建機制。中央財政支持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約2555億元,增長13.9%,其中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投入力度為近年來最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由12個增加到35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主戰場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在20個城市開展黑臭水體治理示範,支持中西部地區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大渤海綜合治理力度。強化土壤汙染管控,推進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擴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試點,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將寧夏賀蘭山東麓、貴州烏蒙山區、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等14個項目納入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試點範圍基本涵蓋了我國“兩屏三帶”重要生態功能區。

(三)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大“破、立、降”力度,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對製造業、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等的支持,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培育增長新動力。一是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試點等。二是推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保障公共科技活動,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進一步擴大科研單位和中央高校用款自主權,精簡報表和過程檢查。三是促進新動能成長壯大。支持100個國家級、省級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中小企業“雙創”特色載體。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稅收政策,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稅收優惠政策推廣至全國。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支持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發展。四是加強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綜合運用融資增信、以獎代補、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企業的融資。成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帶動授信超過2700億元。用足用好普惠金融專項資金,對約1000億元的涉農貸款增量給予獎勵。啟動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五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繼續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中央財政撥付獎補資金累計支持分流安置職工約120萬人。推進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中央企業處置“殭屍企業”和治理特困企業工作。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民營企業參與率穩步提高。

(四)支持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堅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相協調,在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的同時,加強民生支出政策管理,切實辦好民生實事。一是完善和落實穩就業政策措施。出臺加大企業穩崗支持力度、擴大就業見習補貼範圍等多項政策。支持開展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去產能企業職工安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工作。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約450億元,保障452.3萬名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二是支持發展公平優質教育。落實好財政教育投入“一個一般不低於、兩個確保”要求。2018年中央財政教育領域轉移支付84%左右投向中西部地區。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1.7%。鞏固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4.2%,大班額、超大班額比例下降。支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推進“雙一流”建設。三是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出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2018年7月1日起實施,共調劑資金2422.3億元,22個省份受益。按企業國有股權10%的比例,穩步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試點。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88元。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約5%。四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增加的40元一半用於加強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大病保險實際補償比例不低於50%。支持抗癌藥降稅降價,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平均降價56.7%。支持藥品集中採購試點,25箇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2%。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5元,服務項目數量進一步增加。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五是強化民生政策託底。中央財政增加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支持各地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繼續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卹和生活補助標準,惠及全國860餘萬優撫對象。加強基本住房保障,全年棚戶區改造開工626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90萬戶。六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推進5萬餘所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支持實施2000多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等保護項目。加強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增強主流媒體影響力。

(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強化財稅政策支持,推動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優化城鄉區域資源配置。一是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籌集資金支持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耕地地力保護,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38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2900萬畝,全面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完善稻穀等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國家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覆蓋全國近50%的縣市,全年累計為19萬個農業項目擔保貸款總額超過640億元。政策性農業保險全年為1.95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推動改善以垃圾汙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擴大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範圍。二是支持實施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構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起步階段財政支持政策體系。出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財政支持政策。實施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啟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工作。制定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財稅政策。三是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增加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長9.2%,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10%,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增長15.7%。安排階段性財力補助400億元,支持資源能源型和東北地區民生政策託底。

(六)財稅改革向縱深推進。

強化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實化細化工作舉措,在推出新的改革舉措的同時,更加註重抓落實、見實效,紮紮實實把財稅體制改革推向深入。一是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以及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積極推進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二是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在中央財政層面初步建立了項目支出為主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中央預算決算公開內容更加細化,省市縣級政府和部門預算決算公開深入推進。三是完善稅收制度。結合減稅降費,初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加快稅收立法進程,環境保護稅法、船舶噸稅法、菸葉稅法順利實施,耕地佔用稅法、車輛購置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資源稅法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

此外,財稅政策積極支持相關重點領域改革。一是全力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推進。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統一部署,分類做好機構改革涉及部門2018年預算批覆,執行中依法依規辦理預算劃轉等事宜,同時及時撥付新組建部門開辦及籌建經費,確保部門正常運轉和履職需要,保證改革順利實施、工作平穩銜接。二是落實對外開放相關改革舉措。服務對外開放和國內生產生活需要,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絕大多數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1449個稅目的日用消費品、1585個稅目的工業品進口關稅,我國關稅總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三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出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全口徑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

三、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強財政預算管理

2018年決算情況總體較好,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全國人大有關方面和審計署也提出了意見建議。

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關於審計整改工作的部署,嚴肅認真整改審計查出的突出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一體推進整改,舉一反三,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同時,認真落實全國人大有關方面對財政預算工作的意見建議,不斷提高財政預算管理科學化水平。

(一)優化預決算編報。

貫徹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充分吸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持續改進預決算編報工作,編報質量和可讀性可審性進一步增強。2019年預算報告內容嚴格對標對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項工作部署,突出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支出政策和支出預算更加具體詳實,還充實了附件內容、豐富了附件形式。草案編制更加細化,增加更多註釋說明,首次將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編列到地區,將中央調劑基金收支編入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進一步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相關績效目標材料,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的中央部門項目數量比上年繼續增加。

(二)強化預算績效管理。

穩步推進以結果為導向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模式。績效目標管理範圍從一般公共預算項目擴大到部分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和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中央部門一級項目和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目標與預算同步申報、同步審核、同步批覆下達,對所有部門本級項目支出的預算執行情況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實施“雙監控”,及時糾正執行偏差,執行結束後全部開展績效自評並對自評結果進行抽查和複核。重點績效評價力度加大,2018年對38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專項支出開展績效評價,涉及資金5500多億元,對一些績效評價好的政策和項目繼續安排資金或加大財政投入,對一些績效評價差的削減預算並督促相關部門完善政策和改進管理。將260多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和20個重點績效評價報告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或參閱,並推動向社會公開。

(三)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對50多項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優化分配因素和權重、調整細化補助標準等。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結合審計指出的問題,將現行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中屬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等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項目歸併,從2019年起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增強地方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快轉移支付預算下達,加強轉移支付管理,一般性轉移支付方面,研究簡化分配因素,激勵地方將財力下沉。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方面,推動建立單獨的管理制度,逐步推進實行清單管理和建立控制機制。專項轉移支付方面,進一步規範分配管理,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結合評估結果取消或調整專項。

(四)改進部門預算管理。

督促指導中央部門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將更多資金用在事業發展上。進一步擴大中央部門項目評審範圍,繼續組織開展重大項目動態評估清理,推進改變項目支出只增不減的固化格局。加強預算執行監控,預算執行進度明顯加快。進一步強化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對上年執行進度緩慢的部門減少下年預算安排。統一組織中央部門在專門平臺集中公開預決算,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五)加強預算管理統籌銜接。

在安排有關支出時,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清理一般公共預算中以收定支、專款專用的規定,統籌安排相關領域支出。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達到25%,比2017年提高3個百分點。中央基建投資預算本級項目2018年年初到位率提高到94.8%,首次提前下達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首次編報預算績效目標。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實施項目查重機制,進一步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重大財稅政策加快落地,深化增值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低社保費率等政策均已出臺實施,前5個月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累計發行14596億元,有力促進我國經濟平穩運行,市場信心明顯提升。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919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稅收收入增長2.2%,回落13.6個百分點,稅收中的增值稅收入增幅回落12.2個百分點、個人所得稅收入下降30.7%、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幅回落16.4個百分點、關稅收入增幅回落11.4個百分點;非稅收入中涉及降費的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下降2.9%、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在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7%的基礎上又下降1.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3023億元,增長12.5%,對脫貧攻堅、生態環保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重點領域的支出,保持了較快進度。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397億元,增長3.6%;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3439億元,增長12.5%。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穩中求進、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握好度,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深入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加力提效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註重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牢固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切實貫徹和體現到財政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過緊日子,行簡約、倡簡樸、戒奢華,大力壓減行政開支。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確保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落實到位。嚴格執行降低增值稅稅率、擴大進項稅抵扣範圍、退還新增留抵稅額等增值稅減稅降負政策,以及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措施。加強非稅收入管理,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督促指導地方開源節流,加強財政收支預算管理,盤活存量資金資產,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力爭達到10%以上,支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密切跟蹤政策實施中市場主體反映,及時完善政策、改進服務,加強監督檢查,實打實、硬碰硬,讓企業和群眾有實實在在獲得感。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針對突出問題集中力量攻堅。促進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落實好養老、醫療、低保、優撫等提標補助政策,不斷補齊民生短板。健全民生支出管理機制,及時糾正脫離實際、超財力建設等支出政策或項目。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增強財政困難地區託底能力。督促指導地方做好“三保”工作。地方財政再困難也不能違法違規舉債。三是提高預算執行能力和水平。加快預算下達,抓緊細化落實年初未分配到部門和地方的預算。加快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進度,力爭9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加強預算執行分析和考核,督促地方和部門落實預算執行主體責任。抓緊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削減低效無效支出,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四是推進落實重點改革任務。抓緊制定應急救援、自然資源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穩步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進一步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加大推進稅收立法相關工作力度。做好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專項口頭報告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工作。五是持續深入整改審計查出問題。壓實整改責任,加大整改力度,堅持“治已病、防未病”,在推動問題整改到位的同時,從源頭入手通過深化改革健全制度,進一步強化預算執行和財政支出管理與監督,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本次會議審議意見,紮實做好財政預算管理工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